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约为175.4 GWh,预计2025年新增容量将达到247 GWh,同比增长35%。然而,随着储能规模的扩大,安全事故也逐年上升。统计显示,2025年1-5月全球新增18起储能相关安全事故,其中系统层面的缺陷占比高达72%。绝缘故障和漏电作为储能系统的“隐形杀手”,成为威胁系统安全的核心风险。本文将聚焦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绝缘故障,探讨漏电监测技术的应用。
![]()
储能系统结构与漏电风险源分析
1. 储能系统架构
电化学储能系统(ESS)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 电池组:储能核心,提供电能存储与释放。
- PCS(能量转换系统):实现直流与交流的双向转换。
- BMS(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电池状态,确保安全运行。
- EMS(能量管理系统):优化能量调度,提升系统效率。
电力流向:电能在电池组、PCS、负载/电网之间传输。 通信数据流向:各模块之间通过数据交互实现协同控制。
![]()
2. 储能系统的漏电危害
直流侧漏电
- 电池簇间短路、绝缘失效:可能导致热失控,引发火灾。
- 直流电弧:比交流电弧更难熄灭,危险性极高。
交流侧漏电
- 接地故障:可能引发设备损坏或人身触电。
3. 直流侧漏电风险点详解
电池内部
- 电芯漏液:电解液泄漏后,在高压极柱与外壳之间形成导电通路,产生漏电流。
- 隔膜损坏:内部微短路形成异常漏电流通道,可能引发热失控。
电池模组与电池簇层级
- 连接点异常:螺栓松动、腐蚀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烧毁绝缘材料,引发对地漏电。
- 高压线缆与铜排:绝缘层破损后,裸露导体接触金属框架,导致漏电。
- BMS采样线束:绝缘破损后与高压部件接触,可能导致BMS瘫痪或火灾。
电池系统层级
- 冷却液泄漏:冷却液泄漏后形成导电桥梁,引发绝缘下降或短路。
- 灰尘与凝露:灰尘和水汽混合形成导电膜,降低绝缘电阻,导致爬电。
- 安装与维护问题:工具遗留或意外接触带电部件,直接引发短路和漏电。
储能漏电监测的技术方案对比
为应对上述风险,除了在设计阶段采用冗余绝缘和故障隔离措施外,还需加强绝缘电阻测试和漏电流实时监测。以下是常见的漏电监测技术方案对比:
![]()
结论:磁通门技术因其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特性,更适合储能系统对微小漏电流的严苛监测需求。
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的技术特性
以国内某厂家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为例,其采用高频磁通门技术,能够实现微安级漏电流监测,适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直流侧绝缘故障检测。其核心优势包括:
- 高精度:测量范围覆盖±15 mA至±300 mA,精度可达±0.5%。
- 低温漂:零点温漂仅±1.5 mV/K,适应复杂环境。
- 快速响应:响应时间500 ms,及时发现故障。
- 高可靠性:绝缘耐压3 kV,符合IEC 60664-1:2020等国际标准。
![]()
典型应用与参数示例
典型应用场景
- 电池堆绝缘故障检测:预防直流侧短路引发的热失控。
- 直流母线漏电监测: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技术参数示例
- 供电电压:±12 V~±15 V
- 额定量程:±10 mA~300 mA
- 测量范围:±15 mA~360 mA
- 工作温度:-40°C~70°C
- 理论增益:500 V/A
- 线性度:0.5%
![]()
结语
绝缘故障和漏电是储能系统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通过采用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等高精度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微小漏电流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有效预防热失控和火灾事故。在储能系统设计与运维中,应结合冗余绝缘设计、环境控制和高精度监测技术,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