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医古籍《石室密录》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旨在使这部珍贵的中医古籍更加贴近现代读者,让更多人能够轻松理解并受益于其中的中医智慧。希望通过翻译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连接古代医学与现代人群,让中医之道得以传承与发扬。文中提及的药方与方剂,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需应用,请务必查阅原著并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卷三(射集)
变治法
天师说:变法,是指在不能用常规方法治疗时,出于无奈而采取的变通治疗策略。不同的变症,需要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我来谈谈几种主要的情况。
比如,伤寒病转变为结胸病,疟疾转变为痢疾,中风转变为发疯,中暑转变为亡阳证,反胃病转变为噎膈病,如果不采用变法来治疗,仍然用平常的药物来应付,那么我只怕患者只能坐以待毙了。
论伤寒变结胸
比如说,结胸病,它是伤寒病的一种变症,难道不应该用变法来治疗吗?伤寒病时,火邪正盛,原本就不可急于进食。如果不知道这个禁忌而给患者吃东西,那么胃中有了食物,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紧紧抓住不放,所以食物会淤积在胃中不能消化排出。而其他脏腑见到胃中有食物,就会群起争夺,这种势头非常猖狂,不是用一点点水就能解决的,必须用变法来治疗。
急需用一枚栝蒌捶碎,加入一钱甘草,一同煎服。栝蒌是治疗结胸病的特效药,平常人服用它,会感到心胸开阔,仿佛遗忘了什么烦恼。
现在患者一旦服用它,难道会担心它导致身体虚弱吗?殊不知,无病的正常人绝对不能服用此药,而伤寒结胸病症却正适合。因为食物淤积在胸中,不是大黄、芒硝、枳壳、槟榔、厚朴这类药物所能驱逐的,必须用栝蒌才能使其陷下。栝蒌进入脾脏后,还担心它会过于攻下,所以稍微加入甘草来留住它,而且甘草的调和作用,也能避免药物过于峻猛。这种变症采用变法治疗,真的比用常规疗法更胜一筹。
论疟变下痢
疟疾原本是常见病,只需要用常规方法消食导滞、发散风寒即可。现在忽然转变为痢疾等症状,那么病情就由轻变重了。想要发汗,但身体已经阴液亏损;想要驱邪,但下部已经排便。顾上则虑及下部,顾下则妨碍上部。倘若仍然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肯定不佳。
现在用人参一两、鳖甲一两、白术三两、茯苓一两、当归一两、白芍三两、柴胡一钱、枳壳一钱、槟榔一钱等药物,水煎服。(批注:补阳消疟丹)
这个方子的奇妙之处在于使用了人参和白术。因为疟疾会导致阳气亏损,如果不及时补充阳气,那么腹泻过多会导致阴液也大量丧失,势必会立刻死亡。只有迅速补充阳气的不足,阳生阴长,才能有生机。更妙的是白芍和当归的用量较大,可以滋润肠道中的阴液。因为腹泻次数多,阴液丧失也多,现在用补阴的药物,就能阴生阳降,自然就像春天一样温暖融和,冰雪融化,水道分流,污秽全无。况且方中还加入了枳壳和槟榔,仍然有去积滞的作用。又妙在少量使用柴胡,微微舒展肝气,使木气(肝气)平和,不来克制脾土,自然脾土就能克制肾水过多,水润养肝木之下,内气既然生成,外邪也就消散了。这是治疗痢疾的同时,疟疾也一同被治愈的方法。这种治疗变症的方法,怎么能不知道呢?
论中风变狂
中风本来就是危急重症,更何况病变为发疯,死亡就在眼前。如果不采用变法来救治,怎么能免于垂死呢?
