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球商业评论
然而,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虽然有了机器狼群,但未来真正的重头戏是战斗机器人/来自网络】
吾球商业地理:
2025年“九三阅兵”,当DF-17高超音速导弹以其乘波体气动外形掠过天安门上空,当歼-20隐身战机编队以钻石队形划破长空,当无人作战集群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协同能力——这些场景不仅彰显着国防实力的飞跃,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图景。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咿呀丫
“九三”后,在成都太古里,和一位先生谈起这次阅兵,他语气冲淡中却暗藏波澜。
这位曾在重庆某部队负责装备的老兵回忆道,1999年他亲手将高炮等武器送到天安门参加阅兵,但那些高炮还只是一些“炮架子”,远不如今天的武器这样系统化、智能化、实战化。
在武器之外,今天军队的编制更符合现代作战要求。阅兵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这种编组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军兵种编组的传统模式,不是简单展示武器装备,而是直观呈现我军在实战中的编成和运用模式。从单一军种独立作战到多兵种深度融合的体系化联合对抗,每个营拉出去都能独当一面,反映了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提升让融合成为军队未来的主旋律。
【钢铁洪流背后是科技和制造的展示/来自网络】
这同样也是我的感受。对近些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制造的我来说,关注阅兵,不仅要关注人民军队的铿锵,更要聚焦那些代表着军工乃至国家力量的大国重器。它们既是钢铁洪流,也是硬核浪漫。某种意义上,它们代表着这个国家制造以及科技的上限。
【吴晓波频道近日指出,一场阅兵掀开未来六大产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共涉及78个重点赛道/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它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给出了启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度革命★
从“阅兵标准”到“中国精度”
阅兵场上,装备方队以“零误差”通过检阅台,空中梯队米秒不差飞越天安门。这种近乎极致的精度要求,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标杆。
在山东威海的模具工厂里,工人们正在为德国汽车厂商生产精密模具。得益于军工领域溢出的测量与控制技术,这些模具的加工精度已经达到微米级(1微米=0.001毫米)。工厂总经理表示:“我们采用了为导弹生产线开发的激光测量系统,这套系统使我们的产品合格率从97%提升到99.99%。这看似微小的提升,却让我们获得了国际顶级客户的长期订单。”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上演。湖南的工程机械企业将坦克传动技术应用于挖掘机,使设备寿命提升30%;四川的航空发动机厂将战机叶片生产工艺转化为燃气轮机叶片,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军工领域的“阅兵标准”正在成为民用制造的“日常标准”,推动着中国制造整体升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体量超过美、德、日、韩、英五国总和,实现了从“大而不强”到“大而强”的历史性跨越。
精度提升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质量改进,更是整个中国制造品牌形象的重塑。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已达90%以上,而十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70%。“用10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正在远去。
★材料突破★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歼-20隐身战机的亮相是阅兵式的焦点。其新成员歼-20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隐身双座多用途战斗机,具备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其隐身能力不仅来自于外形设计,更源于先进的隐身材料技术。
【“双座歼”歼-20S的入列将重塑规则,彻底改变未来战场/来自网络】
正像我为创作《“制造”新东莞》而走访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所见到的标语一样:“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这些技术正在民用领域开花结果。在浙江宁波的新材料企业,科研人员正在为风力发电机组开发新型隐身涂层。来自企业的专家介绍道:“这种涂层源自战机隐身技术,不仅能减少雷达反射,还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使用这种涂层的风电机组,在海洋环境中的寿命可延长15年以上。”
同样令人振奋的突破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航天器开发的热防护材料正在转化为动力电池包的保护材料,使电池组能够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性;为装甲车辆开发的复合装甲技术正在应用于物流运输车的轻量化车厢,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30%;为舰艇开发的防腐涂料正在用于跨海大桥的防护,将维护周期从5年延长到20年。
中国在高端金属纳米材料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河北复朗施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绿色宏量制备纳米材料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采用EEM(电爆法)技术,生产出的金属纳米材料粒径小于3纳米,均匀度超99%,实现了高性能金属纳米材料的量产,突破了国外高纯度金属纳米材料的“卡脖子”技术壁垒。
新材料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性能提升,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以碳纤维为例,这种最初用于航天领域的材料,如今正在改变多个产业的格局。在山东青岛的轨道交通装备厂,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车体比传统金属车体减重30%,使列车能耗降低15%以上。在广东深圳的无人机企业,碳纤维机身不仅让飞行器更轻盈,还大大延长了续航时间。甚至在家居领域,碳纤维材料也开始应用于高端家具,创造出兼具强度和美感的设计。
这些创新正如蝴蝶效应一般,从一个领域扩散到整个制造业,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国制造2025在新材料领域已实现"并跑",正在改变全球材料产业的竞争格局。
★智能协同★
从“单独出色”到“体系卓越”
阅兵式上,最令人震撼的或许不是单个装备的性能,而是各种装备之间的协同配合。预警机指挥战机群,无人机配合有人机,电子战装备与火力单元无缝衔接——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正映射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中。
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制造基地,上百台机器人正在协同工作。这些机器人通过5G网络相互连接,实时共享数据,自主调整生产节奏。当检测到某个工序出现偏差时,系统会自动调节后续工序参数进行补偿。这种集群智能使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率下降80%。
