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我这周工作忙,就不回去了,您保重身体啊。"
电话那头传来儿子匆忙的声音,还没等王淑华回话,嘟嘟声就响起了。
她握着手机,看着通话记录上显示的"2分37秒",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这已经是连续第15周了,每周日晚上八点整,儿子的电话准时响起,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邻居都夸她有个孝顺儿子,可只有她知道,这种例行公事般的问候,比不打电话更让人心寒。
王淑华放下手机,走向阳台,夕阳西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
01
王淑华今年59岁,独自住在老城区的一套两居室里。丈夫三年前因病去世后,她的生活变得格外安静。
儿子张明在市里的IT公司上班,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回家。
不过,自从去年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日晚上八点准时给母亲打电话。
"这孩子总算懂事了。"邻居李阿姨经常这样夸赞,"现在的年轻人啊,有几个能做到每周都给父母打电话的?"
王淑华总是笑着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
这种定时定点的问候,让她感觉自己像是儿子日程表上的一个任务,需要被按时完成。
每次通话时间都不超过三分钟,内容千篇一律:工作忙吗?身体怎么样?记得按时吃药。
"明儿啊,你这周还是不回来吗?"王淑华有一次试探性地问。
"妈,您知道的,我们公司现在项目紧,周末也要加班。您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张明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但更多的是敷衍。
挂了电话,王淑华坐在沙发上发呆。
她想起以前张明还小的时候,总是缠着她讲故事,撒娇要她做好吃的。那时候虽然累,但心里是满满的。
现在呢?她有时候觉得,不如儿子不打这个电话,至少她还能抱着一些幻想。
02
王淑华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菜市场买菜,和摊贩们聊几句家常,这是她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
回到家后,做饭、看电视、午睡,生活单调得像白开水。
有时候她会故意多做一些菜,心想着万一儿子突然回来了呢?但菜总是放到第二天,第三天,最后只能倒掉。
"王阿姨,您儿子真孝顺,每周都给您打电话。"楼下的小区保安经常这样说。
王淑华苦笑着应答,心里却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些电话有多么空洞,还会这样夸奖吗?
有一次,她鼓起勇气,在儿子打电话时说:"明儿,妈想你了,你能抽空回来吃个饭吗?"
"妈,我知道您想我,但是工作真的很忙。这样吧,我下个月给您多转点生活费。"张明匆匆说道。
"我不缺钱,我缺的是..."王淑华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她知道说下去也没用。
"缺什么?"张明显然没有认真听。
"没什么,您忙吧。"王淑华强忍着眼泪说道。
03
王淑华开始观察其他老人的生活。
小区里的赵大爷每天都能看到儿女轮流来看望,有时候还带着孙子孙女。王奶奶虽然住得远,但女儿每周都会接她去家里住两天。
只有她,守着一部手机,等待着每周日晚上那个准时而冰冷的电话。
"你知道吗?"王淑华有一天对老邻居李阿姨说,"有时候我觉得明儿打这个电话,更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而不是真的关心我。"
李阿姨愣了一下:"怎么会呢?能坚持每周都打电话,说明心里还是有您的。"
"可是..."王淑华欲言又止。她想说,这种机械式的关怀,有时候比被忽视更让人难受。
至少被忽视的时候,她还能告诉自己儿子是真的忙。但现在,这种敷衍让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儿子心中的位置到底有多边缘。
李阿姨看出了她的心思:"要不你直接跟他说说?"
"说什么?说我不要你的电话了?"王淑华摇摇头,"他会觉得我无理取闹的。"
04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淑华开始对那个周日晚上的电话产生抗拒。
每到周日下午,她就开始心情低落,像是在等待一场审判。八点钟铃声响起时,她甚至要深呼吸几次才敢接听。
"妈,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
"按时吃药了吗?"
"吃了。"
"那就好,我这边还有工作要处理,先挂了啊。"
"嗯,你忙吧。"
这样的对话,她已经重复了几十次。每一次都像是在演一出戏,而她是唯一认真的演员。
有一次,王淑华突然问:"明儿,你还记得我的生日是哪天吗?"
