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北京一九九八国际青年艺术剧团排演的大型抗战话剧《宛平人家》于9月4日下午在北京海淀区育英中学激情演出,这是该剧从首演以来,连续十一年在京公演,该剧真实再现了1937年7月7日深夜发生在宛平城内的、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侵华日寇的那可歌可泣的惨烈事件。日寇炮轰宛平城,炸毁了城内宛平师范学校,杀害29军战俘,刺刀逼迫被俘的中国人从烧红的砖上走过去,机枪扫射平民百姓,献血染红了永定河······育英中学的师生们在观摩中,被悲壮的剧情所震撼,深切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宁静的校园氛围来之不易;当看到中国军民喊出了“拯救国难,前赴后继,抗战到底,不做奴隶!”,师生们热泪盈眶并报以热烈掌声。
![]()
《宛平人家》的制作人、执行导演王迪思说:连续十一年了在北京演出这部话剧,我们的全体演员依然像首演时那么激动,尤其是昨天上午,看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9·3大阅兵,令人十分振奋,今天再次演出《宛平人家》,更是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谈起了该剧的制作排演过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话剧就是在那年的6月28日隆重首演的。以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命名的赵登禹中学、抗日名将佟麟阁将军命名的佟麟阁中学以及北京十二中的部分师生在剧中扮演了投入抗战的师生角色和二十九军大刀队战士角色,与我团演员同台参加了演出。
![]()
话剧曾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民族宫大剧院、北京剧院、青年宫剧场等地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三次重点报道了《宛平人家》的演出。话剧还曾赴各大高校演出,各界观众朋友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育英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修课,通过观看《宛平人家》这样的话剧,让孩子们认识到近代史上的国耻,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爱国情怀。
![]()
编剧王鹏博在接受创作任务之初,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多次在宛平城内外和卢沟桥实地考察,采访了当年经历过“七七事变”仍健在的老人,老人指着宛平城城墙上的斑斑弹痕和被日寇炮轰毁掉的断壁残垣及学校遗址,这就是日寇铁蹄践踏实施暴行的铁证!通过深入了解和实地考察,王鹏博说:我们习惯称之为“七七卢沟桥事变”,准确的发生地是在卢沟桥东边的宛平城内,日寇侵占了宛平城后,又向西南方向的卢沟桥、长辛店、良乡县(今房山区)发起进攻……所以把剧本创作中的“发生地立足点”和剧名定为了《宛平人家》。
![]()
王鹏博谈到剧本内容时说:我们这部话剧是充满了敬意的记录了宛平城内的军民奋起抗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惨烈故事。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寇进犯我东北,东北抗日联军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是一直到“七七事变”以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中国军民从东北地区抗战投入到了全民抗战之中,全国统一号令,打响了全民抗战的第一枪!宛平城城中的老工人岳全勇、农民牛在田、商人孟养斋三户人家以及宛平简易师范学校师生在日寇围困下,与国民党二十九军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先队奋起反抗!二十九军主力部队溃败,副军长佟麟阁英勇殉国后,日寇向宛平城发起了总攻……剧情惨烈,悲壮感人。
![]()
曾经被日寇侵占的宛平城于抗战胜利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为了不忘国耻,铭记历史,1987年7月6日,在“七七事变”爆发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城内落成,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观众来参观,每年的7月7日,这里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那段时间,观众更是络绎不绝。话剧《宛平人家》曾经应邀在纪念馆演出,进而在宛平城内的戏楼连续演出了36场,戏楼也改名为“宛平人家”。
![]()
王迪思介绍说:《宛平人家》首演以来,已成为我团的保留剧目。每年都要演出,尤其是在应邀到各高校演出时,受到了大学师生们的热烈欢迎,称这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文艺作品。话剧荣获了北京市金秋戏剧展演优秀剧目,还参加了2017年中国话剧协会主办的“隆重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暨华北大区优秀剧目邀请展演”。
![]()
《宛平人家》舞美设计顾屹,主要演员董一兵、郭帅、杜武家、王宏洋、闪万成、王杨、张扬、徐蕊、韩金虎、王泽民、鞠牧锦、刘胤成、梁超、庄子、周思妍、吴艺璇、王彦卿、刘金婷、思文、沈学忠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