方子用人参三两、菖蒲三钱、半夏三钱、南星三钱、生附子一钱、丹砂末三钱,先将人参、茯苓(原方中未提及茯苓,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漏写)、附子等药物煎成汤,再调入丹砂末给患者灌服。(批注:救绝至神丹)
十个人中也能救回三四个人。因为世界上没有真正中风的人,不过是中气、中痰、中湿罢了。如果不用人参、附子等大剂量煎服,怎么能挽回已经失去的元阳,挽回将要断绝的心气呢?况且人将要死的时候,没有不出现痰涌上逆的,妙处在于用半夏、南星来祛痰逐邪。更妙的是用菖蒲来引导药物进入心经,使附子、半夏能够发挥荡涤邪气的功效,而丹砂又能镇定心气,所以往往能将患者从危急中救回来。倘若仍然用寻常的二陈汤之类来化痰,痰未必能消,而心气已经断绝。这又是病症变化而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的例子。
论中暑变亡阳
中暑原本是一种热症,然而中暑的发生,也源于气虚。如果人气实形壮,大多难以中暑。那么中暑的治疗,应该以补气为先,解暑为次。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认为中暑是热症,急于治疗表面症状,而忽视了治疗根本。一开始就用香薷饮来治疗,不见效,又改用白虎汤,还是不见效,于是又用发散的方剂,各种药物一起使用,导致火邪乘着热气向外走,全部趋向于皮肤而出,而不可遏制,结果很多人因此变成了亡阳症。
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用人参三两、元参三两、甘草一钱、北五味子一钱、生地三两来救治。
这个方子的妙处,全在于用人参来补元气,用元参来凉血。因为血得到凉润,气就会自然停止向外走,再加上五味子的酸味,来收敛肺金之气,这样不用止汗,汗也会自然停止。如果只用四君子汤这种平常的治疗方法,那么就像用一杯水去浇灭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无济于事。这又是需要知道的一种变法。
论反胃变噎膈
反胃症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过是胃病,当时如果用逍遥散加上一钱黄连,立刻就能止住。无奈世间的医生不知道正确的治疗方法,竟然用香砂、浓朴、枳壳、砂仁之类的药物,纷纷给患者服用。不见效,又改用大黄、巴豆之类的药物来攻下。还是不见效,就改用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知母等大寒的药物来凉血。依然不见效,就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的药物来温热。还是不见效,最后就用柴胡、荆芥、桔梗、防风、苏子之类的药物来发散,于是病情就发展成了噎膈症。
我现在对这种情况感到同情,于是传授一个方剂,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两、麦冬三钱、北五味子一钱、元参一钱、当归三钱、白芥子一钱、牛膝二钱,水煎服。(批注:转食至神丹)
这个方子的妙处,全在于不直接治疗反胃,而正是通过这种不直接治疗的方式,反而治好了反胃。因为人的反胃,是肾中阴水枯竭导致的。肾水不足,大肠就会变得细小,水分不足以滋润,所以大肠就会变得干燥。大肠既然细小,那么饮食进入胃后就不能下行,必然会反而向上呕吐。治疗的方法,不应该治疗上部,而应该治疗下部。方中用熟地、山茱萸之类的药物,完全是用来补肾中的水。肾水充足,大肠得到水的滋养,就会恢复宽大而能够容纳食物。水路既然宽广,那么船只行驶就不会受阻,大船小船都可以顺畅前行,又何必担心小小的船只不能转运粮食呢?这是肾中虚而水不足以滋润大肠的情况,应该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如果肾中寒凉而虚,就不能采用这样的治疗了。虽然反胃的名称相同,但反胃的实际情况却各不相同。肾中无水而反胃的,食物刚下喉就会吐出;肾中无火而反胃的,食物很久才会吐出,比如今天吃的食物,明天才会把今天的食物全部吐出。
方用熟地一两、附子一钱、肉桂一钱、山茱萸四钱、麦冬五钱、北五味子一钱、茯苓二钱、山药二钱、丹皮一钱、泽泻一钱、牛膝一钱,水煎服。
这个方子就是八味丸的汤剂,妙处在于在补肾水的同时,用附子、肉桂来补肾中之火。补肾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因为脾胃之气必须得到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生成。就像锅下没有火,怎么能煮饭呢?难免会出现水冷金寒,结成冰冻的情况,必须得到一阳初复之气,才能解除寒冷,恢复温暖。人体的脾胃也是这样。
然而,寒凉之病,通常只会导致腹痛心疼,现在反而没有这些症状,而是向上呕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脾胃有出路,所以寒邪之气不会留在中间,每天都呕吐,已经将胃口和咽喉变成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往来没有阻碍,所以寒气就径直向前奔走,这个趋势很方便,又何必积蓄在中州,盘踞在心腹,让人体忽冷忽热,让脾胃受苦呢?这就是反胃下寒而心腹不痛的原因。这又是通过不直接治疗反胃,反而治好了反胃的方法。这是变法治疗疾病的开端。
张公说:你说得让我无话可说。你知道却不能说,现在可以说了。我无话可说,只有三声叹息和叩拜而已。只有圣人才能明白这些,我也不能多说。
华君说:我虽然也有传承,但不如你说得既多又透彻。
雷公说:没有一篇论述不是奇特而深刻的。这真是圣人的言论,深不可测啊。(反胃而用逍遥散加黄连,赵养葵先生也主张这个方子,但这个方子一定适用于食物刚吃下去就吐出来的症状,如果是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才吐出来,那就是命门无火,应当是八味丸的适应症了。李子永注。)
来源:《石室密录》(清·陈士铎)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