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我才看清:有人向你借钱,你说这句话既不用借,还照顾对方面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部分细节进行文学化处理,人物均为化名。

"张老师,我真的没办法了,孩子的学费还差三万块..."电话里传来颤抖的声音。

老张握着话筒,看着桌上那张三十年前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现在都已两鬓斑白。67岁的他,接过太多这样的电话了。

"你先别急,我想想办法。"老张轻声说道,然后挂断了电话。

窗外夕阳西下,他想起了那些年因为借钱而失去的友谊,想起了那些为了钱财而变质的感情。直到今天,他才真正找到了答案。



01

老张放下电话,起身走到窗前。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刚才电话里那个声音,是他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小陈的父亲。

三十年了,老陈还是习惯叫他张老师。

老张本名张明华,今年67岁,是市里重点中学的退休语文教师。

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退休后的他,除了每月按时到账的养老金,还有这些年来积攒的一些积蓄,日子过得算是宽裕。

正因为这个身份,正因为大家对"张老师"这三个字的信任和尊敬,老张常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求助电话。学生家长遇到困难,同事朋友资金周转不开,甚至连邻居都会找上门来。

"张老师人品好,有文化,找他借肯定没问题。"

"张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不会坑我们的。"

这样的话,老张听过太多次。每一次听到,他心里既温暖又复杂。温暖的是大家的信任,复杂的是这份信任背后的重担。



老张走到书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他退休后开始写的"借贷记录",里面记录着这些年来所有的借钱往事。翻开第一页,是二十七年前的记录:

"1998年5月15日,同事王华借款5000元,女儿住院治疗。"

那一年,老张刚满四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当时学校工资微薄,5000元对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小数目。

那天下午,王华红着眼睛找到他的办公室。

"明华,我真的没办法了。"王华的声音哽咽着,"小丽住院需要手术,医院说要先交钱才能安排。我跑了好几家银行,都说没有抵押品不给贷款。"

老张当时二话没说,第二天就把钱给了王华。那时候的他单纯地认为,同事有困难,能帮就帮,这是应该的。

可是后来的发展,却让他始料未及。

王华的女儿手术很成功,也很快出院了。按理说,事情应该皆大欢喜才对。但从那之后,老张明显感觉到王华对他的态度变了。

以前两人经常一起讨论教学方法,一起批改作业到很晚。现在王华见到他总是匆匆点个头就走过去,眼神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尴尬和躲闪。

几个月后,老张主动找王华聊起这件事。

"老王,那个钱的事情你不用着急,慢慢还就行。"老张以为是还钱的压力让王华感到不自在。

没想到王华听了这话脸色更加难看:"明华,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什么时候说不还钱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

"你就是看不起我,觉得我还不起钱!"王华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我告诉你,我王华欠天欠地,不欠人情!"

那次谈话不欢而散。又过了三个月,王华把钱还了,一分不少,还加了利息。但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也很少说话。

老张至今还记得,收到那笔钱时心里的复杂感受。钱是拿回来了,但一个朋友却失去了。



他翻到下一页记录:

"2001年3月22日,学生家长刘军借款30000元,购房首付。"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故事。

刘军是老张班上一个学生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工人。那时候房价刚开始上涨,刘军看中了一套学区房,想着孩子以后上学方便,就决定买下来。但首付款还差三万块,跑遍了所有亲戚朋友,都凑不齐。

最后,刘军找到了老张。

"张老师,您看着我儿子长大的,您了解我们家的情况。"刘军在老张家客厅里坐立不安,"我保证,半年之内一定把钱还清。我已经找好了兼职,每天下班后去工地搬砖,一个月能多挣两千块。"

那时的三万块,对老张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但看着刘军诚恳的样子,想着他为了孩子的教育如此拼命,老张心软了。

"行,这钱你先拿去用。不过我有个要求,你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还钱把身体搞垮了。"

刘军当时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个劲地保证一定按时还钱。

可是半年过去了,刘军一分钱都没还。老张主动找他问起这件事,刘军显得很为难。

"张老师,我也想还啊,可是买了房子之后,装修又花了不少钱。而且我媳妇怀孕了,需要营养费。您再给我半年时间,我一定还。"

老张理解他的难处,又给了半年时间。可是半年后,还是没有音信。

这样一拖就是三年。期间老张也不是没有催过,但每次刘军都有新的理由:孩子出生了需要花钱,老人生病了需要钱治疗,工厂效益不好收入减少了...