电话那头停顿了几秒:"妈,您怎么突然问这个?是不是快到了?我工作太忙,记性不太好..."
王淑华的心一下子凉了。她的生日是下个月,但儿子显然早就忘记了。
"没事,我就随便问问。"她勉强地说道。
那天晚上,王淑华失眠了。她想起丈夫生前常说的话: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太依赖他们。
可是,她要的真的是依赖吗?她要的不过是真正的关心,哪怕一个月见一次面,好好聊聊天,她都会很满足。
05
王淑华开始在网上查看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
她拿着老花镜,费力地在手机上搜索着相关内容。
起初只是想找一些育儿心得,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渐渐地,她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她发现,原来像她这样感到困扰的老人并不少。在各种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词——"形式化关怀"。
有的老人说自己的孩子每天都会发微信问好,但从来不关心具体的内容;有的老人抱怨孩子只在节假日才想起给红包,平时连个电话都没有。
一篇文章里写道:"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以为定期联系就是孝顺,但往往忽略了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父母需要的不是频率,而是质量;不是形式,而是真心。"
王淑华看着这句话,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这正是她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这正是她内心深处的呐喊。原来,她并不是一个贪心的母亲,她的感受是有道理的。
![]()
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身边的邻居都说她幸福,儿子能坚持每周打电话,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有些老人的孩子一年都不见得主动联系一次。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这么难受?为什么这种"被关心"的感觉让她更加孤独?
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因为她能感受到这种关怀的虚假性。
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你给他一块塑料做的面包,外表看起来很像真的,颜色、形状都很逼真,但永远无法填饱肚子,反而会让饥饿感更加强烈。
这种认知让王淑华既解脱又痛苦。解脱的是,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无理取闹;痛苦的是,她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06
王淑华决定做一个测试。
下一个周日,她故意没有接儿子的电话。她想看看,如果她不按时接听,儿子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想法在她心中酝酿了整整一周,她既紧张又期待着结果。
八点整,电话如期响起。王淑华坐在沙发上,看着茶几上闪烁的手机屏幕,显示着"明儿"两个字。她的手不由自主地伸向手机,但又强行收了回来,强忍着接听的冲动。
每一声铃响都像敲击在她心上,让她感到煎熬。
铃声停了。
房间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王淑华紧握着双手,心跳得很快,仿佛在做什么亏心事。
十分钟后,电话再次响起。王淑华的心一跳,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依然强忍着没有接听。
她在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想象着张明此刻的心情——他是着急了,还是只是例行公事地再打一遍?
半小时后,张明发来微信:"妈,您在吗?怎么不接电话?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王淑华看到这条信息,心中五味杂陈。她故意等了一个小时才回复:"刚才在洗澡,没听到。浴室里听不到手机响。"
"哦,那就好。我刚才还担心您出什么事了呢。"张明回复道。
看到这条微信,王淑华心里涌起一丝暖意。至少,儿子还是会担心她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真心的关怀。
但很快,她又意识到一个更加残酷的问题:如果不是她主动"失联",儿子根本不会表现出这种担心。
平时的那些电话,更像是完成一个流程,只要她按时接听并回答"挺好的",他就能心安理得地结束通话。只有当这个流程被打断时,他才会真正意识到母亲的存在。
这个发现让王淑华既欣慰又悲哀。
07
王淑华开始留意身边其他老人的故事。
楼上的张大妈告诉她:"我女儿也是每周打电话,但她会问我今天做了什么菜,天气怎么样,有没有和邻居聊天。
有时候一聊就是半小时。昨天她还问我那盆君子兰开花了没有,记得我上次提过想换个花盆。"
"我儿子每次都是问工作忙不忙,身体好不好,然后就挂了。"王淑华苦笑道,"从来不问我具体的生活。"
"那不一样。"张大妈语重心长地说,"你能感觉出来,是不是真心的。
真心关心你的人,会想知道你生活的细节,会记得你上次说过的话,而不是只问几个标准问题应付了事。"
王淑华深以为然,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她想起以前张明还在读书的时候,每次回家都会兴奋地告诉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会问她今天心情怎么样,会注意到她换了新发型或者新衣服,甚至会夸赞她今天气色很好。
那时候的张明,眼中总是有光,说话时会看着她的眼睛,会因为她的一个笑容而开心,会因为她的一声叹息而关心。
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如此公式化了?什么时候开始,那个会注意到她情绪变化的儿子消失了?
