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伊朗福尔道核设施的废墟还没清理完毕,德黑兰街头的里亚尔兑换点前就排起了长队,黑市汇率跌破1美元兑12万里亚尔,创历史新低。
这场持续13天的伊以冲突,不仅让伊朗1000多人伤亡、三处核设施被毁,更把经济拖进了深渊。
通胀率飙到38%,超三分之一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断供停产,失业率半个月内涨了7个百分点。
没人想到,两个多月后,这场危机竟会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变成给中方出的一道难题。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公开请求上合为其提供全方位安全庇护,而这与上合组织24年来的发展原则,几乎背道而驰。
伊朗为何急着要“安全承诺”?
伊朗的急切,藏在2025年夏天的两场“破灭”里。
第一场是军事上的:以色列发动“崛起的雄狮”行动,200多架战机、100余架无人机炸遍伊朗100多个目标,美国更是直接出动B-2轰炸机,用“午夜之锤”行动摧毁了伊朗最核心的核设施。
伊朗原本想反击,却因缺乏区域盟友支持,最终只能在美国调解下签了“脆弱的临时停火协议”,这让伊朗意识到,没有外部安全依托,再强的军事抵抗也撑不住。
第二场是对西方幻想的破灭,佩泽希齐扬原本是伊朗“最亲西方”的总统,上台后一直推行“战略缓解”路线,想通过让步换取西方解除部分制裁。
可冲突爆发后,欧洲议会连谴责以色列的声明都不肯发,美国反而加码制裁伊朗石油出口,连帮伊朗运粮的商船都扣了。
佩泽希齐扬7月在议会公开说:伊朗低估了西方的虚伪,高估了他们对和平的兴趣。这句话落地时,伊朗高层已经达成共识:只能找东方要安全。
而中国,成了伊朗最看重的“东方依靠”,2021年签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2025年刚好到了实质落地期。
5月西安至中东的货运铁路通了,从伊朗运石油到中国的时间缩短了12天;恰巴哈尔港经中国改造后,吞吐量涨了25%,成了伊朗避开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的“生命线”。
更关键的是,中伊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90%,伊朗央行手里的人民币资产,成了对抗美元制裁的“硬通货”。
经济上的深度绑定,让伊朗觉得有底气向上合提安全诉求,毕竟,上合组织里,中国是唯一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它的大国。
峰会上的“意外提案”
2025年8月31日,天津上合峰会开幕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规模”和“成果”上:2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参会,是上合成立以来最大规模。
应对安全威胁、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等四大新安全中心揭牌,标志上合安全合作向专业化走。
还有《未来10年发展战略》出台,把经济合作、人文交流都规划得明明白白,老挝也顺理成章成了新对话伙伴国。
直到9月1日佩泽希齐扬发言,画风突然变了。
他先肯定上合对经济合作的贡献,话锋一转就抛出提议:应该成立由成员国外长组成的危机应对委员会,当中东成员国主权受侵犯时,用各种方式提供帮助。
没明说“中东成员国”是谁,但在场的人都清楚,上合里只有伊朗在中东面临直接军事威胁。
更关键的是“各种方式”这四个字,结合6月的伊以冲突,谁都能猜到,伊朗想要的不只是外交声援,还有实际的安全支持。
这个提议当场让峰会陷入微妙氛围,俄罗斯代表没接话,印度代表直接低头翻文件,印度和以色列刚签了20亿美元军火单,不可能帮伊朗。
哈萨克斯坦代表则强调“上合应聚焦非传统安全”,变相反对军事介入。
最终峰会发布的所有文件,都没提伊朗的提议。这种“集体沉默”不是不重视,而是伊朗的诉求,刚好戳中了上合组织的“原则红线”。
上合为何接不了这个“烫手山芋”?
