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爷爷,找到了!AI系统匹配成功了!"孙女林小雨激动地冲进客厅,手里紧握着手机。
75岁的林志华从沙发上猛地站起来,老花镜差点掉到地上。"真的?真的找到你叔爷爷了?"
"是的!匹配度高达96.7%!"林小雨的声音都在颤抖,"系统显示,这个人现在住在台北,名字叫林志远,今年78岁!"
林志华瞬间泪如雨下。林志远,那个73年前在战火中走散的叔叔,那个他魂牵梦萦了大半辈子的亲人。
"快,快给我看看!"老人颤抖着双手接过手机。
01
1950年的那个冬夜,至今还深深刻在林志华的脑海里。
那时他才5岁,跟着父亲林德胜住在江苏徐州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大部分都姓林,彼此都沾亲带故。
叔叔林志远比父亲小三岁,是个热血青年,在县城里做着小买卖,主要是贩卖一些日用品和药材。
叔叔长得很帅气,浓眉大眼,国字脸,特别是下巴上有一颗小痣,在村里很受姑娘们喜欢。但他心高气傲,总说要做大事,不肯轻易成家。
那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很大。村里人都窝在家里不出门,连平日里最爱串门的李婶子都不见踪影。
"德胜,我要走了。"那天晚上,叔叔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门口,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脸色凝重。
父亲正在煤油灯下补渔网,听到这话手一抖,针扎进了手指。"去哪儿?这大冷天的。"
"去台湾。有人说那边安全一些,不会再打仗了。"叔叔的声音很低,不断地往外张望,生怕被人听见。
小志华当时正蜷缩在火盆旁边,半懂不懂地听着大人们说话。他只知道最近村里总是很紧张,经常有穿军装的人来来往往,大人们说话也都压着嗓子。
父亲放下手中的渔网,走到叔叔面前,"志远,你想清楚了吗?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
"我想清楚了。"叔叔坚定地点点头,"这里待不下去了。你也看到了,这几个月来村里抓了多少人?我不想哪天就没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看了看炕上熟睡的妻子,又看了看火盆旁的小志华,"那志华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
"你们留下来,我先过去探探路。"叔叔蹲下来,把小志华抱到怀里,"等我在那边站稳脚跟了,局势也稳定了,我再接你们过去。到时候咱们一家人在台湾团聚,过好日子。"
小志华当时并不明白什么是台湾,只是觉得叔叔的怀抱很温暖,身上有一股淡淡的药材味道。
叔叔从怀里掏出一枚铜钱,塞到小志华手里,"志华,这是叔叔给你的护身符。等叔叔回来,咱们一起去台湾看大海,看大海里的大船。"
那枚铜钱很古老,上面有些模糊的字迹,小志华握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
"志远,路上小心点。"父亲的声音有些哽咽,"到了那边记得写信回来。"
"一定写信!"叔叔用力拥抱了一下哥哥,又亲了亲小志华的脸蛋,"志华,叔叔走了。你要听爸爸的话,好好长大。"
说完,叔叔就消失在了雪夜中。
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收到叔叔的任何消息。
02
随着岁月流逝,小志华慢慢长大,对那个雪夜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但那枚铜钱他一直贴身保存着。
父亲林德胜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和打鱼维持生活。他话不多,但每到年节的时候,总是会在院子里朝着南方的方向站很久,嘴里念叨着:"志远,你在台湾还好吗?"