"可能是从他工作以后吧。"
王淑华想着,内心越来越沉重,"他觉得给我打电话是一种负担,所以尽量缩短时间,减少麻烦。成年人的世界太忙碌了,连关心母亲都变成了一种效率游戏。"
这个认知让她更加难过。原来在儿子眼中,和母亲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麻烦,一种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成了儿子生活中的负担?
08
王淑华开始观察张明每周电话的细节。
她发现,儿子的电话总是在同一时间打来,问的问题总是那几个,语气也越来越敷衍。
有时候她能听出来,张明在和她通话的同时还在做其他事情,比如敲键盘的声音,或者和别人说话的声音。这让她感觉自己就像背景音乐一样被忽视着。
最让她伤心的是,有一次张明在电话里说:"妈,您身体怎么样?"
她刚想详细说说最近腰疼的事情,想告诉儿子自己上楼梯时的困难,想说说夜里疼得睡不着觉的煎熬,就听到儿子对别人说:"等等,我马上处理。"
然后他对王淑华说:"妈,我这边有急事,您身体没事就好,我先挂了。"
王淑华握着电话,眼泪再也控制不住。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的话被硬生生地截断了,心也跟着碎了一地。
![]()
她意识到,在儿子心中,工作永远比她重要。
这个电话只是他日程表上的一个小任务,可以随时被其他事情打断,就像可以随时暂停的背景音乐。
她想象着张明坐在电脑前,一边和她通话,一边处理工作邮件,或者和同事讨论项目。
对他来说,给母亲打电话和其他工作任务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需要完成的事项。
从那以后,每当张明问她身体怎么样时,她都只回答"挺好的",再也不敢说具体的情况。
她知道儿子并不想听细节,他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完成这个"关怀任务"。
那些深夜的疼痛,那些独自去医院的恐惧,那些对健康的担忧,她都深深地埋在心里,不再与任何人分享。
09
王淑华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糟糕。
她开始害怕周日的到来,害怕那个准时准点的电话。每到周六晚上,她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有时候她会想,如果张明不打这个电话,她是不是还能保持一些幻想,觉得儿子是真的关心她的。
但现在,这种机械式的问候让她清楚地看到了现实:她在儿子生活中的地位微乎其微,就像一个需要定期检查的设备,只要确认"运行正常"就可以了。
这种认知让她的食欲也受到了影响,经常做好了饭却吃不下几口。她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用同情的眼光看她。
有一天,邻居李阿姨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关心地问:"王姐,您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脸色看起来不太好。"
"没事,就是想儿子了。"王淑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但那笑容比哭还难看。
"您儿子不是每周都给您打电话吗?多好啊。"
李阿姨羡慕地说,"我家那个小子,一个月都不见得想起我一次。您这儿子多孝顺,我们小区里的人都夸呢。"
王淑华听到这话,心里更加苦涩。她想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什么是虚假的关怀,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怎么能让别人理解,有时候例行公事的关怀比被完全忽视更让人痛苦?
