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供气协议已敲定!中方送普京一份大礼,解了俄罗斯的燃眉之急

0
分享至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虽然俄军在前线不断消耗乌军,但战场上的进展并没有彻底解决俄罗斯面对的难题,占下来的土地不好管理,战争带来的经济缺口更是难以填补。



再加上被踢出Swift系统,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连炼油厂都频繁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打击。

就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来华出席九三阅兵,总算在经济上收获了一点积极信号,也让俄罗斯暂时松了口气。



俄罗斯被迫让步

俄罗斯这次在天然气协议上的积极姿态,说白了并不是它主动想扩大影响,而是被现实压得没有退路。

在战争消耗、制裁打击和国内经济困境的三重夹击下,莫斯科只能把天然气出口作为唯一的“救命稻草”,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被迫妥协。



先说说俄罗斯外头的处境有多难,自从俄乌打起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下的制裁力度空前大,最狠的一招就是把俄罗斯踢出了SWIF国际结算系统,这一下直接让俄罗斯跟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断了联系,钱都没法顺畅周转。

再看能源出口这块,欧洲这边大大减少了从俄罗斯买石油和天然气,要知道这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等于直接把人家的“钱袋子”给掐住了。



倒霉的是,乌克兰的无人机还老盯着俄罗斯国内的炼油厂和能源设施打,不光把生产节奏全搅乱了,连出口的稳定性都受影响,这些糟心事凑到一块,就跟不停给俄罗斯经济“放血”似的,让它的财政收入和生产能力开始下降。

内部压力同样沉重。多年战争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让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新占领地区的管理、安保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笔巨额负担,战争不仅烧钱,还不断制造新的开销。



随着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新的稳定收入来源,俄罗斯的财政体系可能随时出现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出口成了唯一能快速带来现金流的工具,而中国这样的大买家就成了最关键的依赖对象。

所以很多分析认为,这份协议能迅速敲定,背后是俄罗斯在价格和条件上做了很大让步,比如天然气定价远低于欧洲市场价,运输和过境等敏感问题上,俄方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



这些条件显然不符合俄罗斯过去一贯的强硬姿态,但在当前环境下,它已经没有多少议价空间,对莫斯科来说,这笔生意利润有限,但至少能维持现金流,保证财政和经济体系不至于崩溃。

这次协议不是俄罗斯战略扩张的主动胜利,而是一次典型的“卖方心态”下的被动妥协,它反映的不是俄罗斯的强势,而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中方为何此时拍板

中国对“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一直持谨慎态度,项目推进缓慢,并不是因为中俄没有需求,而是因为路线要穿过蒙古,这个环节风险太大,中国直到最近才拍板,背后有复杂的考量。

先说蒙古的特殊位置,它夹在中俄之间,本身是个资源型内陆国家,但一直推行所谓“第三邻国战略”,意思是主动引入美国、日本等外部力量,来平衡中俄这两个大邻居。



虽然这些域外国家能给蒙古带来的实际影响力有限,但这种政策方向本身,意味着不确定性,对中国来说,如果管道修建后过境蒙古,未来很可能受制于人。

比如蒙古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提出更高的过境费,甚至在外交博弈中拿管道当筹码,这就是中国之前迟迟不愿轻易投入的核心顾虑。



再看经济账,蒙古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大规模建设管道需要庞大投资,后续还要承担维护、管理等长期开支,在全球经济下行、投资风险普遍增大的背景下,这笔钱必须算得非常清楚。

一旦项目失败或者受阻,中国可能背上几十年的沉没成本,这种风险对北京来说不可忽视,所以过去一直采取拖的态度,宁愿不急于推进,也要等一个合适时机。



那为什么现在突然定下来?

其实核心在于“时机成熟”,一方面,中国的能源需求巨大,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需求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俄罗斯在战争和制裁的多重压力下急需出路,不得不以优惠价格出口能源。

这就让中国在谈判桌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对北京来说,现在签下一份为期30年的长期供应协议,不仅能以低价获得稳定能源,还能在未来几十年确保一条相对可靠的供应通道。



从战略层面看,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俄罗斯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中国可以增强了能源安全,对中国而言,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是一次关键的战略布局。

欧亚格局的重塑

如果把政治氛围先放一边,只看这次中俄天然气协议的硬数字,就能看出它对未来欧亚能源格局的冲击力。



协议的核心是新建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根据规划,这条管道将在明年开工建设,建成后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规模相当惊人。

要知道,欧洲在俄乌冲突前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也就千亿立方米出头,这条管道单独就能消化掉过去欧洲进口量的很大一部分,它不只是双边能源合作的项目,而是直接改变区域能源格局的大动作。



同时这不是孤立的新项目,而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全面升级,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输气量将在现有380亿立方米的基础上提升到440亿立方米。

另一条“远东管道”,年输气量也会从几十亿立方米扩展到120亿立方米,把这几项加在一起,未来几年,中国从俄罗斯获得的天然气总量将大幅上升,俄罗斯也能在出口端获得更稳定、更庞大的收入。



对莫斯科而言,这几乎是短期内唯一能明显缓解财政困境的“救命钱”,对中国来说,受益同样明显。

毕竟可以让能源来源更加多元化,过去中国的天然气进口,很大一部分依赖海运液化天然气,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和中东航线,这些通道本身存在地缘风险。



而管道天然气属于陆路长协供应,受外部干扰的风险要小得多,特别是在中东局势不断动荡、全球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长期供应协议,相当于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多了一层保险。

当然风险并不是完全消除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必须穿过蒙古,这就是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蒙古一方面需要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它长期推行“第三邻国战略”,希望引入美国、日本等外部力量来平衡中俄。



这意味着,未来蒙古可能会在过境费用、管道安全甚至政治表态上提出条件,无论是出于自身经济算计,还是受到外部压力影响,蒙古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管道稳定运行的关键变量。

总体来看,这份协议给中俄双方都带来了重大利好,中国获得了更安全、更长期的能源保障,俄罗斯则找到了一条缓解财政困境的重要出口, 但这条能源大动脉能否真正稳定运行,还得看中俄能否在未来把蒙古这个“关键节点”管住、稳住。

信息来源

《“中俄蒙签了!每年对华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观察者网



《中俄已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达成协议?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刘森森
刘森森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谢谢
2229文章数 1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