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为何亲自命令:不准任弼时参加?真相令人动容

0
分享至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毛主席携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在这一伟大的仪式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却不见身影,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决定竟是毛主席亲自下达的命令。

毛主席为何不准任弼时参加开国大典?这个决定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投身革命

任弼时1904年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15岁那年,他考入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次读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

1920年,家庭贫困的现状让他不得不暂停学业

恰逢此时,毛泽东、何叔衡等人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传到了湖南各地,鼓励有志青年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远赴苏联学习革命理论。

得知消息后,任弼时内心激动不已,由于名额有限,任弼时最初并未被列入其中

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联系和争取机会,用自己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和满腔热情打动了组织,最终,他成功加入了赴苏学习的队伍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1年8月,年仅17岁的任弼时登上了从上海启程的轮船,远赴莫斯科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弼时每天早起,在冷冽的空气中学习俄语,随后埋头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著作中

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深刻理解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面对祖国的贫穷落后,他更加坚定,只有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新社会,才能让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2年冬天,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告别了年少的懵懂,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4年,学成归国的任弼时,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革命的道路充满荆棘和危险,而他早已做好了随时献身的准备。

两次被捕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白色恐怖迅速席卷全国,敌人的屠刀对准了无数共产党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段黑暗时期,年仅23岁的任弼时被党中央派往安徽巡视工作,任务是纠正地方党组织存在的问题,重振当地的革命力量。

任弼时到达安徽后,立刻着手召集干部会议,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传达中央的指示。

但他不知道,在敌人的高压政策下,安徽地方党组织中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将任弼时的行踪泄露给敌人,敌人迅速布下天罗地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一次前往基层会议的途中,任弼时被敌人抓捕,敌人试图从他口中撬出更多情报,将他带至秘密审讯室。

面对敌人的盘问,任弼时冷静异常,他早已编造了一个假身份,自称“胡少甫”,是湖南人,来安徽只是为了做些生意。

敌人显然不会轻易相信,为了撬开他的嘴,他们动用了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曾暴露出一丝破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威逼无效,敌人又试图以利诱动摇他的信念,他们承诺只要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但可以释放他,还能给予他金钱与荣华富贵。

任弼时听罢,冷笑着回应道:“你们这些东西,不值一提。

敌人无计可施,只得将他关押在牢狱中,试图通过长期的折磨来摧毁他的意志。

谁知,任弼时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组织起了一场隐秘的斗争

在狱中,他与其他被捕的同志秘密联系,成立了一个内部组织,他们一方面鼓舞彼此的斗志,一方面与狱方斗智斗勇,努力改善狱友们的生活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党组织一直在试图营救他,通过多方努力,党终于找到机会施以援手,1929年初,任弼时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重新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中。

但就在同年年底,他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的过程中再次被捕

为了保护党组织的机密文件,他当场将身上的文件撕碎后吞进肚中,绝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证据。

敌人对他的态度愈发残忍,酷刑更加变本加厉,他昏迷了多次,却从未妥协

后来,通过周恩来等党内领导人的努力,任弼时再次被营救出来,这两次狱中的经历,让任弼时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些苦难并未摧毁他的斗志,反而让他的信仰更加笃定

征战岁月

1934年,长征的号角吹响,任弼时作为红六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不仅需要率领部队与敌军周旋,还要解决队伍中因粮食短缺而引发的生存危机。

有一天,部队的粮食彻底耗尽,连最后一颗米粒都不剩,战士们一个个瘦得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甚至有些人已经饿得晕倒在路旁。

任弼时果断下令,将队伍中的所有马匹集中起来,宰杀后分给战士们充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短短几天的时间,部队靠着马肉熬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可马匹总有吃光的一天,接下来该怎么办?

任弼时再次想出了办法,他发现一些战士的腰带是用牛皮制成的,而牛皮经过处理后勉强可以充饥。

他带头把自己的牛皮腰带割下一段,用火烤过后塞进嘴里

实际上,在那段时间里,任弼时吃得最少,他把马肉和腰带分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靠草根和树皮充饥。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4年底,红六军团与敌人交战后陷入重围,敌军的火力凶猛,将队伍逼入一片山地,眼看着粮食用尽、弹药告急,许多人都开始对突围失去了信心。

任弼时他迅速召集会议,分析当前的地形与敌军的部署,他指出:

敌人虽然将我们围困,但他们的兵力并不足以完全封锁所有通道,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路线,就一定能突围而出。

在他的指挥下,红六军团将所有剩余的子弹集中起来,选择夜晚进行突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亲自带领一支突击队作为先锋,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的薄弱地带冲锋,最终,部队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转危为安。

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弼时被党中央派往苏联,争取苏联对中国抗战的物资支持,更要为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争取认可

抵达苏联后,任弼时先是与苏联各界人士会面,用流利的俄语向他们介绍中国抗战的进展与困难,随后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这份报告分析了中国的抗战局势,明确指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任弼时在会上说:“中国的希望在于毛泽东的领导,只有他的战略和思想,才能带领中国走向胜利。

他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广泛支持,也为共产国际正式认可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任弼时没有片刻休息,他领导召开了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为培养新一代的革命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他依旧一刻不停地奔波操劳,可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再加上早年狱中留下的病根,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缺席开国大典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内邀请了苏联医生为领导人检查身体。

当时,医生告诉毛主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他的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若不立即停止过度劳累,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即便如此,任弼时却依然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之中,他曾对身边的同志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身体我知道,既然它已经不好了,我就要趁着还能动多做点事。

这种过度的拼命,让他在1949年3月参加阅兵后彻底病倒,医生再三警告他必须静养

但任弼时并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家正需要他这样的人,因此向毛主席提出恢复工作的请求。

毛主席虽然心疼他的身体,但也不得不妥协,允许他继续负责一些非繁重的事务。

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任弼时的病情却急剧恶化,血压一路飙升,医生多次抢救,才勉强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的他已经虚弱得连站立都困难,稍有情绪波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惦记着开国大典,仍然坚持通过秘书了解大会筹备的进展。

毛主席得知医生的诊断报告后,沉默了很久,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命令任弼时不得参加开国大典。

当这个命令传到任弼时耳中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反驳,他理解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也明白自己的身体的确已经无法承受更多的折腾。

但对于这一刻的缺席,他仍然充满遗憾,最后,他含泪接受了命令。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城楼上人声鼎沸、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任弼时静静地躺在玉泉山的一间病房里。

他没有力气起身,只能让妻子将收音机放到床边,他闭着眼睛,默默地聆听着广播里传来的每一个声音。

当毛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他的眼角不自觉地流下了热泪。

他轻声对妻子说:“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我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当天,他的血压奇迹般地保持了平稳状态,甚至精神也好了许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种“奇迹”并未维持太久,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再次加重,被迫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1949年底,任弼时在苏联接受了几个月的治疗,身体有所恢复。

可他回国后仍然闲不住,要求重返工作岗位,他甚至主动向组织申请承担更多的事务

1950年10月,他的身体彻底崩溃,26日深夜,他因突发脑溢血陷入昏迷,次日中午,年仅46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去世让毛主席悲痛万分,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他承载的太多,走得太远了,但他却没能停下来休息。



任弼时的一生,短暂却充满了光辉,他缺席了开国大典,却用一生的努力为这一天的到来铺垫了道路。

他的坚韧、他的无私、他的信念,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思雨忆史录 incentive-icons
思雨忆史录
饮木兰之坠露兮,每天更新原创历史作品
186文章数 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