最让老张寒心的是,就在第三年的时候,他偶然发现刘军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辆新车的照片,配文是"奋斗三年,终于买到心仪的车了!"

那一刻,老张的心彻底凉了。

不久之后,刘军的儿子从老张的班级转走了,理由是"搬家了,换个离家近的学校"。但老张知道,刘军一家并没有搬家,他们只是不想再面对这个债主老师罢了。

三万块钱,老张最终一分都没有要回来。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对人性的一些信任。



老张继续翻着记录本。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每一页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相似的结局。

"2005年7月10日,邻居老陈借款50000元,开小餐馆。"

老陈住在老张隔壁,两家关系一直不错。老陈下岗后想开个小餐馆谋生,资金不够找到了老张。老张被老陈的创业精神打动,借出了五万块钱。

结果餐馆开了不到一年就倒闭了。老陈不仅没能还钱,还因为这件事开始躲着老张。后来老陈一家搬走了,连个地址都没留下。

"2008年12月3日,大学同学李华借款80000元,儿子留学费用。"

李华是老张的大学室友,两人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李华突然打电话说儿子要去国外留学,费用不够,希望老张能帮忙。

老张念着同窗情谊,把钱借了出去。谁知道李华拿到钱后就消失了,电话停机,QQ微信全部拉黑。后来老张托朋友打听,才知道李华根本就没有儿子,那些钱都被他拿去赌博了。

八万块钱,血本无归。

还有更多的记录:

"2012年4月18日,前同事赵敏借款25000元,装修新房。"

"2015年9月30日,学生家长孙强借款60000元,做生意周转。"

"2018年6月12日,远房亲戚张伟借款35000元,孩子结婚用。"

每一笔借款,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每一次借款,老张都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呢?有些钱要回来了,但关系破裂了;有些关系保住了,但钱要不回来了;更多的时候,是钱和关系都失去了。

老张算了一下,这些年来,他总共借出去了四十多万元。真正按时足额还清的,不到一半。

最让他痛心的不是金钱的损失,而是人心的变化。每一次借钱的经历,都像是一面照妖镜,把人性中的丑陋暴露得淋漓尽致。

有些人借钱的时候低三下四,千恩万谢,仿佛老张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但一旦涉及到还钱,立刻变脸,仿佛老张欠了他们的似的。

有些人为了不还钱,编造各种谎言。从家里老人生病,到孩子上学需要钱,从投资失败,到工作丢了,理由层出不穷。

还有些人干脆玩消失,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在社交场合遇到老张时,那种尴尬和躲闪的神情。原本的朋友关系,因为金钱而变得扭曲和别扭。



老张曾经不止一次地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了?是不是自己不应该这么轻易地借钱给别人?

但每当有人再次求助的时候,看着对方恳切的眼神,听着对方困难的诉说,老张的心还是会软下来。毕竟,谁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呢?如果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为什么不帮呢?

可是一次次的经历告诉他,善良有时候会被利用,信任有时候会被辜负。

老张想起了一句古话:"救急不救穷,帮困不帮懒。"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分辨什么是急,什么是穷?什么是困,什么是懒?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情况说得十分紧急,十分困难。

他也想起了另一句话:"借钱容易还钱难,借钱时是孙子,还钱时是大爷。"这话虽然难听,但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老张合上记录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67年的人生,让他见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他开始明白,善良需要智慧来指引,否则就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冤大头"。

但是,面对别人的求助,他又该如何应对呢?完全拒绝吗?那样会显得太冷漠,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继续无条件地帮助吗?那样只会重蹈覆辙,继续受伤。

就在老张陷入沉思的时候,门铃响了。

02

老张走到门口,透过猫眼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老邻居刘大妈。

"张老师,您在家吗?"刘大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着急。

老张开了门,刘大妈一脸焦虑地站在门外。

"刘姨,什么事啊?"

