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台积电的巅峰期发展战略,即“抓住机遇的战略”,同时也讨论了“如何判断台积电未来”的问题?其中,穿插介绍了台积电的“跨越周期战略”、“定价策略”、张忠谋“大战略、小战略”思想,等。
【正文】
01 抓住战略性项目、就是抓住未来
突进28纳米,抓住智能手机大趋势。
2009年,重回台积电任CEO的张忠谋开始发狠——以空前力度投资40纳米、跃进28纳米技术节点——台积电要借此跨上张忠谋“想象中的新技术”节点高潮。
![]()
![]()
他事后回忆说:
28纳米技术是台积电打进智能手机世界的第一代技术,自此以后,手机应用成为台积电的最大市场,没有这一突破,台积电也就没有未来了。[1]
知名半导体论坛semiwiki评价张忠谋:
他有杰出的长远眼光,这是一些CEO严重缺乏的。台积电确实在28纳米产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正是28纳米的竞争让台积电成为了今天的代工之王。[2]
借助iPhone 6获得腾飞。
2010年,苹果主动联系台积电,寻求为iphone代工。
在此之前,这家巨头曾将前6代iphone芯片制造外包给三星,但随着三星推出Galaxy智能手机,双方成为了竞争对手。
而台积电——基于不与客户竞争的商业模式、和自身技术能力,抓住了机会。
不过,这一次合作苹果出价不高,但要求却更高(20纳米)。
![]()
这时“不计代价、实现承诺”的台积电文化又显示出了价值——台积电为此举债71亿美元,建设投资苹果所需的产能。
正如《经济学人》的评价:
这家台湾公司的芯片为最畅销的iPhone 6提供了有史以来的智能手机。2.2亿台的销售收入推动了台积电的崛起。苹果的一些竞争对手也使用台积电作为供应商……。
多亏了这笔意外之财,台积电开始全速前进。它取代了英特尔,这个曾经享有市场份额的美国巨头,独占鳌头,然后把它甩在后面。[3]
借助苹果、英伟达,抓住AI大趋势。
2023年,苹果iPhone15系列提出了更高的3纳米要求,台积电在良品率还没有达到40%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做了下来,导致2023年台积电的财年利润及利润率同比下降近10%……。
2024年,英伟达最新款AI芯片本来准备交给台积电、三星分别代工,但由于给苹果代工,台积电能力大幅提升,英伟达就把所有的芯片都给了台积电。
连同其它所有做AI芯片的公司,如AMD、博通等都只能找台积电代工——台积电又抓住了AI大潮。
同步地,台积电的代工费也水涨船高。
台积电在AI芯片代工占到98%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使是苹果现在找台积电代工也要加钱,才能拿到最新制程的产品。[4]
由此,台积电从“PC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又领先跨入“AI时代”。
02 利用对手的战略失误
从战略的维度看,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主要对手失误也是一个关键变量——在台积电崛起的过程中,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三星都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变相帮衬了台积电。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在2010年台积电接苹果订单时,本来英特尔也是苹果的选项,但张忠谋听说,最终双方失之交臂是因为“英特尔嫌价格太低”。[5]
虽然这只是缺乏战略前瞻性的一次失误,但按业内评价:
英特尔:战略失误在试图坚持IDM(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这是“惊人战略失误,使得这位前PC处理器巨头在两个领域都失去了优势——在设计基础设施竞赛中输给了英伟达和 Arm,在节点缩小制造竞赛中输给了台积电和三星。”[6]
三星:在苹果订单上,同样反映出既要设计、与苹果竞争,又要代工的商业模式问题。但是与英特尔不同,三星的综合优势与进取精神,使台积电一直将其视为是最主要的对手。
![]()
张忠谋对这2个对手的评价是:“英特尔既缺乏战略也缺乏领导力,……(而)三星的问题主要是技术上的,而不是战略上的”。[7]
03 “直线建设产能”,跨越行业周期
比较各个行业的不同,芯片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是出名的。
据张忠谋在《自传》中的记述,从他1964年在德仪担任半导体业务单位总经理,一直到2000年,共经历过了7次行业不景气。
为什么半导体业有周期性?
他认为,完全是因为建半导体产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半导体建产能需要三、四年,通常当需求强劲时,业者猛增产能,几年后产能过剩,则一面杀价抢订单、一面不建产能,再几年后就会产能不足。
因此,张忠谋的对策是“直线建产能”——每年以“10年滚动计划”为依据,增加一定数量的产能,景气好时不猛建,景气坏时不缩手。
![]()
![]()
而在台积电,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是前面提到的,2009年张忠谋重任台积电CEO,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刻投重资于40纳米、28纳米产能,并终获成功。
这也成为台积电战略的一个专长——国际上有评论认为,张忠谋“擅长利用电子行业的盛与衰来为自己利益服务”。[8]
张忠谋的理论则是:“直线”投资是很成功的策略,不但为台积电带来稳定的成长,同时提升了市占率。[9]
04 张忠谋的定价策略
什么是好的定价策略?
