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是新疆最偏远的
边境团场之一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 供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本文刊发于9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这座守护着126公里中蒙边境线的小镇上,4196名居民中近90%为哈萨克族,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生活。多年来,山西援疆干部带着三晋大地的深情,以实干与担当践行“边疆所需、山西所能”,在边境线上书写动人篇章。
北塔山牧场是新疆最偏远的边境团场之一,最高海拔达3287米,“吃水难、住房差、就医远”曾是牧民世代的困扰。自2010年起,山西援疆工作队以“让边疆群众过上好日子”为承诺,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牧场实现“从无到有、由差到优”的蜕变。
吃水难曾是最大的民生痛点。2013年,山西投入近1500万元建成牧民安全用水全覆盖项目;2020年再投250万元,新建2座蓄水池和人畜集中供水点,解决了近千人和3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难题。
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样显著。2014年,300套富民安居房拔地而起;2016年,120户牧民定居房建设完成。牧民们告别低矮的土坯房,住进水电暖齐全的砖瓦房。哈萨克族牧民抚摸着新居墙壁,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以前冬天漏风,现在屋里暖烘烘,这是山西亲人送的礼物。”
就医难曾长期困扰牧民,牧场距最近的五家渠医院200多公里。山西援疆医生走遍牧场各连队开展义诊,仅2025年上半年就服务450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00余份、药品100余件。牧场医院的医生感慨:“以前牧民生病才会去就医,现在知道要定期体检,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大转变。”
山西援疆医生走遍牧场各连队开展义诊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 供图)
教育设施升级同样亮眼。针对当地风沙大、冬季严寒的特点,2015年山西投入350万元建成团场首个塑胶风雨操场;2016年再投入620万元建设大型室内体育馆。牧场学校已从昔日的牧区马背小学发展为办学规模与师资水平俱全的现代化学校。
2025年,山西投资援建的晋北小区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完工,预计9月投入使用,这里将成为民政、医保等一站式服务大厅,将大幅提升办事效率。
截至2025年4月,山西共实施对口支持北塔山牧场建设项目17个,投入援疆资金9313万元。场镇绿化、供水供热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工程,让牧场从偏远边境点蜕变为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小镇。
“北塔山的风烈,但吹不散我们的初心。”这是每位山西援疆干部的心声。十五年来,一批又一批干部告别家乡,扎根艰苦环境,践行使命担当。
自2013年起,山西省晋中市与北塔山牧场结对帮扶。山西援疆干部、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副场长张志涛说:“2024年底,我跨越3000多公里,从太行山来到这里,陌生中又感到熟悉。牧场里的办公楼、居民楼、学校体育馆、医院、小区服务中心、北塔山大酒店,都是山西援建;主干道路叫‘晋北路’,桥梁名为‘晋疆连心桥’,每处‘晋’与‘疆’‘北’的联结,都藏着深厚情谊。”一代代援疆干部的执着,让“山西援疆”成为各族群众心中“可靠”“温暖”的代名词。
“援疆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牵挂。”如今,牧场基础设施完善、民生短板补齐,山西援疆干部仍着眼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路径。
北塔山牧场学校作为边境学校,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2025年5月初,牧场学校、幼儿园分别与晋中市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晋中第一幼儿园达成结对共建协议,定期开展在线交流,搭建长期交流帮扶桥梁,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山西援疆干部、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副场长张志涛主持
北塔山牧场幼儿园2025届毕业典礼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 供图)
张志涛说,下半年,山西援疆医生将在北塔山牧场设立名医工作站,每月定期来坐诊、教学,逐步提升边境医疗水平。
目前,张志涛正和北塔山牧场的干部一起深入研究牧场优势资源与发展需求,制定招商方案,围绕畜牧产业链、口岸经济、贸易产业加工园、矿产资源、风电能源、边境旅游等领域定向招商。
从太行山到北塔山,千里援疆路,绵延三晋情。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草原上,山西援疆干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真情凝聚人心。正如牧场场部广场“晋疆同心”雕塑所寓意的,晋疆两地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谱写边境振兴、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