"哎,张老师,我儿子又惹祸了。"刘大妈眼圈都红了,"这次撞了人,对方要五万块私了。警察说如果不私了,我儿子就要坐牢。"

老张心里咯噔一下。刘大妈的儿子刘小伟,今年三十多岁了,一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些年没少给家里惹麻烦。

"您看,能不能..."刘大妈欲言又止,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老张沉默了几秒钟。如果是在以前,面对邻居的求助,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但是现在,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教训,他学会了思考。

刘小伟是什么人,老张很清楚。这个人好吃懒做,喝酒赌博,没有正经工作。即使这次帮他度过了难关,下次还会有麻烦。而且,刘大妈一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五万块钱对他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根本不可能还得起。

"刘姨,这事情很严重,您还是先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老张委婉地拒绝了。

刘大妈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

"张老师,我们邻居这么多年了,您就不能帮帮忙吗?"

"不是不想帮,是这钱的数目太大了。"

"您退休金那么高,存款肯定也不少,五万块钱对您来说算什么?"刘大妈的语气开始变得尖锐,"再说了,我们又不是不还,只是需要时间。"

老张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什么叫"五万块钱对您来说算什么"?难道因为他是老师,退休金高一点,就应该无偿帮助所有人吗?

"刘姨,这事情我真的帮不了。"老张坚持自己的立场。

刘大妈见求助无果,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张老师,我算是看清楚了。平时说得好听,什么邻里互助,到了关键时刻,谁都靠不住。"刘大妈转身就走,"以后我们家的事,不劳您费心了。"

从那以后,刘大妈见到老张就像没看见一样。原本还算和睦的邻里关系,因为这件事彻底破裂了。



这件事让老张很受触动。他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忙该帮,什么样的忙不该帮?如果不帮,就会被人说成冷漠无情;如果帮了,往往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老张想起了更多的往事。

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老张的一个学生,叫小林,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条件很差。高考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学费交不起。

小林的父亲找到老张,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张老师,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现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不能因为钱的问题断送了前程啊!"

老张当时很感动,觉得这是真正值得帮助的事情。教育投资,是最好的投资。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万块钱,资助小林上大学。

小林拿到钱的时候,激动得给老张跪下了。

"张老师,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等我毕业工作了,一定要报答您!"

小林的父亲也是千恩万谢,保证儿子毕业后第一时间还钱。

四年过去了,小林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老张满心欢喜地等着他来还钱,顺便聊聊这些年的生活学习情况。

可是等啊等,一年过去了,没有音信。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音信。

老张主动打电话给小林的父亲。

"老林,小林现在工作怎么样?"

"挺好的,在一家大公司做技术员,月薪八千多呢!"老林的语气很自豪。

"那就好。对了,当年那个钱的事情..."

电话里突然安静了几秒钟。

"哦,那个钱啊...张老师,您也知道,小林现在刚工作,要租房子,要买衣服,还要给家里寄钱。手头确实有点紧。要不再等等?"

老张当时就明白了,这钱十有八九是要不回来了。果然,又过了几年,小林结婚了,买房了,买车了,就是没有还那一万块钱的事情。

更让老张伤心的是,小林后来回老家的时候,明明看到了老张,却故意绕道走,假装没看见。

那一刻,老张的心彻底凉了。他不是心疼那一万块钱,而是心疼自己对人性的判断出了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竟然也会如此忘恩负义。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老张的一个同事,叫老王,快退休的时候得了重病,需要做手术。手术费要十万块,医保只能报销一半,剩下的五万块老王拿不出来。

老王找到老张,说明了情况。

"明华,我知道这钱不少,但我真的没办法了。医生说不能再拖了,再拖就危险了。"老王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保证,等我退休金下来了,立刻就还。"

老张被感动了。老王平时为人不错,而且这是救命的钱,怎么能不帮呢?他当即答应借钱给老王。

老王手术很成功,很快就康复了。按照约定,等退休金下来后就应该还钱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老王没有提还钱的事。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

老张主动提起这件事。

"老王,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啊!"

"那个钱的事情..."

"哦,那个啊。"老王显得有些不自然,"我退休金确实下来了,可是我老婆又查出了糖尿病,需要长期吃药。你也知道,这种慢性病最花钱了。要不你再等等?"

老张理解他的难处,又等了几个月。可是老王总有新的理由:儿子要结婚,需要钱;孙子要上学,需要钱;房子要装修,需要钱...