1956年,林志华的母亲因为难产去世了。父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
"爸,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叔叔?"年幼的林志华经常这样问。
"等你长大了就能见到了。"父亲总是这样回答,眼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里的土地都集体化了。林志华跟着父亲参加了各种劳动,挖河修路,炼钢铁,虽然辛苦,但生活倒也有了些许改善。
1966年,林志华高中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弟,他被推荐上了师范学院。
在师范学院的四年里,林志华刻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也是在南京,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王秀英,一个温柔善良的护士。
1975年,林志华和王秀英结婚。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林建国出生。
"爸,你看,建国长得多像志远叔叔年轻的时候。"抱着孙子的林德胜经常感慨,"特别是这双眼睛,一模一样。"
确实,林建国从小就长得很帅气,浓眉大眼的,只是下巴上没有痣。
1980年,林志华一家从村里搬到了南京市区。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对台湾的消息依然闭塞。
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了老兵探亲,大陆这边也有了相应的政策。林志华满怀希望地写了很多信,寄到台湾的红十字会、民政部门,甚至一些报社,希望能找到叔叔的线索。
然而,所有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同年,林德胜因为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临终前,他拉着林志华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志华,如果有一天能联系上你叔叔,一定要告诉他,哥哥想他了,想了一辈子..."
这成了林志华心中最深的牵挂。
03
进入90年代,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各种寻亲节目也开始出现。林志华几乎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寻亲活动,在电视上、报纸上、广播里都登过寻人启事。
"寻找台湾亲人林志远,江苏徐州人,1950年赴台,现年约65岁,下巴有痣..."
他记得那条寻人启事的内容,几十年来重复写过无数遍,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妻子王秀英对他的执着很理解,"志华,你一定会找到叔叔的。血浓于水,有缘人终会相见。"
1995年,林建国大学毕业,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工作稳定后,他也娶了妻子,1998年生下了女儿林小雨。
小雨从小就很聪明,特别喜欢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每次林志华讲到叔叔的时候,小雨都听得津津有味。
"爷爷,叔爷爷现在在台湾过得好吗?"
"应该过得很好吧。"林志华总是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没有底。73年了,叔叔还活着吗?
2008年,林志华从中学退休。退休后的他有了更多时间,寻找叔叔成了他最重要的事情。他学会了上网,在各种寻人网站上发帖,还花费了不少积蓄委托专业的寻人机构。
"林老师,台湾有2300万人口,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人,确实太难了。"寻人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而且您提供的信息太有限了,只有一个名字和大概的年龄。"
"那就没有办法了吗?"林志华不甘心。
"除非有更多的线索,比如照片、具体的住址、工作单位等等。"
但林志华能提供的线索实在太少了。唯一的照片还是1949年叔叔临走前拍的一张黑白照片,已经很模糊了。
2010年,妻子王秀英因为乳腺癌去世。在妻子的葬礼上,林志华哭得撕心裂肺,"秀英,我还没找到志远叔叔,你怎么能走呢?"
失去了老伴,林志华更加孤独,寻找叔叔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04
2018年,林小雨大学毕业,进入了南京一家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主攻人脸识别技术。
这家公司叫"慧眼科技",是国内最早从事AI人脸识别研究的企业之一。林小雨虽然是新员工,但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很快就在团队中崭露头角。
"小雨,你们公司的技术这么厉害,能不能帮爷爷找找叔爷爷?"林志华经常半开玩笑地问。
"爷爷,人脸识别主要是用于安防监控,寻人功能还在研发阶段。"林小雨解释,"而且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但这个想法却在林小雨心中埋下了种子。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林志华被困在家里,无事可做,经常翻看那本老相册,眼睛红红的。
林小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爷爷已经72岁了,如果再找不到叔爷爷,可能真的就永远没机会了。
"爷爷,您把叔爷爷的照片给我,我用公司最新的AI技术帮您找找看。"春节期间,林小雅下定决心要帮助爷爷。
林志华半信半疑,"真的可以吗?"
