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
清晨五点半,滇西南的山间还未亮透,普春秀已点亮灶火。她利落地准备好一家人的早饭,借着灶台微弱的光亮,仔细分好公婆一天要吃的药片。窗外,连绵的群山还笼罩在晨雾中,而她忙碌的一天早已开始。
这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日常,却是奉献与坚守的不平凡写照。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文折村村民普春秀,用她柔弱的双肩,十余年如一日地扛起一个特殊家庭的全部重担,用爱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美德佳话。
普春秀在打扫猪圈卫生。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8年,普春秀与同村青年喜结连理。然而新婚的喜悦还未散去,生活的考验便接踵而至:丈夫的哥哥被确诊为精神二级残疾,年迈的公公突然瘫痪在床,婆婆又被诊断出患有子宫癌需要化疗。2010年,嫂子因承受不住家庭重负离家出走,留下当时只有8岁的侄女无人照料。
面对如此困境,亲友们劝她把侄女送进孤儿院,普春秀却坚定地摇头:“孩子已经失去了母亲的关爱,不能再没有家。”从此,她不仅成为了侄女的监护人,更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
每个周日下午,村民们总能看见普春秀骑着摩托车载着侄女驶过村口那条蜿蜒的山路。18公里的崎岖山路,她要骑行一个多小时才能把侄女送到镇上的学校。周五放学时分,她又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风雨无阻。“五年时间,这条路我来回跑了近千趟。”普春秀笑着说,“车轮都跑废了两个,但值得。”
让她欣慰的是,如今侄女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已参加工作。“没有婶子,就没有今天的我。”侄女朱西芬动情地说,“婶子不仅供我读书,更教会我怎么做人。”
在照料侄女的同时,普春秀还要照顾三位患病亲人。每天,她像上了发条的钟表,在天未亮时起床做饭,趁着晨曦微光下地干活,又在劳作间隙小跑回家照看老人。最忙的时候,她裤脚上沾着泥巴就冲进厨房,手上还带着庄稼地里的草屑就给老人捶背。
为了节省体力多干农活,她硬是从生活费中挤出钱买洗衣机。邻居们常说:“春秀这是把自己掰成了‘好几瓣’在用,换谁也撑不住啊。”但她总是笑笑:“都是一家人,撑不住也得撑。”
令人欣喜的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瘫痪的公公逐渐恢复了部分行动能力,患癌的婆婆病情得到控制,大伯哥的精神状态也日渐好转。丈夫朱府林感激地说:“没有她的付出,这个家真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
2015年,普春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加积极地投身乡村建设,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工作。
“国家的政策是真的好。”她经常对乡亲们说,“地震恢复重建让我们住进新房,‘雨露计划’让侄女上得起学,医疗救助让亲人看得起病。我们要感恩党和国家,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更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文折村党总支书记艾应波表示:“普春秀同志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更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她的故事感染了整个村庄,成为了村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普春秀搀扶着公公散步。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普春秀一家虽然生活仍不富裕,但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夕阳西下,她常常扶着公公在院子里慢慢走动,婆婆坐在一旁微笑着看他们,侄女下班回家就会抢着帮她做家务。这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因为有了普春秀无私的爱,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温暖。
“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普春秀说,“家人就是要相互扶持,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奉献。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付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普春秀用她十余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滇西南的群山之间树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