最后,老张明白了,这钱是要不回来了。更让他难受的是,老王开始躲着他,明明住在同一个小区,见面的时候总是匆匆打个招呼就走。

有一次,老张在小区里遇到老王,老王正在和其他邻居聊天。

"我退休金不高,每个月就三千多块。"老王正在诉苦。

老张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老王的退休金明明有六千多,怎么成了三千多?显然是在说谎。

还有一次,老张听邻居说,老王花了八万块钱买了一辆车。那一刻,老张彻底明白了,老王不是没有钱,是不想还钱。



老张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那是五年前的事。老张的一个远房表弟,叫张强,在外地做生意。有一天突然打电话给老张,说遇到了资金困难,需要周转三十万元。

"哥,我知道这钱不少,但我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张强在电话里说道,"我的生意本来挺好的,就是最近客户拖欠货款,导致资金链断了。只要度过这个难关,明年我一定加倍还给你。"

三十万,对老张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但张强是自己的表弟,而且听起来确实遇到了困难。

"你把账号给我,我明天就转给你。"老张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张强感激涕零,在电话里一个劲地保证,一定会按时还钱,绝对不会让老张失望。

钱转过去之后,最初几个月,张强还会主动打电话报告生意情况,说已经缓过来了,正在努力赚钱准备还债。

可是到了约定的还款时间,张强突然失联了。电话打不通,微信不回,人就像消失了一样。

老张托朋友打听,才知道张强根本就没有做什么生意,那三十万块钱被他拿去投资股票了。结果股市大跌,钱全部赔光了。张强因为欠了太多钱,不敢回家,在外面躲债。

三十万,对老张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更让他痛心的是,连亲戚都靠不住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老张还记得一个更加荒唐的故事。

那是三年前,老张的一个学生家长,叫陈志,找到他借钱。理由是孩子要出国留学,学费不够。

"张老师,您也知道,现在出国留学的费用很高。我们已经卖了房子,但还是差十万块钱。"陈志说得很诚恳,"孩子从小就优秀,现在有机会去国外深造,不能因为钱的问题错过啊!"

老张被感动了,觉得这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值得支持。他拿出了十万块钱,借给了陈志。

可是半年后,老张意外发现,陈志的孩子根本没有出国留学,而是在国内一所普通大学上学。那十万块钱,陈志拿去做了其他投资。

老张找到陈志质问。

"你不是说孩子要出国留学吗?怎么在国内上学?"

陈志显得很尴尬:"那个...计划有变化,孩子最后决定在国内上学。"

"那钱呢?"

"钱我拿去做投资了,想着赚了钱连本带利还给您。没想到投资失败了,现在暂时还不上。"

老张气得说不出话来。用孩子留学的名义借钱,实际上却是去投资,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更让老张愤怒的是,陈志不仅没有歉意,反而觉得理直气壮。

"张老师,您别生气。钱我迟早会还的,只是需要时间。而且我也是想着投资成功了,多还您点利息呢!"

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让老张彻底无语了。

还有一个让老张终身难忘的事情。

老张有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叫李明,两人关系一直很好。毕业后虽然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经常保持联系。

五年前,李明突然打电话说要来看老张。老张很高兴,准备了一桌好菜招待老同学。

可是吃饭的时候,李明显得心事重重,话不多。酒过三巡之后,李明终于说出了真实目的。

"明华,我这次来,其实是有事求你。"李明的脸色很严肃,"我儿子要结婚了,女方要求在市里买房子。我看中了一套房子,但首付还差二十万。"

老张听了很为难。二十万不是小数目,而且李明在外地,万一要不回来怎么办?

"老李,这钱数目不小啊。"老张试探性地说道。

"我知道为难你了。但我真的没办法,跑遍了所有亲朋好友,都没能凑够。"李明眼圈有些红,"你是我最后的希望了。我保证,两年之内一定还清。"

看着老同学恳切的样子,老张心软了。同窗四年的友谊,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行,我尽量想办法。"老张最终答应了。

李明当时激动得快哭了,一个劲地感谢老张,说这份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钱转过去之后,李明的儿子顺利买了房,结了婚。老张也为老同学高兴。



可是两年过去了,李明不仅没有还钱,连电话都很少打了。偶尔联系,也是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还钱的事情绝口不提。

老张主动提起这件事。

"老李,最近手头怎么样?"

"还行吧,就是普通工薪阶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个钱的事情..."

"哦,那个啊。"李明明显不想谈这个话题,"我也想啊,但是你也知道,现在压力很大。房贷要还,孙子要养,老人要赡养。真的是有心无力啊!"

