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周边的脉动,牵动着全球变革的神经;世界的激荡,重塑着周边格局的经纬。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前所未有地深度交融,呈现系统性、结构性共振。周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静态范畴,更是利益交汇、规则竞合、文明对话与秩序重塑的核心场域。作为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的关键枢纽,周边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沿地带。
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其内在张力与外部冲击交织叠加,呈现高度复杂的多维互动特征。一方面,地缘政治回潮与大国竞争激化,不仅加剧传统安全风险外溢,催生新型竞争形态,更深刻牵动区域内国家的外交自主与战略选择,使周边成为战略博弈的重点。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跨越式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风险传导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更为凸显,发展与安全的边界被持续改写,不断冲击周边国家的治理能力与合作韧性。
世界变局不再是单一中心的震荡波,而是多节点、多维度、多速率的联动共振,周边则成为这一共振的传导带与调节器。面对全球治理失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挑战,中国一如既往扎根周边、贡献周边,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潮涌东方,风劲帆满。习近平主席强调:“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千百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可谓“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深度联动中把握周边格局的演变规律?如何在世界变局中推动周边合作行稳致远?如何将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更多务实成果?本期特别策划聚焦“深度联动的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展开深入研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摘 要: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周边格局的变化激发大国持续的战略关注与大量战略资源投入,并与周边国家形成“合力”,推动周边地区演变为世界新的权力重心。两者深度联动的表现形式有三:周边格局联动大国博弈,既改变周边关系互动模式,也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周边格局联动世界经济,周边地区合作进程面临新的挑战,也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周边格局联动与人类文明进程,既遭遇西方国家对文明叙事的重构,也为促进文明多样化作出亚洲贡献。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具有阶段性,从当前看,其发展趋势有两种情形:一是域外大国通过介入周边地区事务,延续周边国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传统体系;二是周边地区聚焦发展和地区整合,将周边地区塑造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积极力量。
作 者:韩爱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
世界变局下的中国周边大格局与战略应对
摘 要:当前,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无论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卷入,我国都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大格局呈现出五个重要特征:在政治战略层面,中美正在重塑对抗、竞争与共处的新框架;地缘战略层面,持续推进“大周边战略”建设;安全战略层面,构筑以北部和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安全屏障;经济战略层面,建设“7+5”布局的区域合作圈;治理战略层面,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应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坚持合作共赢,不断深化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作 者:石源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以“五大家园”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摘 要:大国与周边如何相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命题,折射出大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建设和平家园,筑牢地区安全基石;建设安宁家园,推动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家园,携手迈向现代化征程;建设美丽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友好家园,密织民心相通纽带,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相向而行、精诚合作,共同应对多边安全、经济、生态及文化交流等挑战,也需要中国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务实举措深化周边合作,以人文关怀增进邻里情谊,不断丰富和发展亚洲价值观,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担当与智慧。
作 者:江时学,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摘 要: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究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具有现实意义。从周边外交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我国周边工作的目标、工作理念、价值观以及实践在继承中持续创新。未来,推动周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创新融通我国与周边话语理论体系;三是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打造开展周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作 者: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实践逻辑与世界意义
摘 要: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周边作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地区,国家众多、国情差异较为显著,且存在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热点问题,维持地区和平稳定面临现实挑战。尽管如此,该地区未爆发大规模和持续性的武装冲突,危机管控总体较为成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作为本地区最重要力量长期保持战略克制并积极推动周边合作密切相关。中国的战略克制有效减轻大国竞争对周边局势的冲击,降低周边国家面临的国际压力,缓解中小国家的战略焦虑并增加其战略回旋空间。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夯实地区和平稳定的利益基础,使经济问题安全化的现象未在周边地区大面积蔓延。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与超过半数的周边国家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并积极推动多个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携手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对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 者:周方银,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亚洲安全模式:理论创新与构建路径
摘 要: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呈现复杂性、多元性与联动性并存的态势,使得周边安全治理任务愈加艰巨。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这一安全模式区别于西方零和博弈的安全观和霸权思维,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安危与共是促进合作的根本动力,求同存异是安全合作的重要原则,对话协商是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为推动亚洲安全模式实践,应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议题,以化解周边热点问题为关键突破口,着眼构建可持续的周边安全机制。亚洲安全模式的实践面临大国博弈加剧、安全治理赤字和安全需求差异等诸多挑战,需要中国与周边各国共同努力,切实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夯实安全基础。
作 者: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秩序转型下中国周边合作的历史性变革
摘 要:在全球秩序深度转型背景下,周边地区作为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周边合作模式发生系统性变革。从“互利”到“共命”的周边外交理念跃迁,彰显出中国追求与周边国家安危相系、荣辱与共的天下情怀;从倚重“一轨”向“多轨”并重的机制创新,深化并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导向的区域构建;从“经济优先”到“全方位合作”的领域拓展,生动诠释着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这一变革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区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和重大创新,正塑造一种超越传统霸权逻辑、更具包容性与共享性的新型区域关系范式,推动中国周边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为动荡世界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治理方案。
作 者:李远,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1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