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欣赏了湖南省博物院的一批精品陶瓷,一件硕大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还被列入了禁止出境的国宝名单,很是惊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院
在看了这么多长沙窑之后,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2005年,安徽淮北的民间收藏者丁仰振,大大方方捐出了一批自己珍藏的文物,交给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数量足有600多件,其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的大执壶,被不少人看作是“国宝级”的文物。博物馆方面也很重视,请了四位专家来看,张浦生、朱伯谦、冯小琦、朱戢,大家都点了头,东西没问题。
于是博物馆收下了,杭州市政府还分三次,奖励丁仰振1500万元。
丁仰振捐赠的长沙窑大执壶
事情到这儿,本来挺圆满的。民间收藏得到了认可,博物馆丰富了馆藏,大家都很高兴,可偏偏有人不乐意了。
2011年,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杨静荣站了出来,公开说那把壶不对,说是九十年代的仿品。
理由呢?他说这壶的器型“实用功能存疑”,而且“没有同类出土记录”。这话一出,跟风的人也来了,一个个专家接连发文,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这东西一眼假,根本不用细看。
这就有失水准了,开头湖南博物院的那件大壶,出土于1973年的衡阳市司前街水井,器型也差不多。难道说也没有“实用功能”?
杨静荣
但南宋官窑博物馆很给力,他们顶住了压力!回应说这只是“一家之言”,我们的鉴定程序没问题,东西是真的。慢慢地,这场风波也就平息了下去。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就像现在有些人,一看到民间出现些好东西,第一反应不是研究、不是好奇,而是摆手摇头直接说“假”。
理由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我没见过”、“这东西没出土过”、“这器型不合理”。
没见过就是假的?这逻辑要是放在别的领域,怕是寸步难行!你没见过南极的极光,极光就不存在吗?你没去过云南深山的村落,那里的习俗就是编的吗?
丁仰振
再说这位丁仰振,一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早年他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头脑,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做出规模。手里有了积蓄之后,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渐渐迷上了古陶瓷收藏。
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赝品还没泛滥,民间大量的真品数不胜数。而且很多都不被重视,流向了海外。
身为一名深爱传统文化的藏家,丁仰振把赚来的钱大把投进去,陶瓷越收越多,鉴赏的眼光也渐渐磨炼出来。
到了90年代,他已经不再满足于零散收购。他开始系统性地搜集古瓷,甚至不惜举债维持这份痴迷。那时候,他家里堆满了瓶瓶罐罐!
丁仰振请教丘小君
而且他也不是乱收藏,看了很多专业书籍,还请教过多位陶瓷专家,可以说是有意识的去伪存真。
所以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附近几十个村的村民,只要从地里挖出点什么瓶碗罐盏,都会特意跑来找他。
后来他听说运河里有不少瓷器被人捞起后随意变卖、四下流散,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推着他,哪怕贷款借钱,也要尽量把它们留下来。
1993年,丁仰振的建筑公司账上趴着1000万元,但他的银行贷款却高达2000万元!大部分钱都被他换成了别人眼里“不能吃也不能用”的老瓷器。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正是因为丁仰振的眼力越来越好,收集到的瓷器由粗糙变为精品,博物馆才会大部分都接收,而且申请奖励了他一大笔钱!
但有些人,偏偏把它变成了一种“话语权”游戏:谁声音大谁赢,谁头衔响谁对。你说是民间来的?那就是不可信。你说这东西没著录?那它就是不对。
这种态度,表面上是在“捍卫专业”,实际上是在阻碍文化的流动和传承。文物本来就是在民间生产、流传、沉淀下来的,它们不是只在帝王陵墓里躺着,也不是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中。
民间收藏,很多时候恰恰是文化的另一种存活方式。
馆藏长沙窑及残片
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没出土”和“没见过”来否定民间文物,那恐怕很多珍稀的品种就会永远被埋没。
要知道,历史上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最初也是由民间线索引发的。甚至有些文物正是因为民间藏家的保护,才幸免于战乱、破坏或流失海外。
有些人嘴上说着“尊重历史”,实际做的却是“封闭历史”。他们把文物的解释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拒绝新发现、新观点,甚至拒绝民间的声音。
这不是在保护文化,而是在给文化砌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