老张理解他的困难,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约定的两年期限已经到了,应该有个说法啊!

又过了一年,老张从其他同学那里听说,李明花了五十万给儿子买了一辆车。那一刻,老张的心彻底凉了。

有钱买车,没钱还债?这是什么逻辑?

老张给李明打电话质问。

"老李,听说你给儿子买车了?"

李明在电话里沉默了几秒钟。

"是买了一辆,但那是按揭的,每个月还贷款。"

"既然能按揭买车,为什么不能还我的钱?"

"这不一样啊!车子是儿子工作需要,不买不行。而且我也没说不还你的钱,只是需要时间。"

老张被这种强盗逻辑气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老张和李明的联系越来越少。偶尔在同学群里看到李明发的消息,晒旅游照片,晒美食,生活过得很滋润,就是不提还钱的事情。

这样的经历,老张遇到过太多次。每一次的结果都差不多:要么钱要不回来,要么关系破裂,要么两者皆失。

老张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借钱这件事,往往是友谊的终结者。借钱的时候,大家都是朋友;还钱的时候,往往就变成了仇人。

那些借钱不还的人,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房子要装修,生意要投资...理由千千万,就是没钱还债。

更可恶的是,有些人明明有钱,就是装穷不还。他们可以花几万块钱买奢侈品,可以花十几万买车,就是没钱还债。在他们看来,借来的钱就是白来的,不还也理所当然。

还有些人把借钱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找张三借一万,明天找李四借两万,后天找王五借三万。反正借到了就是自己的,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老张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借钱不还的人,也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借钱不还的理由。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借钱的时候信誓旦旦,还钱的时候推三阻四。

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教训,老张开始明白,善良也需要有底线,帮助也需要有原则。无原则的帮助,往往会养成别人的懒惰和贪婪。

但是,完全拒绝帮助别人,也不符合老张的性格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他始终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问题是,如何区分哪些人真正需要帮助,哪些人只是想占便宜?如何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保护自己?如何在金钱和友谊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些问题困扰了老张很多年,直到今天,他才找到了答案。

03

老张关上那本厚厚的记录本,走到阳台上。夜幕已经降临,城市的灯火开始一盏盏点亮。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车流声,生活还在继续,但他的内心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六十七年的人生路,四十年的教书生涯,让老张见识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他开始明白,借钱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牵涉到人性的方方面面。

老张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话说得容易,但在现实面前,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金钱,这个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往往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老张见过太多因为金钱而反目成仇的朋友,见过太多因为债务而家破人亡的悲剧。

他想起了一个学生讲过的故事。这个学生的父亲和叔叔兄弟俩关系很好,但因为一笔五万块钱的债务,最后闹得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

"我父亲说,他借给我叔叔钱的时候,就知道这钱很可能要不回来。"学生当时很困惑地问老张,"既然知道要不回来,为什么还要借呢?"

老张当时也答不上来。现在想想,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还相信人性的善良,还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



但现实一次次地打脸。老张见过太多借钱不还的案例,也听过太多关于借贷纠纷的故事。他开始明白,借钱这件事,往往是对人性的一次考验,而大多数人都没能通过这个考验。

老张总结了一下自己多年来的借钱经历,发现了几个规律:

第一,借钱的时候,每个人都显得很诚恳,很可怜,让你不忍心拒绝。但还钱的时候,往往就变了一个人,找各种理由推脱。

第二,借钱的理由往往都很高尚,很紧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生意周转,买房结婚...听起来都是正当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第三,借钱不还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没钱,而是不想还钱。他们可以花钱买车,买奢侈品,搞投资,就是没钱还债。

第四,借钱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本平等的朋友关系,会变成债权债务关系。即使最后钱还了,关系也很难回到从前。

第五,越是熟人越容易借钱不还。因为熟人了解你的性格,知道你不会真的翻脸,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欠钱不还。

老张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向他借钱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往往过得很潇洒。今天晒美食,明天晒旅游,后天晒购物,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就是不提还钱的事情。

有一次,老张看到一个欠他钱的人在朋友圈里晒了一顿价值上千元的大餐,配文是"今天心情好,奖励自己一顿大餐"。老张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一个欠他钱的人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去马尔代夫旅游的照片,配文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老张看了想笑又想哭。

