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以一场举世瞩目的阅兵式,再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东方。刚刚结束的九三大阅兵不仅刷新了全球对中国国防力量的认知,更在国际地缘格局中激起涟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公开表示,“绝不让中国在重返月球的道路上领先”,美方的战略焦虑和调整昭然若揭。全球科技和地缘博弈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全球安全格局剧变
彭博社8月最新发布的全球安全感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美国本土受访者中认为“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强安全保障”的比例已降至近十年新低,仅为58.3%。而在亚太及东欧,超过62%的企业高管认为“中美军事科技实力目前处于胶着状态”。
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9月初发布的年度《全球军力平衡报告》中,首次将中国部分高技术装备列入“世界领先”行列。东风-41、东风-27等导弹,以及蜂群无人机、量子雷达等新型装备,被认为“对全球战略威慑结构产生了实际性冲击”。
阅兵当天,全球主要媒体都在解读中国展示的战略装备。路透社直言:“美式安全神话被现实击穿”。华盛顿邮报则认为,东风系列洲际导弹的批量亮相,使得“美国本土的绝对安全感成为历史”。美国国内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布快评,警告美国政府“必须重新定义安全边界”。
美国航天领域再掀“新冷战”风暴
阅兵过后72小时,美国政府高层召开多场闭门会议。9月4日,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官方媒体上罕见高调发声:“美国必须在重返月球的竞赛中取得决定性进展,不容中国领先。”五角大楼随即发布技术投入增幅计划,宣布将2026-2029年航天预算提升至历史新高,优先支持“阿尔忒弥斯”计划和SpaceX“星舰”项目。
路透社获得的会议纪要显示,美方已将“保障太空主导权”列为核心战略目标。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9月最新风险评估报告强调,若中国率先实现载人登月并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将可能引发全球技术与资本流向的根本性转变。
2025年8月26日,SpaceX“星舰”火箭完成第十次试飞,虽取得部分预期成果,但推进剂转移和月面着陆的关键技术尚存隐患。NASA“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虽计划于2026年初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轨道,但“阿尔忒弥斯3号”如期2027年登月的目标,已被多家权威媒体和专家认为“难度极大”。
太空竞赛成大国资本信心“新试金石”
美国《国会山报》和《纽约时报》在9月的深度评论中,反复强调太空竞赛已成为“全球资本信心的风向标”。美媒援引多位太空政策专家分析指出,若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并率先构建月球科研基地,不仅将带来国际影响力的跃升,还可能撬动全球资金流向、科技资源和高端人才的再分配。
NASA前首席科学家詹姆斯·格林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言,“太空领域的失利会带来连锁反应,美国金融市场和科技产业链都可能随之动荡。”摩根士丹利9月更新的全球科技产业报告也提出警告:“美国的太空技术神话一旦被打破,华尔街投资信心将受到强烈冲击。”
美国政府近月多次公开强调,加快推进“太空核动力”相关项目。交通部部长兼NASA代理局长达菲9月初再次提出“2030年前将核反应堆送上月球”的新目标,试图以“未来技术”重塑太空主导地位。可权威机构普遍质疑这一时间表的可行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彼得·威尔逊在9月5日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指出:“没有实际的月面永久基地规划,核反应堆建成只是纸上谈兵。”
中国方案:和平探索与科技跃升双轮驱动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在2025年多次公开发布最新探月进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7月的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宣布,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目标进入“全阶段攻坚”。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美方炒作“中国太空威胁”论调,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外空和平利用,坚决反对外空军备竞赛和武器化。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最新声明中,明确表示不谋求“太空军事优势”,主张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外空永久和平。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2024年11月的全国载人航天学术大会上披露,关键登月技术攻关已全面突破,任务已进入样机研制和系统联调阶段。国家航天局官宣,2026-2028年将完成多次绕月、着陆、取样和综合实验任务,为2030年登月打下坚实基础。
太空竞赛的下一个焦点
多家国际权威媒体和专业智库在9月的分析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太空竞赛早已从“谁最先登月”转向“谁能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基地”。美国《外交事务》杂志9月专题认为,未来十年,月球科研平台和资源开发能力将直接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布局和战略资源掌控。
“中国方案”强调月球科研基地的多元化功能,包括深空探测、原位资源利用(ISRU)、能源采集与存储、生物再生生态等。国家航天局已与欧洲航天局(ESA)、俄罗斯航天集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多方开启技术合作谈判。
美国则更注重“阿尔忒弥斯”国际合作计划,虽然有欧洲、日本、加拿大等传统盟友参与,但因预算压力、技术进展等受限,整体进度被多家智库评估为“高度不确定”。
科技创新、经济实力与国际共识
彭博社9月初的全球创新指数调查显示,中国在航天材料、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等关键领域创新专利数量已连续三年超越美国。国际空间站(ISS)合作体成员国高层透露,全球航天产业链正加速向多极化和区域化趋势演化。欧洲航天局最新立场文件表态,希望“在不卷入大国对抗的前提下,与中国展开更多技术合作”。
美国本土舆论也趋于分化。美联社9月5日民调显示,近七成美国科技界人士支持“加大航天领域投入,避免对华技术依赖”。但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警告,持续拔高太空投资将挤压国内其他民生领域预算,或引发政治风险。
中国国家航天局则提出“和平利用、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三原则,强调“让月球成果服务全人类”。中国空间站“天宫”今年已完成与多国科学家联合实验,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参考资料:
“美国人小肚鸡肠:当年立法,是担心中国在阿波罗登月地点,把美国国旗拔了”
2025-09-02 12:09·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