"可以试试。我们公司最新开发的系统能够通过深度学习,模拟人脸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理论上可以在全网进行搜索匹配。"
林志华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那张珍藏了73年的老照片。照片已经发黄,边角都有些破损,但还是能清楚地看出林志远当时的模样:浓眉大眼,国字脸,下巴上有一颗小痣,笑起来很阳光。
"叔叔那时候才22岁,真年轻啊。"林志华看着照片,眼中满是怀念。
林小雨仔细观察着照片上的细节,"叔爷爷长得确实很帅,五官很立体,这样的脸型特征比较明显,有利于系统识别。"
05
回到公司后,林小雨偷偷地把叔爷爷的照片扫描进了公司的超级AI系统。这套系统名叫"天眼",是公司花费数年时间、投资上亿元开发的,具有极其强大的人脸识别和预测能力。
但是,用公司的系统来做私人的事情,严格来说是违反规定的。林小雨只能趁着周末加班的时候偷偷操作。
"系统需要时间学习和计算,大概要等一个月。"林小雨告诉爷爷,心里其实也没有把握。
73年的时间跨度,加上只有一张模糊的老照片,成功的概率确实不高。
但林小雨还是尽力了。她调用了系统最高级别的算法,设置了最精准的参数,甚至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优化代码。
这一个月对林志华来说格外漫长。他每天都要问孙女好几遍有没有结果,晚上经常失眠,梦里都是叔叔年轻时的样子。
"爷爷,您别太着急,AI系统虽然厉害,但也需要时间。"林小雨安慰着,"而且就算没找到,我们也不要失望,至少尝试过了。"
"我知道,我知道。"林志华点点头,但眼中的期待之情怎么也掩饰不住。
每天早上醒来,林志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那枚铜钱,在手心里摩挲一阵。这枚铜钱陪伴了他73年,已经被摸得光滑无比。
"叔叔,您在台湾还好吗?您是否也在找我们?"他经常对着铜钱自言自语。
06
终于,在一个平常的周三下午,奇迹发生了。
林小雨正在公司开会,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系统的自动提醒:"人脸识别匹配完成,发现高度相似目标。"
林小雨的心脏瞬间开始剧烈跳动。她强忍着激动,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开会,但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会议一结束,她立刻冲回办公室,打开系统查看结果。
屏幕上显示:"匹配目标:林志远,台北市大安区,匹配度96.7%"
下面还有一张现在的照片: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那双眼睛,那个鼻子,特别是下巴上的那颗痣,都和73年前的照片惊人地相似。
"天哪!真的找到了!"林小雨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
她立刻请了假,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
"爷爷!找到了!"林小雨冲进家门,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林志华正在阳台上浇花,听到这话,手里的水壶直接掉在了地上,"咣当"一声摔碎了。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老人的声音都在颤抖。
"AI系统找到了一个高度匹配的人!在台北!"林小雨打开笔记本电脑,"您看,这是系统根据73年前的照片推算出的现在的样子,匹配度96.7%!"
当屏幕上出现那张老人的照片时,林志华整个人都愣住了。虽然已经苍老,但那张脸依然那么熟悉,就像是叔叔年轻时样子的延续。
"这...这真的是志远叔叔吗?"林志华的声音都变了,"他还活着?真的还活着?"
"是的!而且还有详细信息!"林小雨继续介绍,"这个人叫林志远,现年78岁,住在台北市大安区。系统是通过台湾的一个社区网站找到他的。他前年参加过一个老年合唱团的活动,照片被上传到了网上。"
林志华颤抖着手想要触摸屏幕,但又不敢碰,生怕这一切都是幻觉。
"小雨,这不是做梦吧?"
"不是做梦,爷爷!我们真的找到叔爷爷了!"
