我55岁才开窍:不要奢求老公理解你,老公是没有共情能力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内容纯属虚构,所配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增强表现力。愿通过分享传递温暖,共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林雅站在厨房里,看着满桌子没人动的饭菜,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这是她人生中第无数次为了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而哭泣,也是她第无数次试图向丈夫表达什么,却被无情忽视的夜晚。五十五年的人生,三十年的婚姻,她突然意识到一个让人心碎的真相:她一直在向一个听不懂她语言的人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那一刻,林雅终于明白,不是她不够好,不是她表达得不够清楚,而是有些人天生就缺少理解别人的能力。就像色盲看不见红色,有些男人就是看不见女人的情感需求。

这个领悟来得太晚,却如醍醐灌顶般清晰。



林雅记得很清楚,今天早上她告诉丈夫王建国,今天是她确诊乳腺癌三周年的日子。三年前的今天,她从医院里走出来,整个世界都塌了。那时候她多么需要一个拥抱,一句安慰,哪怕只是一个理解的眼神。

"哦,是吗?那挺好的,说明你已经康复了。"王建国头也不抬地说道,继续看着他的财经新闻。

林雅当时愣住了。她想要的不是这种理性的分析,她想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她想听到他说:"亲爱的,这三年你受苦了",或者"谢谢你这么坚强地陪伴我们"。但是没有,永远都没有。

下午的时候,林雅给女儿小萱打了电话。

"妈,你怎么了?声音听起来不太对。"女儿敏锐地察觉到了她情绪的变化。

"没什么,就是...今天是我确诊的三周年纪念日。"

"妈!"小萱的声音立刻提高了八度,"这么重要的日子,你怎么不早说?我应该陪在你身边的!爸爸呢?他有没有..."

"你爸爸说挺好的,说明我康复了。"林雅苦笑着重复了丈夫的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小萱叹了口气:"妈,你别难过。爸爸就是那样的人,他不是不爱你,只是...他确实不太懂得表达。"

这句话林雅听了无数遍了。从婚姻的第一年开始,身边所有的人都在为王建国找借口:他工作压力大,他不善表达,他其实心里是爱你的,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问过她的感受呢?为什么她总是那个需要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为别人找借口的人?

晚上,林雅精心准备了一桌菜。不是为了庆祝什么,而是因为她需要做点什么来消化内心的情绪。王建国回来后,看了一眼满桌的菜,说:"今天怎么做这么多?浪费。"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林雅试探性地说。

"什么特殊日子?"

"我今天早上跟你说过的,我确诊的三周年。"

王建国停下筷子,皱了皱眉:"你怎么老是记着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既然都好了,为什么不向前看呢?"

那一刻,林雅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她意识到,在王建国的理解里,她提起这件事是在"记仇",是在"钻牛角尖",是在"不向前看"。他完全不明白,她提起这件事是希望得到理解和安慰,是希望这段痛苦的经历能够被认可和珍视。

饭桌上的沉默让空气都凝固了。林雅机械地吃着饭,脑海里却在翻腾着三十年来的种种片段。

她想起了生小萱时的那个夜晚。她在产房里生死挣扎了十八个小时,当护士告诉王建国"是个女儿"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女儿就女儿吧,反正都一样。"没有激动,没有感谢,甚至没有问一句"我老婆怎么样"。

她想起了父亲去世的那天。她哭得昏天暗地,王建国却在一旁平静地安排着葬礼事宜,还不忘提醒她"人死不能复生,你哭也没用"。

她想起了无数个她试图分享喜悦或痛苦的时刻,得到的都是理性的分析和建议,而不是情感的回应和共鸣。

"你怎么了?怎么不吃饭?"王建国注意到她的异常。

林雅抬起头看着这个跟她生活了三十年的男人。他关心她不吃饭,因为不吃饭会影响健康,会给他带来麻烦。但是他从来不关心她为什么不吃饭,她的心情如何,她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支持。

"建国,你觉得我们的婚姻幸福吗?"林雅突然问道。

王建国愣了一下,然后说:"挺好的啊。我们有房有车,女儿也出息,我也没在外面乱来,你吃穿不愁,还要怎么样?"

"我是说情感上,你觉得我们之间有真正的理解和连接吗?"

王建国更加困惑了:"什么理解连接?我们不是夫妻吗?还需要什么理解?"

