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峡山(“峡” 标准音:ha?3)位于宁海北部的象山港尾,曾名峡口。原峡口东西各有一岛,西岛称西山,东岛称峡山,因村落建于东岛,故改名为峡山村。村民以尤姓为主,据《宁海县地名志》记载:尤氏先人原居南田临门来也,明洪武四年(1371)(尤氏祠堂记作洪武十七年),因该地邻近日本,朝廷恐与倭寇勾结,命信国公汤和迁徙其民,尤氏先祖遂迁居本邑峡口。
峡山附近海域平日风平浪静,蓝天碧海相映,俗称 “静海”。因北宋初年及清咸丰年间先后出现海市蜃楼,故又称 “蜃海”。周边海岛密布,素有 “海上千岛湖” 之誉。
【百年海难史】
峡山村本是海岛渔村,每逢夏季大旱,井水枯竭,家家户户接 “天落水” 的水缸亦见底,水贵如油。村民需摇舢板船至 5 华里外的黄石岙,或渡海向对岸民主村(现属大佳何镇)求援。
临海而居的峡山人,多以捕鱼为业。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气候变幻无常,村民常年与风浪搏斗,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尤氏宗祠内至今立着两通石碑,密密麻麻刻着近 110 位遇难村民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与无尽悲痛。
1962 年农历十二月初九夜,舟山洋鞍大礁附近停泊着众多渔船。暴风骤起,吃水浅的船被直接掀翻,吃水深的则被吹离锚地。一市东岙渔业队的船被吹至台湾岛,后船员悉数返乡;而峡山渔船遭遇更惨,一夜之间 12 户人家痛失亲人,丧偶失子的悲戚笼罩全村。
1959 年的 “北洋旺风” 汛期,是峡山村建国以来最大的海难。当时辽宁、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的 5000 余艘渔船和冰鲜船云集吕泗洋,峡山公社渔业大队的 8 对渔船亦北上 “追鱼”。农历三月初三下半夜(4 月 11 日凌晨),吕泗洋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虎爪浪”“捣底浪”“夺命沙” 轮番肆虐。渔民纷纷逃生,最终尸漂千里,哭声震海。据《浙江当代渔业史》记载,此次灾害中浙江省死亡渔民 1479 人,其中峡山渔民 30 人。
“骑鲸跨海登蓬莱,魂归故里佑平安”,这是遇难者尤孝爽之子尤思盛所撰的对联,字里行间满是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平安的祈愿。峡山渔民常说:“我们的命,一脚在棺材里,一脚在棺材外。” 建国以来,除上述两次特大海难的 42 人外,另有 68 位村民葬身怒海,他们的名字均刻在那两通石碑上。
这些辛酸的历史,是峡山村无法抹去的伤痛,亦是村民永远的铭记。如今,村子在铭记过往的同时,正探索与海共生的新路径,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审核/尤一兵)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尤一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