祖孙俩抱头痛哭。73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07
联系上林志远花了一些周折。
林小雨通过系统查到的信息,找到了照片的来源——台北市大安区的一个社区网站。她先是给网站管理员发邮件,说明情况,请求帮助。
网站管理员很热心,但出于隐私保护,不能直接提供个人联系方式。于是林小雨又想办法联系到了那个老年合唱团。
合唱团的团长是个60多岁的退休女教师,听说了这个寻亲故事后非常感动。
"这简直就是奇迹!"团长说,"林爷爷确实是我们团的成员,人很好,就是总显得有些忧伤,经常说大陆还有亲人。"
"真的吗?他真的提过大陆的亲人?"林小雨激动得不行。
"是的,他说他年轻时从江苏来的台湾,家里还有哥哥和侄子,但这么多年没有联系了,不知道还在不在世。"
听到这里,林小雨已经确信无疑了,这就是她要找的叔爷爷。
经过合唱团团长的沟通,林志远同意接听来自大陆的电话。
当林小雨拨通那个号码时,心跳得像打鼓一样。
"喂?"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但很清晰的声音。
"请问您是林志远先生吗?"
"我是,您是?"
"我是林小雨,从南京打来的。我想问您,您是不是江苏徐州人,1950年来的台湾?"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长时间,长得林小雨以为电话断了。
"您...您怎么知道这些?"林志远的声音开始颤抖。
"因为我在找我的叔爷爷。我爷爷叫林志华,他说他有个叔叔叫林志远,1950年去了台湾,从此失去了联系。"
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然后,电话那头传来了压抑的哽咽声,"志华...我的侄儿志华...他还活着吗?"
"活着!活得很好!他今年75岁了,身体还很健康!"
"天哪...天哪..."老人在电话里痛哭起来,"我找了他们一辈子,一辈子啊!"
林小雨也忍不住流泪了,"叔爷爷,您别哭,我爷爷知道找到您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我要见他!我要见志华!"林志远激动地说,"能不能安排我们通话?或者视频?"
"当然可以!我这就回去告诉我爷爷!"
08
第一次视频通话约在了一个周末的下午。
从周五晚上开始,林志华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他换了好几套衣服,又让林小雨帮他理发,还特意刮了胡子。
"爷爷,您这是去相亲呢?"林小雨开玩笑说。
"这比相亲还重要!"林志华认真地说,"我要让志远叔叔看到我过得很好。"
周六下午,林志华早早地就坐在了电脑前。他把那枚铜钱放在桌子上,又把叔叔的老照片也放在旁边,还准备了一张父亲的照片。
"爷爷,别紧张,一会儿就能见到叔爷爷了。"林小雨在旁边安慰着。
下午3点整,视频连接成功了。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饱经风霜但慈祥的面孔。虽然已经78岁,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特别是下巴上的那颗痣,和林志华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志华!"屏幕那头的老人激动地喊道。
"叔叔!"林志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
两个老人隔着屏幕,泪如雨下,都说不出话来。
"志华,叔叔对不起你们!"林志远哽咽着说,"当年说好了要接你们过来的,结果...结果..."
"叔叔,您别这样说。"林志华也哭得不成样子,"您能活着就好,能活着就好。"
"你父亲呢?德胜他..."
"爸爸1987年就走了,走之前还在念您的名字。"
林志远闭上眼睛,痛苦地摇着头,"都怪我,都怪我啊!"
"叔叔,您别自责。那个年代通讯不便,您也没办法。"
"我一直在找你们!"林志远睁开眼睛,"从80年代开放探亲开始,我就一直在找!"
09
在接下来的通话中,两位老人开始互相诉说这73年来的经历。
林志远告诉林志华,他当年到台湾后,先是在基隆港做码头工人,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高,但至少能吃饱饭。
"那时候我住在港口附近的一个小房子里,和十几个大陆来的工人挤在一起。"林志远回忆着,"每天晚上我都会想你们,想家里的情况。"
1955年,林志远认识了一个台湾本地姑娘陈美丽,是个很善良的女孩,在一家纺织厂工作。
"美丽知道我在大陆还有亲人,她很理解,还经常安慰我说,总有一天能团聚的。"
1958年,林志远和陈美丽结婚,第二年生了儿子林文明,1962年又生了女儿林美华。
"我给儿子取名文明,就是希望他能受好教育,做个文明人。女儿美华,是希望她美丽如华。"
听到叔叔提起堂弟堂妹,林志华既高兴又感慨,"叔叔,您有儿有女,这是好事啊!"