这些人明明有钱享受生活,为什么就没钱还债呢?答案很简单:在他们心里,借来的钱就是白来的,不还也理所当然。

老张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自己太好说话了?是不是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了?是不是自己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他想起了一句俗语:"好人难做,善人难当。"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善良往往被当成软弱,慷慨往往被当成冤大头。

但是,老张又不想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作为一个教师,他见过太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家长。有些家庭确实很困难,有些孩子确实很优秀,如果因为自己的冷漠而错过了帮助他们的机会,他会良心不安。

老张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学生,叫小华。小华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很穷,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高考前,小华的母亲找到老张,说家里实在供不起孩子上大学了,想让孩子放弃学业去打工。

老张当时很心痛,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因为钱的问题而断送前程呢?他主动提出资助小华上大学,每年给五千块钱生活费。

小华的母亲当时就哭了,一个劲地说要给老张写借条,保证孩子毕业后一定还钱。

老张摆摆手:"不用写借条,这不是借钱,是奖学金。"

四年后,小华顺利毕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小华就来找老张,要还这四年的"奖学金"。

"张老师,这些钱我一定要还。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小华说得很认真。

老张拒绝了:"我说了,这不是借钱,是奖学金。你要感谢的话,就好好工作,将来有能力了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从那以后,小华每年都会来看老张,汇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后来小华结婚生子,事业有成,但从来没有忘记老张的恩情。

这个例子让老张明白,不是所有的帮助都会被辜负,关键是要帮对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懂得感恩;而那些想占便宜的人,给多少都不够。



老张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值得帮助,什么样的人不值得帮助。

首先,品格很重要。那些平时就不诚实的人,借钱的时候往往也不可信。而那些平时品格端正的人,即使暂时还不起钱,也会想办法解决。

其次,借钱的目的很重要。为了孩子教育,为了治病救人,为了正当生意,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赌博,为了投机,为了奢侈消费,这些就不应该支持。

再次,还款能力很重要。有些人借钱的时候信誓旦旦,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还款能力。这种情况下,借钱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最后,对方的态度很重要。真正困难的人,借钱的时候往往很不好意思,会主动提出写借条,约定还款时间。而那些理直气壮要求借钱的人,往往不值得信任。

但是,仅仅有这些判断标准还不够。老张发现,很多人都很善于伪装,借钱的时候表现得很诚恳,很可怜,让你很难拒绝。

老张想起了一个心理学概念:道德绑架。很多人借钱的时候,都会使用这种手段。

"张老师,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您不能见死不救啊!"

"您退休金那么高,帮帮忙不算什么吧?"

"您是老师,应该有爱心,不能这么冷漠吧?"

"您平时不是说要助人为乐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变了呢?"

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都是在道德绑架。他们把借钱说成是道德问题,把不借钱说成是品格缺陷,让你不好意思拒绝。

老张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道德绑架,也上过太多次这样的当。他开始明白,真正的道德不是无原则的帮助,而是有智慧的善良。

还有一句话:"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给别人一升米是恩情,给别人一斗米反而结下了仇恨。因为接受帮助的人会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帮助停止,就会心生怨恨。

老张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帮助,一旦别人不再帮助,就会认为是别人的错。他们不会感谢别人曾经的帮助,只会怨恨别人现在的"冷漠"。

老张开始明白,帮助别人也要有度,既要有爱心,也要有智慧。无原则的帮助,往往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想到这里,老张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明白了,这么多年来,自己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借钱当成了帮助别人的唯一方式。

借钱帮助别人,表面上看是善良,实际上可能是在害人。因为借钱会产生债务关系,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会给双方都带来压力和困扰。

真正的帮助,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觉得对方确实需要帮助,而自己也有能力帮助,那就直接给他钱,不要借,也不要求还。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避免了债务纠纷,还保护了彼此的关系。

如果不想帮助或者没有能力帮助,就直接拒绝,不要勉强。勉强的帮助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正当老张沉浸在回忆中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开门一看,竟是三十年的老友李明站在门口。

李明神情憔悴,眼中闪烁着难以启齿的光芒。两人四目相对,老张瞬间明白了什么。

"老张,我..."李明欲言又止,"我遇到了点困难,想向你..."话还没说完,老张淡然一笑,说出了一句话。

这句话让李明先是一愣,随后如释重负地笑了,两人相视而笑,友谊不仅没有因此受损,反而更加深厚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