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三阅兵的歌声里,14亿多中国人的心跳同频共振 | 睡前聊一会儿

0
分享至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晚上好。

今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天安门广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的阅兵式在这里举行。这里有让人热血沸腾的阅兵方队和尖端武器,也有让人眼眶湿润的广为流传的抗战经典曲目。别以为听歌、唱歌只是一种娱乐。歌声,其实也是一种武器——“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音乐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联合军乐团伴奏、来自北京40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联合合唱团齐声合唱。熟悉的旋律,带着人们穿越回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而新创作的《胜利进行曲》作为最后一首演奏乐曲,将人们带回当下的世界,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唱出了民族复兴的势不可挡。那一刻,14亿多中国人的心跳在歌声中同频共振。那一刻,无数双眼睛热泪盈眶。

8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天地间仿佛只剩沉重的呼吸与无边的黑暗。一个民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眼看就要坠入深渊。就在这绝境之中,有一种声音,像闪电划过夜空,刺破黑暗——不是枪炮的轰鸣,而是震天动地的歌声。

在那段日子里,歌曲可不是随便哼哼、自娱自乐的消遣,那是命!是活下去的希望。

想想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吼出来,多少沉睡的斗志立刻被唤醒,多少麻木的心脏瞬间被激发。“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哪怕新的长城需要用血肉铸成,亦有成千成万的仁人志士前往。

青年学子握着传单,高唱《毕业歌》,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前线战士靠着战壕喊出“打回老家去”,“国亡家破祸在眉梢”“好儿男报国在今朝”。连街巷上玩耍的稚童,也会哼唱“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只要抵抗,中国就不会亡!

歌声,从千万人胸膛里炸出来,带着血性,每一个音符砸在地上,都能砸出一个坑来。

可别小看那一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哪里是普通的歌词?分明是游击战的教科书,是暗号,更是胆气!游击队员们吹着口哨,唱着它,知道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乡亲们唱着它,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咱不是没人管!那“密密的树林里”“高高的山岗上”,到处都有我们的兵,正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呢。

就连那首看似温柔的《二月里来》,也藏着铮铮铁骨。“种瓜的得瓜呀种豆的收豆”,唱的是春耕秋收,说的却是天理昭昭:谁种下仇恨,谁自己遭殃!种下的是坚持,是抵抗,将来收获的,必然是胜利。没有华丽辞藻,但这些大白话直戳人心窝子,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懂就跟着唱,一唱就有了劲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些歌,不怕敌人封锁,不怕炮火轰鸣。它们就像长了翅膀的春风,一路飞过战壕、村庄、山谷、学堂,飞遍整个中国。它们钻进耳朵、落在心里,再长出来的,是如钢铁般坚硬的脊梁。

“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1938年,画家丰子恺写下自己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至汉口一路辗转之见闻,不禁感慨:“前线的胜利,原是忠勇将士用热血换来的,但鼓励士气,加强情绪,后方的抗战文艺亦有着一臂的助力,而音乐实为其主力。”

歌声一响,人心就亮。再暗的夜,也有了光。

硝烟散去80年,弦歌依旧未绝,热血依旧滚烫。

这正是:

烽火虽熄,弦歌不辍。

大家晚安!

(文 | 周飞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incentive-icon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账号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15641文章数 255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