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悄然兴起,很多父母浑然不知,还以为孩子很优秀

分享至

“我的职业是全职儿女,待富人群”

上面这句话来自火遍全网的网络梗,嬉笑之间用最官方化的语言描述了“啃老”一族的自我认知,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辛酸和无奈。

现代社会的重压下,目前的啃老已经不再是如过去简简单单的“不事生产、坐吃山空”的“传统败家子”。

而更多的是受到学历、专业、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现实击垮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创业失败、事业夭折的中年人。



“躺平”“摆烂”下充满着了一批批中青年隐匿起来的时代泪水,陷入失败甚至是消沉的泥潭,无奈地回到家中,接受着白发苍苍,已经退休的父母的资助,维持现在的生活。

一部分人选择了麻醉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另一部分人则从父母的施舍中贪婪地发现这是一条获得财源的新渠道,用各种理由撬动父母手中的积蓄。

这种行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型啃老”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来自“新型啃老”的行为。

“新型啃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父母在各种合情合理的借口之下,往往被吸血而不自知。

很难想象,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年轻人选择这种方式生活,从而给社会和亲朋留下一抹擦拭不去的创伤。



那么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动机和方式,才让这种有悖公序良俗的行为流毒于当下?

重压下的青春

年轻人究竟能有多脆弱?亦或者,年轻人能有多抗压?

对90后和00后的评价,各有各的说法,一批人和过去一样,坚称年轻的一代就是垮掉的一代,好像他们没年轻过一样。

一批人认为这一代人没什么责任感,很容易“躺平”“摆烂”,而且不屑于人情世故往来,忍受阈值比较低。

但是又有人澄清,90后、00后们只是年轻,社会压力和节奏变动比较大,他们只是“怕苦”而不是“畏死”。

多说无益,我们举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例子,借助典型模型还原来说明现在“新型啃老”与时代问题的来源。



小罗生长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寒来暑往,朝九晚五,辛勤工作,勉力维持家中的生计。

但是,青年时代的罗父罗母经历了分工作、分房、单位保障一切的时代,家中的长辈也竭尽所能帮衬着这个小家庭,小罗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的收入还能够攒下一些积蓄,为小罗的未来提供了一些保障。

每天,父亲早早地出门上班,穿着朴素的工作服,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他总是面带微笑地和小罗说上一句鼓励的话语,激励儿子努力,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母亲则在每天上班前默默地料理家务,晚上骑着自行车回家,准备一家人的晚餐。

虽然他们都曾经经历了时代的阵痛,短暂地下岗过一段时期,但是很快凭借手中的技术和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缺口,找到了新工作,甚至续上了工龄和社保医保。



他们的工作辛苦,但他们从不抱怨,对小罗的学业始终倍加重视。

小罗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明白父母的辛苦,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先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小小人生除了语数外和另外三科之外,似乎世界中就没有了余地。这也大概是每个中国孩子人生中必定要经历的一段日子。

一切的目标无非是靠十二年的努力,换取一张通向大学的入场券。

小罗深知父母的付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书桌前,小罗认真地做着作业,目光专注而认真。

父母的期望像一把鞭子,激励着他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每当考试临近,小罗家中的书房里灯火通明,他专注地翻看着教科书和笔记。

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会辗转反侧,睡意全无,但他坚持下去,直至解决难题的那一刻,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父母从不打扰他,只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他坚持。

小罗的用功并没有白费,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通过高考进入了梦想中的学校和自己喜爱的专业,证明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寒门贵子将不是梦想。

小镇做题家的命运之战,似乎已经获得胜利了。

可是临近毕业的小罗,惊恐地发现,自己的专业竟然是一个冷门行业,每年的招聘人数和招录比、招聘单位都是处于比较少的那一档,根本和热门专业比不了。

于是小罗绞尽脑汁,最终决定自己学习一门专业技术,再辅以自身的学历层次,进入不限专业只看院校的企业招聘中。

而计算机,正是其中比较热门,而且学习门槛低,人才缺口大的专业。

于是小罗通过专业技术,顺利依靠文凭进入到一家一线城市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中,满怀希望自己能落户在这,即使不能,也应该可以积攒下一笔能回乡过渡的积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