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军司令评价“9.3阅兵”:我们不会被吓倒,美军依旧保持领先

0
分享至

中国大阅兵已经圆满结束,对于这次大阅兵亮相的先进武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甚至是让无数资深军迷直接变成了“军盲”。



因为劲太大,也让美军坐立难安,据美国“航空周刊”网报道,阅兵结束后裔,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施耐德将军跳出来表示:“我们不会被吓倒,美军依旧保持领先。”



那么他是真的不怕,还是这句充满傲慢的宣言不过是一颗“掩饰心虚”的定心丸?



一场隆重阅兵,刺痛了谁的神经?

9月3日,中国举办了一场让全球瞩目的国防阅兵式,大量新装备的亮相成为关注焦点,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军事阅兵还被一些西方媒体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能”的偏见来形容,那么这一次却没人敢轻视。



“红旗-29反导系统”、“东风-61洲际导弹”、“无人制空战斗机”等纷纷亮相,从高空打击到中程防空,再到地面支援作战,这些国产尖端装备构建起新一代的军事科技象征,甚至被评价为“战争模式的颠覆性开局”。

尤其是“东风-61洲际导弹”的亮相,被外界称为是中国在战略防御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美国媒体迅速捕捉到这一点,甚至罕见地用了“高远的威胁”来形容这种导弹系统的潜力。



它不仅仅有能力直接威胁美国本土,还具备极高的突防性,意味着它可以躲避包括“萨德”在内的反导系统。还有配合亮相的无人制空战斗机,更是制空领域的“未来棋子”,这一点让美军无法忽视。

要知道,过去几十年美军始终在航空力量中占主导地位,但无人制空战斗机一出,实际上向对方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未来战争中,制空权之争已经不是传统载人机的对决了。



在阅兵当天,美国的主要军事评论平台关于中国武器装备的讨论直接攀升到热榜之首,其实,这些讨论里包含的不仅是对中国军事崛起的认识,还有美国自身的焦虑。

施耐德将军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第一时间便强调:“这不过是一次威慑信号,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威胁区行动,我们依然有能力压制所有挑战。”



然而,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施耐德的强硬表态背后,其实充斥着防御性思维,从维持主导地位到变为规避被威胁,这种转变对美军来说,并不轻松。

施耐德的话为何显得矛盾?

施耐德“我们不怕”的态度,被认为只是表面上的镇定,他强调,美军依然可以在对方的“区域拒止体系”中生存,并实施作战。但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可以解读为:“中国已经具备让美军需要认真考虑生存战略的能力了。”这绝不是小事。



如果中美在某些敏感区域发生对抗,美军可能不再能够依赖传统基地和霸权思维,而必须从“如何不被打垮”开始规划,而这从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在区域拒止能力上的新高度。

近年来,美国军方在六代机研发方面的进展较慢、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几次失败,这些问题都被认为与过于繁琐的研发程序和体制约束密切相关。



反过来看中国,仅用7年时间就实现了歼-20的首飞并逐渐量产,南海地区的无人隐形作战平台已经开始服役。这种对比无形中让人明白,施耐德所谓的“领先”,更多是一种“固守过往”的乐观心理,而非基于现实的分析。

结语

美国历来习惯通过海军舰队、隐形战机以及导弹运载平台来维持全球战略主导权。这种框架曾多次在中东战争和亚太对抗中发挥作用,但这场阅兵透露的信息是,战争已经不再是“谁拥有更多平台”的较量,而是朝向“体系竞争”的方向发展。



从93阅兵后的美军反应来看,它的态度中的确包含信心与无奈的复杂交织。施耐德的“不会被吓倒”,固然是一种“战略威慑”的继续,但也显现了美国内心的摇摆和种种挣扎,我们看到了中国快速推进现代化的步伐,也看到了美国努力避免优势流失的焦虑。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傲傲讲历史 incentive-icons
傲傲讲历史
风带着云朵的柔软,在你耳畔说了声晚安
1775文章数 2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