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此次中国九三阅兵,出现3个“第一次”,每个都足以震撼世界

0
分享至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2025年9月3日,北京的天空湛蓝而澄澈,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响起雄壮的乐声。

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一堂,与中国一同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拉开帷幕。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阅兵不仅是展示军事实力的舞台,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再现。

10年前,中国举行过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当时的盛况仍历历在目。而今天,当我们把两次阅兵放在一起对比,就能更清楚地看到10年来中国的变化与进步。

如果说2015年的阅兵更多是中国向外界宣告“我们不忘历史”,那么2025年的阅兵则更像是一种“双重宣言”——既有对历史的铭记,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金正恩的首次多边亮相

回顾过去几十年,朝鲜领导人很少出现在多边外交场合。

即便金正恩近几年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活跃,他的活动也大多是双边会晤,比如与美国、韩国、俄罗斯等的会谈。

然而,这一次,他选择亲自来到北京,在全球数十个国家领导人的注视下出现在天安门城楼,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突破。

10年前的2015年,北京阅兵朝鲜只派出二号人物崔龙海,场面远没有今天的分量。

而这次金正恩亲自登场,等于是向世界释放一个信号:朝鲜希望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在现场,金正恩显得沉稳而自信,毫无拘谨。这种状态本身就说明,经过过去几年的外交实践,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适应力和自信心都有了明显提升。

对朝鲜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政治秀场,更是一次战略转身。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俄朝三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同框。这一画面被全球媒体争相报道,既有象征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从象征意义上看,三国在80多年前就曾并肩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亚的土地上共同付出鲜血与牺牲。

今天,他们再次并肩而立,无疑是在提醒外界:历史不能被否认,过去的侵略绝不容许重演。尤其是面对日本国内不断冒头的右翼势力,这个画面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警告。

从现实层面看,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担心中俄朝之间的合作会对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冲击。

这次三国领导人并肩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即便没有任何额外的动作,本身就足以让西方感到不安。

它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制裁时,中俄朝有着加强合作的共同意愿和战略决心。

可以说,这一幕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现实的宣示,更是对未来的预告。



大国重器震撼亮相

每一次阅兵,最受关注的往往是新式装备。2025年的胜利日阅兵同样如此。

10年前,中国在70周年阅兵上首次展示了东风-21D、东风-26等“杀手锏”武器,引发世界震动。而10年后的今天,中国展示的家底更加厚实,科技含量更高,显示出强军事业的巨大飞跃。

这次亮相的装备有两个突出特点:实战性和突破性。

所谓实战性,就是这些装备不是“展览品”,而是真正在部队中服役、经过演练甚至实战检验的武器。比如这次受阅的部分无人机,就曾在演训和海外行动中使用过,可靠性经过了验证。

而突破性,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追随别国的脚步,而是开始在某些领域走在前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超音速武器。

此次阅兵中亮相的YJ-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到1400公里,可以有效打击大型舰艇,特别是航母的防空系统。它的飞行速度和机动性,使得现有的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这种能力,对未来可能的东海、南海甚至台海冲突,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要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其他国家在实战部署上达到这样的水平。难怪不少国际军事评论直言,这款导弹的亮相足以“改变地区安全格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无人装备。俄乌战争已经让全世界认识到无人机的重要性,它们既能侦察、打击,也能突破传统作战模式。

这次中国不仅展示了数量众多的无人机,还首次公开了FH-97隐形无人机和海军版GJ-11“利剑”无人机。

FH-97类似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正在研发的“忠诚僚机”,但中国率先完成了实机亮相;而海军版GJ-11则意味着未来中国海军在航母和两栖作战平台上将大规模使用无人机,实现海空一体化的新战术。

对比10年前,当时中国在阅兵上仅展示了三款无人机,如今已发展到多型号、多用途、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体系化装备。这不仅是型号的更替,更是中国军事科技整体跃升的缩影。

除了无人机,中国还展示了反无人装备,包括激光防御系统。这意味着未来的战场不仅是“无人机大战”,更是“人机对抗”的升级版,而中国显然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这些“重器”亮相,不仅向国人展示了中国强军的成果,也让全世界清楚看到,中国在新军事革命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维和部队首次受阅

与武器装备的“硬实力”不同,这次阅兵中最温情、也最具有战略意义的瞬间,来自维和部队首次受阅。

2015年的抗战阅兵并没有专门的维和方队,而10年后的今天,维和部队首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祖国和世界的检阅。这不仅是一次形式上的突破,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转变的象征。

有人可能会问:维和部队和抗战纪念有什么关系?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东北抗联当年就是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下成立的,许多如今的维和部队编制,正是从这些抗战部队发展而来。可以说,他们身上流淌着抗联的血脉。

更重要的是,中国派遣维和部队,是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最好注解。抗战胜利是为了反对侵略、争取和平,而今天的维和行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冲突、守护和平。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

过去35年里,已有超过5万名中国维和官兵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任务,他们的身影遍布非洲、中东、南亚,甚至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的边境线上,中国维和军人坚守了数十年。有人因此献出了生命,但也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当地百姓才多了一份安宁。

因此,当维和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时,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宣言:我们不仅有保卫国家的能力,也有守护世界和平的担当。

这也有力驳斥了一些西方舆论对中国阅兵的抹黑。中国不是通过阅兵“秀武力”去恐吓别人,而是要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强军是为了守卫和平,我们的发展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结语

2025年的胜利日阅兵,不只是一次仪式,更是一场全方位的宣示。

金正恩的首次多边亮相,让中俄朝三国同框成为焦点,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现实的战略选择;大国重器的集中亮相,展示了中国在强军道路上的跨越式进步,特别是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作战领域的突破;维和部队的首次受阅,则彰显了中国“强军为守和平”的底色。

与10年前相比,这次阅兵更多了一份沉稳与自信,也更多了一份面向未来的担当。它不仅是对侵略历史的警醒,也是对全球和平的承诺,更是对潜在威胁的震慑。

可以预见,这次阅兵的影响不会在一天之内消散,它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国际社会不断解读与回味。

问题是,当中国已经用实力与行动发出如此明确的信号,世界是否准备好正视一个日益自信、愈发强大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宗历史 incentive-icons
南宗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3524文章数 4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