上合组织不是不想帮伊朗,而是有三个绕不开的“不能”。第一个“不能”,是不能打破“不结盟”的根本原则。
从2001年成立起,上合就明确自己不是“亚洲版北约”,“不搞军事结盟、不干涉内政、不针对第三方”是写进章程的底线。
伊朗要的“全方位庇护”,本质是想让上合变成“安全联盟”,一旦答应,上合就成了和北约一样的军事集团,之前24年积累的“中立、多边”形象会彻底崩塌。
第二个“不能”,是不能无视内部的分歧。
上合成员国的安全立场差得太远:土库曼斯坦几十年奉行中立政策,从不参与任何军事合作;哈萨克斯坦和美国有“安全伙伴关系”,每年都和北约搞联合军演;就连俄罗斯,现在陷在俄乌冲突里,也没精力再卷入中东战事。
真要是伊朗再遭袭击,这些国家不可能跟着上合一起行动,没有内部共识,“危机应对委员会”就是个空架子,反而会让上合内部闹分裂。
第三个“不能”,是不能引火烧身。美西方早就盯着上合,之前中国企业帮伊朗运石油,就被美国制裁了三家。
要是上合公开为伊朗提供安全庇护,美西方肯定会炒作“上合是反西方军事同盟”,不仅会制裁更多上合成员国企业,还可能在中亚、南亚挑事,比如支持当地反政府势力。
这对正处于扩员期的上合来说,风险太大,毕竟,上合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合作,不是和美西方搞对抗。
中方的“平衡术”
面对伊朗的请求,中方的回应没让任何人失望,却也没突破底线,更像是一套“精准的平衡术”。
早在7月的上合外长会上,王毅就给了伊朗“四大支持”: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内政;支持伊朗对抗美以的军事威胁,不允许单边制裁;
支持伊朗用谈判解决伊核问题,避免冲突升级;支持伊朗和邻国搞好关系,一起维护中东稳定。这四点把政治、外交支持给得满满当当,让伊朗知道中国没“甩锅”。
但在安全问题上,中方的态度很明确:不搞军事绑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峰会后强调,上合的安全合作“始终聚焦非传统安全,不搞军事同盟”。
这种坚持不是“冷漠”,而是中国的外交原则摆在那,中国从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对抗第三方,在中东也一直推行“平衡外交”
既和伊朗合作,也和沙特、以色列保持沟通,要是帮伊朗搞“安全庇护”,反而会打破中东的平衡,让局势更乱。
不过,中方没让伊朗“空等”,经济上的支持,比口头承诺更实在。
2025年上半年,中国每天从伊朗进口140万桶石油,几乎包揽了伊朗全部石油出口,而且用人民币结算,还通过第三国转运帮伊朗避开美国制裁。
西安到中东的铁路,不仅运石油,还帮伊朗运急需的工业零件,让停产的中小企业慢慢复工。
恰巴哈尔港的集装箱码头扩建完成后,伊朗能直接把货物运到中亚,再通过上合成员国的陆路通道卖到欧洲,不用再受制于霍尔木兹海峡。
这些合作没碰“安全红线”,却实实在在帮伊朗缓解了危机。
上合未来该怎么走?
伊朗的提议,其实给上合出了一道“未来考题”,当中东出现“安全真空”,上合要不要、能不能扮演更重要的安全角色?
现在的中东,美国把战略重心转向了亚太和欧洲,对中东的投入越来越少;俄罗斯陷在俄乌冲突里,没精力管中东;欧洲又怕得罪美国,不敢和伊朗深交。
这种情况下,像伊朗这样的国家,自然会找上合。
而上合,其实已经在悄悄做准备,这次峰会成立的四大新安全中心,虽然不涉及军事,但功能很实在。
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负责情报共享,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能协调联合行动,信息安全中心可防范网络攻击,禁毒中心能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
这些机构虽然没直接帮伊朗,但提升了上合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也为未来的机制创新留了空间。
比如,以后或许能搞“非军事安全合作”,帮伊朗应对经济制裁、科技封锁这些“软威胁”。
更关键的是中伊合作的深化,可能会慢慢改变格局。
随着中伊铁路、港口这些项目越做越实,两国的互信会越来越深,说不定以后能探索出“经济合作+安全对话”的新模式。
比如,上合可以组织成员国和伊朗搞“安全研讨会”,帮伊朗制定应对制裁的方案,或者通过情报共享帮伊朗防范恐怖袭击。
这种合作不涉及军事,却能帮伊朗解决实际问题,也符合上合的原则。
说到底,伊朗给中方出的“难题”,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诉求,更是全球地缘格局变化的信号:美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正在松动,越来越多国家希望上合能提供新的选择。
而上合要做的,不是急着“接招”,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慢慢探索适合自己的安全合作模式,既不变成“军事同盟”,也不做“旁观者”。
毕竟,上合的未来,不该是和谁对抗,而是通过合作,让更多国家能在复杂的地缘博弈里,找到一条安全、发展的路。
这场峰会上的小插曲,或许只是个开始。中东的“安全真空”还会持续,上合的扩员也在继续,未来类似的“难题”可能还会出现。
但只要上合能守住“经济合作”的核心,拿捏好“安全合作”的分寸,就一定能在全球地缘棋局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而中国的“平衡术”,或许会成为这条路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