被忽视至少还能给自己一些借口,但这种敷衍却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处境。
"是啊,挺好的。"她只能违心地这样回答,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无奈。
李阿姨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夸赞着张明的孝顺,完全没有察觉到王淑华眼中的悲伤。
10
王淑华开始反思自己的期望是否过高。
也许她应该知足,至少儿子还记得给她打电话,至少他还有这个意识。
可是,她内心深处渴望的是真正的陪伴和关怀,而不是这种机械式的敷衍。
她坐在沙发上,拿起手机翻看着朋友圈。那些分享的文章标题映入眼帘——"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孝顺父母的十个小妙招",内容大多是建议年轻人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发微信、转账生活费。
但这些文章从来不谈质量,只谈频率。仿佛只要做到了定期联系,就算是尽到了孝道。
王淑华越看越觉得心寒,这些所谓的"孝顺指南",不正是张明现在在做的事情吗?
"可是孝顺的本质不应该是爱吗?"王淑华放下手机,望着窗外的夜色想着,"没有爱的孝顺,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自我安慰。"
她想起以前的邻居老刘,他的儿子每个月都会准时给他转钱,但从来不回家看望。老刘去世的时候,儿子匆匆赶来处理后事,脸上没有一丝悲伤,更像是在处理一桩生意。
她开始明白,自己之所以感到孤独,不是因为缺少联系,而是因为缺少真情。
张明的电话就像是一张表格,需要填写"联系父母"这一项,而她只是这个表格中的一个数据,一个需要被定期"维护"的对象。
这种认知让她感到深深的悲哀。她宁愿儿子真的忙得没时间联系她,也不愿意接受这种虚假的关怀。
那天晚上,王淑华做了一个梦。她梦见张明还是小时候的样子,扎着马尾辫,背着小书包,拉着她的手兴奋地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和您聊天。"
梦中的张明眼神清澈明亮,充满了对母亲的依赖和爱意。她在梦中哭了,醒来时枕头都湿了,心中满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11
这个周日到来的时候,王淑华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她坐在客厅里,面前摆着一张纸和一支笔。从下午开始,她就在思考着什么,时而皱眉,时而叹息。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照亮了那张被反复涂改的纸张。
![]()
邻居张大妈来串门,看到她这副样子,好奇地问:"王姐,您这是在写什么呢?怎么看起来这么认真?"
"我在想一些事情。"王淑华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说出实话。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笔,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
张大妈走近了些,看了看桌上的纸,上面写满了字,但大部分都被涂掉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是内心的挣扎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您这是在写信吗?字写得这么多。"
"算是吧。"王淑华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一封可能永远不会寄出的信。或者说,一封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出口的话。"
张大妈察觉到她情绪不对,关切地问:"王姐,您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没事,就是想写点东西。"王淑华勉强笑了笑,显然不想多谈。
张大妈知趣地没有再问下去,聊了几句家常就回去了。
房间里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王淑华继续盯着纸上的字迹,那些被划掉的句子仿佛在诉说着她内心的纠结。
她已经写了撕,撕了写,反复了好几次。每一次都觉得表达不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每一次都觉得措辞不够准确。
她深深叹了口气,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
时钟指向七点半,距离张明的例行电话还有半小时。这半小时,对她来说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
七点五十五分,王淑华终于放下了笔。
她看着桌上的那张纸,心跳加速得厉害。这张纸上写满了她这一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所有话语,每一个字都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
八点钟,电话准时响起。
王淑华深深吸了一口气,接起电话:"明儿。"
"妈,最近怎么样?"张明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匆忙。
"明儿,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王淑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你觉得我们现在的关系,和你小时候有什么不同?"
电话那头明显愣了一下:"妈,您怎么突然问这个?"
"我就是想知道。"王淑华坚持道。
张明沉默了几秒钟:"应该...没什么不同吧。我现在工作忙了一些,但还是很关心您的。"
王淑华闭上眼睛,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个回答,正是她最害怕听到的。
她拿起桌上的那张纸,手指轻抚着上面的字迹。这一刻,她知道自己必须说出真话了,哪怕这会彻底改变他们的关系。
"明儿,妈妈想跟你说件事..."王淑华的声音哽咽了,她缓缓展开那张纸,上面的内容让她整个人都在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