林雅忽然笑了,是那种悲伤到极点反而释然的笑。她终于明白了,她和王建国说的根本不是同一种语言。她说的是情感,他听到的是逻辑;她要的是共鸣,他给的是解决方案;她需要的是理解,他提供的是分析。

这不是任何一方的错,只是他们天生就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第二天,林雅去看了心理医生。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您好,请问今天来咨询是遇到了什么困扰?"心理医生温和地问道。



"我想知道,一个人如果天生缺乏共情能力,有可能改变吗?"

心理医生仔细地听完了林雅的描述,然后说:"您提到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失调'或者'共情缺失'。有些人确实在情感感知和表达方面存在先天的困难。这不是说他们不善良或不爱家人,而是他们的大脑处理情感信息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那么,他们能够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吗?"林雅迫切地问。

"可以尝试,但是非常困难。就像让一个色盲去分辨颜色一样,他们可能能够学会一些技巧,但永远无法真正'看见'那些颜色。对于情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雅点了点头,心中五味杂陈。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已经55岁了,难道要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吗?"

"这是一个很个人化的选择。有些人选择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期望,从其他地方寻找情感支持;有些人选择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您的答案。"

走出心理诊所,林雅在街上慢慢地走着。春天的阳光很暖,但她的心却是凉的。她想到了那些年轻时的梦想,想到了曾经对婚姻的美好憧憬,想到了那个充满希望的自己。

她拿出手机,给最好的朋友美华发了一条信息:"你有时间吗?我想见你一面。"

美华很快回复:"当然,我马上过去接你。"

这就是女性友谊的温暖。不需要解释太多,一个简单的请求就能得到立即的回应和支持。

在咖啡馆里,林雅把今天的遭遇和心理医生的话都告诉了美华。

"雅雅,我早就想跟你说这些了,但是我怕你不高兴。"美华握着她的手说,"建国是个好人,但他确实在情感方面有缺陷。你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独自承受,我看着都心疼。"

"我现在终于明白,不是我不够好,也不是我要求太高,而是我们根本就不合适。"林雅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明,"我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学会的一课:不要奢求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去理解你。"

"那你打算怎么办?"

林雅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还在想。但至少,我不会再为他的冷漠而自责了。"

当天晚上,王建国照常回家。看到林雅坐在客厅里看书,他说:"今天怎么没做饭?"

"我点了外卖,在冰箱里。"林雅头也不抬地说。

"你今天怎么了?好像跟平时不太一样。"

林雅放下书,看着他:"建国,我们谈谈吧。"

"谈什么?"

"谈我们的关系。我想知道,在你心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建国明显不太适应这种对话方式:"你就是我老婆啊,还能是什么?"

"除了老婆这个身份,你还了解我什么?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梦想什么?"

王建国被问住了。他想了很久,然后说:"你...你喜欢做饭,喜欢干净,讨厌我抽烟...别的我还真说不上来。"

林雅苦笑:"我们生活了三十年,你对我的了解就这些?"

"那你还想让我了解什么?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这句话彻底刺痛了林雅。她意识到,在王建国的认知里,深度了解妻子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只要她履行好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其他的都不重要。

"算了,当我没问。"林雅重新拿起书。

那一刻,她心里的某扇门彻底关闭了。不是愤怒的关闭,而是疲惫的关闭。

第二天早上,林雅收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您好,请问是林雅女士吗?我是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您的检查报告出来了,医生说需要您尽快过来一趟。"

林雅的手开始颤抖。她想起了上个月的例行检查,当时医生说有个指标不太正常,需要进一步观察。

"是...是关于什么的报告?"她的声音都在发抖。

"这个我不能在电话里说,医生会详细跟您解释。请您今天务必过来一趟。"

挂掉电话,林雅瘫坐在沙发上。三年前的恐惧如潮水般涌来。

王建国正在刷牙,听到电话声问:"谁打的电话?"

"医院的。他们说我的检查报告有问题,让我今天去医院。"林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恐慌。

王建国从浴室里探出头:"什么检查报告?"

"上个月的复查。医生说...说让我尽快过去。"

王建国愣了一下,然后说:"那你去看看吧,应该没什么大事。"

林雅不敢置信地看着他。在她最恐惧的时刻,他居然还能这么平静?

"建国,你能陪我去吗?我...我很害怕。"



"我今天有个重要会议,脱不开身。你自己去吧,有什么问题给我打电话。"

那一刻,林雅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她听见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听见血液在血管里流淌的声音,却听不见丈夫话语中的一丝温度。

她慢慢站起身,走向衣柜。她要一个人去面对可能再次到来的噩梦。而那个说过要照顾她一辈子的男人,正在为一个会议刷牙。

在那个瞬间,林雅彻底明白了什么叫绝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