张忠谋高度重视企业、企业CEO的订价策略。他说,“定价策略不仅是门大学问,也是考验CEO能力的标准”。[10]
在他看来,应该为产品制定“策略性价格”(Strategic Pricing),而不是人们通常简单认为的“成本加上一些百分比”——那是很平庸的“成本导向定价”(Cost-based Price)。
![]()
他认为,好的定价法则应该是“价值导向定价”(Value-Based Price),如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价格获利率在70%以上,就是价值导向定价的例子。[11]
作为学习曲线-经验曲线的信奉者,在管理学课堂上,张忠谋曾经以动态存储行业(DARM)为例,分析了两家企业——A企业和B企业,在相同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创业;其后,A公司通过研发、降低生产成本、降价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击垮B公司的案例。[12]
事实上,早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张忠谋就曾使用激进的定价策略——“早期牺牲利润以挤压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份额,然后作为主导供应商提高价格以获取利润。这一策略在当时颇具争议,如今已成为行业标准”。[13]
张忠谋制定的台积电策略
按照张忠谋在《台积电战略》中的构想:
台积电要在除“价格”以外所有领域——如技术、良率、交期、服务等——都领先竞争对手,以此获得定价主控权、差价。
在张忠谋看来:相较于低价策略,高价更容易获得客户忠诚度和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即使台积电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而必须提升成本,这一定价方法也仍然使台积电有更好的获利。
总之,如果把台积电的定价策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获得价差,但不失去客户”[14]。
从最终结果看,在代工行业基本利润率多在5%以下、甚至3%、4%情况下,台积电利润率能够达到40%、甚至50%上下——是台积电形成正向循环、飞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05 大战略、小战略——应对未来威胁
时间是永续经营的敌人。
辉煌的台积电,接下来必将进入“捍卫辉煌”的疑惧、不安之中——也就是说,台积电接下来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威胁阶段”。
那么,如何判断台积电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威胁”呢?
张忠谋有个著名的“大战略、小战略”思想,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起,他认为:
企业策略分两大部分,首先是大策略,接下来是小策略。大策略要看趋势,到大“红海”之外寻找大“蓝海”;小策略则要看客户和对手,要从竞争中找准客户需求和对手软肋对症下药。[15]
1997年,在台湾《天下杂志》的访谈中,他又进一步表述为:
“大策略,通常是市场和技术的交会点”;“小策略则要看竞争对手,要充分打击竞争者的弱点”;“要考虑,如何把‘竞争障碍’,越筑越高”[16]——如台积电的“技术领先、生产优势、客户信任”就是对手做不到的“竞争障碍”。
![]()
这些,应该是张忠谋电战略思想的精髓。
而判断台积电的未来走向,同样可以依据这些思想。其中,主要又是关乎“趋势”的大战略思想——未来芯片行业的“市场和技术交汇点”在哪里?
先看市场:
台积电是依托全球化、国际化(特别是美欧化)而崛起的——这一策略已被历史证明是英明的。
但现在,这一时代已经过去了。依张忠谋自己看法:
全世界公司这几十年以来都是因为全球化以及自由贸易,发达、成长。那时候是“美国时代”,大概只有50年左右,从1945年到2002年。(现在)像那个时候一样,从美国管理全球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再处于自由贸易的时代了。[17]
依此来看,“市场”已经有了颠覆性变化——虽说台积电可以把先进技术置于岛内的前提下,在美、欧、日布局,再把经营重心放在日本——以化解“东西方制造文化”冲突,这是张忠谋的经验。
即便如此,是否就能适应全新“市场”呢?而不会走向其反面呢?即,台积电曾因“国际化”而起,会不会也受到“国际化”的反噬呢?
因为:张忠谋创造的新商业模式,是由客户成功而成功的“被动商业模式”,与“主动商业模式”相比,这样的商业模式最容易受到市场巨变的冲击。
对此,外媒也曾有分析,随着台积电在美布局、对美依赖的加深,“台积电未来付出的代价也将变大”——不仅是政策限制、人工、成本,……“要知道这会让台积电失去一定的议价权”。
再看技术:
按照台积电规划,它将在2030年实现1nm制程。
而随着晶体管密度提升越来越接近其物理极限,事实上,台积电最近几年技术升级步伐正在变得更加艰难。
因此,曾任台积电共同营运长蒋尚义说:
当摩尔定律发展到极限后,台积电的竞争优势可能逐渐失去,尽管半导体技术仍会进步,但速度不会像摩尔定律这么快,这将是对台积电未来最大的挑战。[18]
更有甚者,在逼近物理极限之后,世界会不会出现新的技术路线、“颠覆性创新”呢?——这才是对台积电更大的威胁。
复看台积电业务走势:
近年来台积电智能手机芯片下降、AI芯片持续上升,但在汽车、物联网和消费产品的销售额都不到 5%,尤其是汽车行业停滞不前——台积电曾将汽车定位为继智能手机、AI之后的“第三支柱”,前景蒙上了阴影。[19]
那么接下来,台积电将如何抓住电动汽车等下一次大潮呢?
同期,在国际上,OpenAI的CEO奥特曼(Sam Altman)更计划筹集资5-7万亿美元,以提升全球芯片制造能力、彻底改造全球半导体行业……
总之,可以预期:在技术进步节奏加快、颠覆性技术频出的AI时代,台积电面临的威胁将不会比以前更少。
至少,如台积电前任董事长刘德音曾说过的那样:
台积电可能已经赢得了2030年,但之后的十年仍有待争夺。[20]
以下注释略。
声明:本报告为库道咨询案例组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