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
百岁抗战老兵的
烽火记忆与家国情怀
近日,103岁的抗战老兵陈秀迎来了一份特殊的荣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当那枚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崇高敬意的纪念章递到手中时,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他紧紧握着纪念章,声音里满是激动与感慨:“不容易啊,不容易……这是前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短短几句呢喃,道尽了烽火岁月的艰辛,更有对无数英烈的深深致敬。
秋日午后,阳光缓缓洒进南安市溪美街道湖新社区离休楼。陈秀坐在家中,左手托着下巴,目光炯炯,高声唱起抗战时期的军歌:“向前进,向前进……”尽管听力已不如从前,但那段烽火岁月的旋律,仍清晰地烙印在这位抗战老兵的记忆深处。
1922年,陈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户贫雇农家庭。他在回忆童年时说:“贫雇农比贫农更穷,我家是村里最穷的。”因家境贫困,考入国小后不久,陈秀便被迫辍学,童年始终与饥饿相伴。
19岁时,陈秀因生活所迫,前往东北安东市老六沟做苦工。“因听不懂日语口令,经常遭受打骂,还差点被日本人抓去。”提及这段经历,老人依然愤慨:“血泪仇啊,当然要记得,我们永不会忘,当时日本欺负中国欺负得太厉害了。”
陈秀在反动政府统治区内艰难地谋生,目睹了一幕幕惨况,他的心里积累了对日本侵略者越来越深重的仇恨。在身为中共党员的姐夫车进信的影响下,陈秀怀着把日寇驱逐出境的信念,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43年,陈秀在村中被选为民兵团团长,为了更好抗战,不被当时的保长发现,按母亲陈秀英的名字,将原名丛仁滋改为陈秀。
“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活动,走25华里,去拦敌人。”陈秀回忆道。那时的他,有时扮作卖猪人,有时又装成担草的农夫,在敌占区秘密动员村民运送子弹,多次行动里险象环生,但他均顺利完成,立下了不少功劳。
1944年4月,陈秀到胶东工商管理局训练班学习,被评为三等学习学员模范,同年先后在荣城县石岛工商局第一事务所、第四事务所任缉私干事,通过缉私封锁敌人的方式为抗战尽心尽力。同年,在陈秀的影响带动下,家人也都积极投身抗战。
1945年4月,陈秀响应政府的号召,经批准参军,在荣城县中队任战士。作战中,他英勇果敢,冲锋在前。“一天跑100多里路是常事,翻四座大山,鞋磨破了就光着脚走。”陈秀回忆,作战中环境艰苦,身上的虱子抓不完,饿了就随便啃点东西,可没人叫苦,“心里想着打胜仗,啥都能扛。”更让陈秀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条件艰苦,但队伍纪律严谨,坚决不拿老百姓的东西。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陈秀跟随部队一路从山东打到福建,直至南安解放后,便留在这里工作生活。在艰苦的革命过程中,陈秀结识了另一个革命者——同样来自山东荣城县的于秀玲。1950年,他们结为伉俪,一起携手走过67年。经历战火、饥饿和各种苦难的老两口,不曾吵过架,感情非常好。
△跟随陈秀多年的手枪套
1983年,陈秀、于秀玲经批准离休。离休后,他们继续积极发挥余热,热心社会公益,始终坚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次,陈秀见社区墙面上张贴了广告,便上前擦洗,在这过程中不慎跌倒,摔断了左腿,腿部至今还不时会疼痛。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陈秀心中的家国情怀却依然热烈,时常向后辈讲起抗战故事。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我父母亲很不简单,也很苦。”陈秀的女儿丛丽华说,父亲的简朴刻在骨子里,把“爱党爱国”看得比什么都重,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记住中国共产党,记住人民政府。“父亲说,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我们这一家。”
记者:王丽清 李想 | 编辑:尤逸群
通讯员:傅德贤
一审:尤逸群 | 二审:苏敬元 | 三审:蔡毅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