"是啊,但我心里一直有块心病,就是找不到你们。"林志远说,"美丽在世的时候还好,她总是安慰我。但2013年她走了,我就更孤单了。"
"叔叔,堂弟堂妹他们现在怎么样?"
"文明在美国,是个工程师,有两个孩子。美华也在美国,是个护士。他们都劝我过去,但我不愿意去。"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在台湾等你们,万一你们找来了呢?"林志远的眼中满含泪水,"我想着,总有一天,你们会来台湾找我的。"
林志华听了更加感动,"叔叔,您一直在等我们..."
"是啊,一直在等。我托过很多人,写过很多信,都石沉大海。"
林志远还告诉林志华,改革开放后,他确实回过大陆几次。
"1988年,我第一次回到徐州。但是村子变化太大了,原来的房子都拆了,问谁都不知道你们搬到哪里去了。"
"1995年我又去过一次,甚至到了南京,但南京这么大,我怎么找得到你?"
"2005年,我最后一次回去,那时候我已经7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也没找到什么线索。"
林志华这才知道,原来叔叔也一直在找他们,甚至还去过南京。如果当时他们能相遇该多好!
"叔叔,您这些年一个人过,一定很孤单。"
"是很孤单。"林志远点点头,"特别是美丽走了以后,我经常坐在客厅里发呆,想着家乡,想着你们。"
"现在好了,我们找到彼此了!"
"是啊,现在好了!"
两人聊了整整两个小时,仿佛要把73年的分离都补回来。
10
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要视频通话。
林志远详细地询问了父亲林德胜的情况,当得知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他的名字时,老人痛哭不止。
"志华,你替我给德胜哥上柱香,就说弟弟对不起他,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好的,叔叔,我一定替您上香。"
林志华也向叔叔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当了一辈子老师,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女,妻子前些年去世了。
"您的妻子一定是个好女人。"林志远说,"能让您幸福一辈子的女人,一定是个好女人。"
"是的,秀英很好。她也支持我找您,可惜她没等到这一天。"
"她在天堂里看着呢,知道我们团聚了,她一定很高兴。"
林志远还询问了家乡的变化。当得知徐州现在已经是个大城市,村子早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时,他既欣慰又感慨。
"发展得好啊!比我们台湾都发展得好!"林志远由衷地说,"我在台湾看新闻,知道大陆现在很繁荣,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林志华还给叔叔看了南京现在的样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林志远看得目不转睛。
"太好了,太好了!"林志远不断地说,"我们林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了!"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林志华又主动发起了视频通话。他想要更仔细地看看叔叔,听听更多关于这73年的故事。
屏幕接通后,林志远像往常一样坐在客厅里,背后是一面墙,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和一些照片。
"叔叔,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林志华关切地问。
"挺好的,挺好的。血压有点高,但控制得还不错。"林志远笑着说,"昨天还去公园走了一圈,看到有人在打太极,我也跟着学了几招。"
"那就好。叔叔,您要多锻炼,保重身体,我们还要见面呢。"
"一定的!对了,志华,你还记得当年我给你的那枚铜钱吗?"
"记得!我一直带着呢!"林志华激动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躺着一枚古旧的铜钱,"您看,这就是!"
"天哪,你真的还留着!"林志远也激动得不行,"我这里也有一枚一模一样的,是一对的。当年我父亲给了我们兄弟俩一人一枚,说是传家宝。"
说着,他站起来要去卧室取什么东西。
就在这时,林志华的目光无意中落在了叔叔背后墙上的一幅字画上。那是一幅山水画,画得很精美,虽然有些模糊,但右下角的署名却让他心头一震。
那个署名看起来像是"德昌"两个字,还有一个印章。
"叔叔,"林志华试探着问,"您背后那幅画很漂亮啊,是谁画的?"
