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陆军方队。新华社记者 刘勇贞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陆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鲁金博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海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海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空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空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火箭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军事航天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网络空间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陈斌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信息支援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联勤保障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刘勇贞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武警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预备役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民兵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维和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军事地理延伸阅读
山河为证:地理视野下的中国军人精神图谱——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启示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晨光穿透云层,礼炮声震彻燕山。当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96步正步丈量出从历史到未来的时空坐标,这场以"捍卫和平"为主题的阅兵式,不仅是中国军人向世界展示的钢铁誓言,更是一部以地理空间为载体、以精神传承为脉络的壮丽史诗。
一、地理坐标中的精神原点:从太行山到天安门
阅兵式上,由八路军3个师、新四军4个支队等抗战老部队组成的方阵,将地理记忆镌刻进时代肌理。太行山脉的沟壑中,曾回荡着八路军129师"九千将士进太行"的号角;苏北平原的芦苇荡里,新四军3师用血肉之躯筑起华中抗战的脊梁。这些地理坐标在阅兵场上被重新激活,当抗战老兵张静在重庆渝中区礼堂颤抖着敬礼时,当9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万众一在家中凝视电视画面时,地理空间与精神时空完成了一次跨越80年的对话。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其地理特殊性在阅兵日得到双重印证。渝中第三离休所礼堂内,抗战老兵集体敬礼的场景,与天安门广场上受阅部队的铿锵步伐形成时空共振。这种共振不仅源于山城作为抗战指挥中枢的历史地位,更因为其喀斯特地貌中孕育的坚韧精神——正如武隆天坑的绝壁栈道,中国军人在极端地理环境中锻造出的生存智慧与战斗意志,在此刻升华为守护和平的集体信念。
二、地理维度中的强军密码:从白山黑水到星辰大海
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在地理空间上构建起立体化的国家安全屏障。陆军方阵中,来自东北抗日联军后代的战士们,其先辈曾在长白山脉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日军周旋;而今,他们驾驭的新型轻型高机动战车,已能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实现全域机动。这种地理适应能力的跨越,在丁辉这位16型战车驾驶经验的一级军士长身上得到完美诠释——他带领部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数字化装备实战测试,将"死亡之海"变为练兵场。
空中梯队划破云层的轨迹,勾勒出中国军人对地理空间的全新掌控。当歼-20隐形战机以超音速巡航姿态掠过天安门时,其作战半径已覆盖整个南海岛礁;运-20运输机群展现的战略投送能力,让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不再是军事行动的天堑。这种突破地理限制的底气,源自罗耀等维和军人在南苏丹任务区积累的实战经验——他们用100余次武装护卫任务证明,中国军人既能守护喀斯特地貌的家园,也能在热带雨林维护世界和平。
三、地理文化中的精神传承:从乡土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兵式上的民兵方阵,以女性为主的构成折射出地理文化的新维度。这些来自江南水乡、黄土高原、岭南丘陵的姑娘们,将地域特色融入标准化的军事动作:苏绣传承人出身的队员在枪刺上绣出梅花图案,陕北民歌手在训练间隙用信天游鼓舞士气。这种地理文化与军事素养的融合,在重庆谢家湾金茂小学的教室里得到延续——当孩子们观看阅兵直播时,他们不仅看到整齐的队列,更读懂了方阵中蕴含的乡土密码:川江号子般的呐喊声里,是长江流域的豪迈;徽派建筑纹样的枪带扣上,镌刻着江南文化的精致。
国际维和方队的蓝色贝雷帽,则将地理视野拓展至全球尺度。自1990年首次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人的足迹已遍布20多个冲突地区。在南苏丹朱巴的烈日下,维和工兵连用3个月时间修建的120公里战略公路,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地理交通格局,更在红土地上播撒下和平的种子。这种超越国界的地理实践,在阅兵式上获得庄严确认——当维和部队方阵通过天安门时,他们臂章上的地球图案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宣告中国军人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理支点。
四、地理时空中的未来图景:从阅兵场到新边疆
阅兵式上展示的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集群等新型装备,正在重塑传统地理认知中的"边疆"概念。当这些装备以10马赫速度突破大气层时,地理距离被重新定义;当量子通信技术确保指挥系统在南海岛礁与内陆基地间实现零延迟传输时,地理屏障被彻底打破。这种技术赋能带来的地理变革,在袁博驾驶的新型战机上得到验证——他所在的部队在西部高原完成首次夜间空中加油训练,将作战半径向"世界屋脊"以外延伸了2000公里。
站在地理时空的交汇点回望,这场阅兵式既是历史的坐标,更是未来的起点。当受阅部队的脚步声与长江黄河的涛声、高铁列车的呼啸声、深海探测器的机械声形成和声,中国军人用地理视野构建的安全体系,正在为人类文明提供新的空间叙事——从白山黑水到星辰大海,从乡土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支军队始终以地理为纸、以热血为墨,书写着捍卫和平的永恒篇章。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