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中
战旗方队引人热泪盈眶
不过,有观众发现
“刘老庄连”战旗上的“庄”字
竟然写成了“庒”
有人把疑问发到了各大平台
还有学生向语文老师请教
“庒”无错
是历史的纪念
《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说,战旗方队里的“刘老庒”没有写错,是符合相关语言文字法规要求的正确用字。
参加阅兵的战旗方队主要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中遴选,代表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史。其中的刘老庄连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的一支连队,1943年3月,他们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激战的事迹被载入军史,成为我人民军队英勇抗战的象征。
刘老庄连战旗上的“庄”字多写了一点,变成“庒”字,是直接沿用当年连队授旗时的原始旗帜字体,属于对历史原貌的保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杨林成解释,“庒”是“庄”的异体字,虽然现在的规范文字一般不再使用这个异体字了,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由此可见,写成“刘老庒”是属于第一种情形允许的“文物古迹”。
异体字不是繁体字,它是指与国家规定的正体字(标准字体)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例如,“吴”是正体字,它的异体字有“吳”和“呉”。早在1956年,我国就公布了首个汉字规范文件,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且明确规定“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杨林成说,一般情形下是没有必要保留异体字的。
但是,此次将“刘老庒”的写法保留并延续下去,不仅符合文字规范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甚至有网友称赞说,这样写“目的是要让原来该部队的英烈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家,也告诉他们,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异体字的进退要分场合、分情形,从根本上来说,它的使用必须有“法定性”,从文字的现实使用情况来看,能用到异体字的概率并不大。所以,有语文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类似绝大多数人只识“庄”而不识“庒”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普通人包括中小学生没必要刻意去学习异体字。而且,教育部在高考的大纲里曾明确要求:除古文翻译等特殊题型,现代文写作禁止使用非规范汉字。在作文的评分细则里还规定,繁体字、异体字使用不当按错别字扣分。
“据我所知,语文教材里基本没有异体字,即便偶尔出现几个异体字,也只在少数文言篇目中。因此,即便不学习也不妨碍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上海市建平中学筠溪分校语文高级教师虞宙说,“我觉得异体字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占比还是难度,都不是主要问题,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学习。遇到像‘刘老庒’这样的个别情况,只需查字典、查史料就能弄明白。”
刘老庄连: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英雄连队
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淮北地区刘老庄一带与1000多日伪军展开激战。
子弹打光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就用双手掐,手臂负伤就用牙齿咬。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士们奋勇阻击,拼至弹尽粮绝,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这次英勇的战斗之前,连指导员李云鹏给家人写过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自儿离家已经年余,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圆,以报此恩。
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的年轻战士,与战友们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刘老庄战斗结束后,在烈士壮举的感召下,又有82名主动参军的当地青年,被编入新四军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刘老庄连精神,也融入到了连队一茬茬官兵的心中。82年来,新的“刘老庄连”战士已从83号到如今的6673号,“刘老庄连”高举的旗帜,至今猎猎飘扬!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综合央视新闻、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
编辑:尹尚胜男
编审:魏丽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