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燃灯者
深谙教育改变命运的密码
他们将“终身学习”的基因注入学生血脉
让每个被重新点燃的梦想
都能在未来的天空自由翱翔
聚焦金牛金牛教育领航人物
同他们一道
以坚守为桨,以传承为楫
在时光长河里,将懵懂的目光
引向真理的彼岸
从一己之力到众行致远
她为青年教师搭建薪火相传之桥
以课题为阶、以赛课为灯
引领一群教育追光者走向卓越
“疑探拓创”是她不熄的火把
照亮生物学教育的传承之路
她让引领成为最深刻的成长
诠释了教育薪火的深度与担当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
正高级教师 张蕾
共话教育故事
“致敬初心,守望教育的星辰大海”
桃李圆桌派·教师说
在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和“成长设计师”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一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教育的终点是让人拥有“解决问题的勇气与能力”;
二是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的坚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观、培养社交情感技能,这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三是人机协同的新模式,未来教师需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成为“智能教育生态的共建者”。
未来10年,我会转变理念和模式去引领团队教师成长,要从传统的“经验积累”转向“数据驱动”和“智能赋能”。
首先,AI赋能的教学精准诊断与改进:采用AI教研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分析,为教师提供客观的教学反馈,AI教研系统能实时记录课堂互动数据,生成理答、提问、课堂关注等量化报告,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短板。在过去的省级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在尝试研究课堂教学的量化效果,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体系。
第二,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体系:建立“基础能力—创新实践—引领辐射”的递进式成长链条。这种分层培养模式针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为期6年的工作室团队建设一直就在尝试这种发展体系培养,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团队获成都市“蓉城教师团队”奖。
第三,数据驱动的教师数字画像:通过采集教师课堂教学表现、教研参与、专业学习等多维数据,构建涵盖师德、教学技能和科研创新等维度的专属数字画像,帮助教师识别薄弱环节,明确成长路径。
从深山苗寨到都市灶台
他为山里孩子架起技能之桥
以锅勺为舟、以厨德为桨
渡461名贫困学子驶向美好未来
十二载风雨家访路,踏碎坎坷
让厨艺成为改变命运的支点
他点燃的不仅是灶火
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诠释了职业教育最深沉的力量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
正高级教师 陈荣剑
共话教育故事
“守着这方天地
把每一个普通孩子的人生‘炒’出香味来
就是最了不起的事”
桃李圆桌派·教师说
从1993年握着锅铲走进教室,到如今站在正高级教师的岗位上回望,32年的烹饪职教生涯,恰是一部与时代同频的“守正创新史”。在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变革的浪潮中,我的职业坚守,始终围绕着“三个不变”与“三个应变”展开。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一、守正:扎根职教土壤的“定盘星”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烹饪专业的根基是“技艺”与“匠心”,这是32年从未动摇的坚守。
1.守“技道合一”的初心:刀工要练到“片薄如纸、丝细如发”,火候要悟透“文火慢炖出真味,急火快炒锁鲜香”——这些看似“老派”的基本功,实则是烹饪的灵魂。科技再发达,智能炒锅能精准控温,却替代不了厨师对食材的理解、对调味的直觉;经济再发展,餐饮市场永远需要能沉下心打磨技艺、对“味道”怀有敬畏的匠人。所以我始终要求学生:“先练三年功,再谈创新路”,职业教育的底色,是让学生拥有安身立命的“硬功夫”。
2.守“德技并修”的本分:烹饪不仅是技术,更是“做给人吃”的行当。课堂上,我会反复强调“后厨卫生比口味更重要”“浪费食材是最大的失职”,这些朴素的道理,藏着职业教育的“育人密码”。32年来,看着学生从“会做菜”到“会做人”,从餐馆后厨的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管理者,才真正懂得:师者的价值,不止于传授技艺,更在于种下“敬业、守业、乐业”的种子。
3.守“扎根行业”的自觉: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仍坚持每月走进酒店后厨、走访餐饮企业,跟着年轻厨师学新菜式,听老板聊市场需求。因为我知道,讲台离行业太远,教出来的学生就会“水土不服”。这种对行业的“贴近感”,是职业教育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二、应变:拥抱时代浪潮的“指南针”
科技迭代、消费升级、社会需求变化,倒逼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这是32年教学生涯中不断突破的课题。
1.从“教手艺”到“教思维”:过去教学生“按菜谱做菜”,现在更注重“为什么这么做”。比如,用分子料理的原理解释“川菜冷菜的油脂凝固技巧”,用营养学知识分析“不同人群的菜品搭配”,甚至引入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逻辑——让学生明白,新时代的厨师不仅要“会做”,更要“会想”“会算”“会创新”。
2.从“黑板教学”到“数字赋能”:早年用粉笔在黑板画刀工示意图,后来用摄像机拍实操视频,现在则带着学生用VR设备模拟“大型宴会备餐流程”,用数据分析软件统计“不同季节食材的损耗率”。科技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教学更高效:比如通过慢动作回放,学生能清晰看到“颠勺时手腕的发力细节”;通过在线平台,能随时回看名师的示范课程。
3.从“单一技能”到“复合能力”:当“预制菜”“轻食简餐”“直播带货”成为餐饮新趋势,课堂也必须延伸边界。我在课程中加入“短视频拍摄与菜品解说”“线上订单的打包与配送规范”,甚至邀请外卖平台的运营者来讲课——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既能端稳“灶台”的饭碗,也能适应市场的“变数”。
三、正高级教师的“新坐标”:从“教书匠”到“领路人”
正高级对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传帮带”的新起点。在快速变革的当下,我的角色早已从“独自深耕”变为“带领团队前行”:
我是四川省中餐烹饪教师教育创新团队领衔人,四川省紧缺领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负责人,金牛区陈荣剑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牵头成立“烹饪名师工作室”,带着青年教师打磨精品课程,把32年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模块”;参与制定省级烹饪专业教学标准,让课程设置更贴合产业需求,让更多学生少走弯路;带着学生参与非遗美食的传承项目,比如复原“川菜老菜谱”中的传统菜式,在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
灶台有温度,教育有力量,32年的坚守,说到底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信念: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却能让每个普通学生通过技能改变命运;它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却永远不能丢掉“育人”的初心。未来,只要灶台还在冒烟,讲台还有学生,这份“守正创新”的坚持,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永远在课堂与行业的交汇处,在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里。
当学生被迷雾笼罩
他们化作穿透云层的阳光
当青春在岔路口徘徊
他们成为指明方向的罗盘
那些被学生记在心底的叮咛
是教育长河中最璀璨的珍珠
精彩未完待续
请您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