"哦,那是我父亲的遗作。"林志远回头看了一眼,语气中带着骄傲,"他生前最爱画山水了,在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
林志华感到有些奇怪,"您父亲?我们的父亲不是都叫林德胜吗?怎么署名是德昌?"
林志远疑惑地皱起眉头,"德胜?不对啊,我父亲叫林德昌,开德昌医馆的。志华,你怎么说是德胜?"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林志华整个人都愣住了。父亲叫林德昌?开医馆的?这怎么可能?他父亲明明叫林德胜,是个农民!
"叔叔,您再说一遍,您父亲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林志华的声音开始颤抖。
"林德昌啊,在徐州城里开德昌医馆,专治跌打损伤和内科疾病。怎么了?志华,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
林志华的心跳开始加速,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如果叔叔的父亲叫林德昌,是开医馆的城里人,而自己的父亲叫林德胜,是种地的农民,那他们就不是亲兄弟,自己和眼前这个人也就不是叔侄关系。
但是,AI系统的匹配度高达96.7%,而且这个人确实也叫林志远,年龄也对得上,1950年也确实去了台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叔叔,您能详细说说您家的情况吗?比如,您小时候住在哪里?"
"我小时候住在徐州城里,就在大马路边上,我父亲的医馆楼上。我记得医馆门口有个大招牌,写着'德昌医馆,悬壶济世'。"林志远仔细回忆着,"我还记得有个远房亲戚家有个小孩也叫志华,好像是住在乡下的..."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眼中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等等,难道你不是那个志华?"林志远的声音也开始不稳了。
两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紧张气氛。
此时,林小雨正好从外面回来,看到爷爷脸色苍白地坐在电脑前,额头上都是汗珠,赶紧走了过来。
"爷爷,怎么了?您没事吧?"
"小雨,快帮我查查,"林志华的声音都在发抖,"徐州林氏家族,看看有没有同时叫林志远和林志华的,还有林德昌和林德胜的关系..."
林小雨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刻打开手机开始搜索相关资料。
几分钟后,她的脸色也变得异常严肃,"爷爷,我在族谱网站上查到了一些资料。徐州林氏在民国时期确实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城里的德昌医馆林氏,一个是乡下的德胜农户林氏..."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找错人了?"林志华的声音几乎是颤抖着说出来的。
就在这时,屏幕那头突然传来一个女声:"爸爸,您在和谁视频?怎么声音这么大?"
一个50多岁的中年女子走进了镜头。她穿着居家服,手里还拿着抹布,显然是在做家务。当她看到屏幕里的林志华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爸爸,这位是?"
"美华,这是志华,我跟你说过的,大陆的侄子。"林志远介绍道,但声音中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确信。
"您是?"林志华礼貌地问。
"我叫林美华,是林志远的女儿。"女子的表情变得极其复杂,她看了看自己的父亲,又看了看屏幕里的林志华。
"先生,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误会。我父亲确实叫林志远,也确实是徐州人,1950年来的台湾,但是..."
她欲言又止,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说下去。
"但是什么?您说啊!"林志华急切地问,心脏跳得像要从胸腔里蹦出来。
"但是我父亲从来没有提起过有个侄子叫志华。他说他家里的兄弟都早就..."说到这里,她突然住嘴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什么。
"都早就怎么了?"林志华追问。
林美华看了看父亲,林志远对她微微摇头,示意她不要再说了。
但林志华已经察觉到了异样,"到底是怎么回事?您们有什么瞒着我的吗?"
此时,林志华的手机突然响了,是系统的信息提示音。他点开一看,AI识别系统发来了一条新的消息:
看到这条消息,林志华整个人瞬间石化了。如果还有其他匹配对象,那他面前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他要找的叔叔?
屏幕两边的人都陷入了沉默,空气中的紧张气氛几乎可以用刀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