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我和老陈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晒着暖融融的太阳,手里捧着刚泡好的菊花茶。他翻着我们这五年的合照 —— 有在西湖边的牵手合影,有一起包饺子的笑脸,还有去年我生日时他给我买的康乃馨照片,笑着说:“秀兰,咱们搭伙这五年,比我年轻时候跟老伴过日子还舒心。” 我看着他眼角的皱纹,心里满是踏实。身边的老姐妹总问我 “你们俩怎么就把搭伙日子过成了蜜?” 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我们做对了三件事,守住了中年人的分寸,也留住了彼此的温暖。
我和老陈是 2018年在社区餐厅认识的。那年我47岁,老伴走了三年,女儿在深圳工作,一年回不来一次。我退休后,每月有5000块退休金,住着老伴留下的两居室,日子不算差,可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 —— 晚上回家,屋里黑着灯;周末做饭,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冷清;冬天感冒发烧,连个递杯热水的人都没有。
老陈比我大两岁,是退休的工程师,老伴走了四年,儿子在本地做律师,不常回家。他每天都来社区餐厅吃饭,总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荤一素,慢慢吃。有次我忘带饭卡,他主动帮我付了钱,笑着说 “举手之劳,下次你再帮我付回来就行”。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
他话不多,却很细心。知道我胃不好,会提醒食堂师傅少放辣椒;看到我拎着菜篮子,会主动帮我拎到楼下;降温时,还会多带一件外套,说 “你穿得少,别冻着”。相处了半年,老陈跟我提搭伙:“秀兰,咱们俩都一个人,不如住到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我没别的心思,就是想一起吃口热饭,晚上有个人说说话。”
我当时没立刻答应,女儿也劝我 “妈,搭伙过日子容易有矛盾,你可得想清楚”。我看着老陈真诚的眼神,想起那些孤单的夜晚,还是点头了 —— 但我提了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