工厂给出了这样的比喻:“这就像阅兵中的装备方队,每个单元都要保持自己的节奏,更要与整个系统保持协调。我们借鉴了军工中的协同控制算法,让生产线上的设备能够自主协同,就像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在江苏徐州的工程机械集群,32家核心企业和200多家配套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协同生产。当主机厂接到订单时,配套企业的生产系统会自动调整生产计划,整个产业集群就像一支协同作战的舰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这体系背后,是中国工业制造的门类齐备,让我们已经形成了自主可控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集群。加工贸易从过去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已转变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实现了原材料、零部件70%~80%在中国本土生产。这种产业链集群模式大大提升了中国制造的韧性和安全性。
还有就是智能化的提升。智能化就像给体系打通了链接神经,并提供了智慧大脑。它让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智能化也体现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上。它不仅带动了制造业升级,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在建筑领域,无人机集群已经开始被用于3D打印大型建筑结构。西班牙一家公司开发的多无人机协同3D打印系统,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建造出15米高的建筑结构。在农业领域,极飞科技的无人机不仅用于喷洒农药,更通过搭载多光谱相机,实现对作物长势的精准监测。这些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后,可以生成精准的施肥处方图,指导无人机进行变量施肥作业。这种闭环式的智能农业系统,正在改变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
【无人机改写诸多领域生产/来自网络】
智能化转型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目前,我国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据统计,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人工智能正在驱动制造业全价值链升级,从“研、产、供、销、服”五个维度全面重塑制造业生态。
★迎接挑战★
从"阅兵场"到"制造场"
这次阅兵,无疑让我们坚信,中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从“大而不强”到“大而强”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十年实践,“中国制造2025”在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五大领域实现“领跑”,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数字化领域实现“并跑”。尤其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芯片等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尽管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制造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阅兵中汲取智慧,实现新的突破。
在半导体领域,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仍然受限;在工业软件领域,国产EDA工具仅覆盖40%中低端需求;在高精度机床领域,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仍需大量进口。这些“卡脖子”环节制约着中国制造的整体升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扬阅兵精神,集中优势力量实现重点突破。正如导弹研究院士所说:“我们当年搞东风导弹,就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零开始,一步步突破技术封锁。”
需要实施协同创新行动,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聚焦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加强“五基”领域攻关,推动“链式”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创作《“制造”新东莞》一书时,我就注意到,在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共同创新,形成“龙头引领、梯队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这种模式使该区域在智能手机制造领域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打造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生产效率,开展研发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千亿级航母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龙头企业。
此外,精度革命不仅需要先进设备,更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目前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超过1000万人,成为制约质量提升的瓶颈。需要借鉴军工领域的质量文化,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如参与阅兵装备生产的老师傅所说:“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战士的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国家荣誉。这种责任感应该融入到每一件产品的制造中。”
智能人才、交叉人才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懂制造不懂AI,懂AI不懂制造”这一结构性矛盾,急需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交叉人才、企业建立智能工匠培育体系、政府完善智能人才引导机制共同破局。
【《“制造”新东莞》一书指出,东莞乃至中国制造也将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来自网络】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到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为450万人。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此时,天安门广场上的轰鸣声渐渐远去,中国制造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那些在阅兵场上闪耀的技术创新,正在无数工厂车间转化为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效率的飞跃、竞争能力的突破。
这就是大国重器给予中国制造的最好礼物,也是我们从阅兵场走向制造场,并把制造场打造成新的阅兵场的信心所在。
附件
《“制造”新东莞》
入选:
广东省作家协会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创作工程
东莞文学艺术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
已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当、京东均有售
《城市战争:
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国区域沉浮》
入选:
“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阅读书单
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人文社科类
十佳图书候选作品
- THE END -
吾球商业地理
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