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是这次9·3阅兵中最震撼人心的武器介绍。
2025年9月3日上午9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23个装备方队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战略打击群的核导弹方队。
其中,压轴出场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以“覆盖全球”的打击范围,彰显了中国战略核威慑的广度与深度。
据报道,这次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包括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
阅兵动用上万人、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要实现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如同组织一场战役。
阅兵训练坚持实战标准,把阅兵准备作为锤炼官兵战斗作风,检验部队指挥、协同和保障能力的练兵机会。
空中作战梯队成体系展示了我军快速提升的空中作战能力,包括预警侦察、远程打击、制空作战等多个机型。歼击机梯队中,歼-20S、歼-35A等隐形战机震撼亮相,展示了中国歼击机家族的加速换羽更新。
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地面装备展示。
核导弹第一方队受阅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首次集中展示我军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而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作为压轴装备,以其“覆盖全球”的打击范围,宣告了中国战略反击能力的全面提升。
这些展示可能意味着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核打击体系,形成了陆基、海基、空基相结合的全域核打击网络。
中国发展核武器从来不是为了侵略他国,而是为了守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而中国政府一贯奉行防御型的国防政策。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战”。没有符合战争形态演进规律的军事能力,再真诚的和平与发展心愿都可能因为不能“止战”而被残酷中断。
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两不”核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可靠的核反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东风-26弹道导弹的“核常一体”特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一个弹体,既可携带核弹头对敌实施核反击,也可携带常规弹头对敌实施常规火力突击。这种设计可能反映了中国有限而有效的核威慑思路。
其实,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近年来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和“空海一体战”,将60%的海军兵力调整部署到亚太。这些举动可能迫使中国不得不加强自身防御能力。
说起来,中国的导弹发展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第一枚“东风导弹”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东风”这个名字源于毛主席引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此后,中国生产的地地型号导弹一直沿用了“东风”这个名字。
从1960年“东风一号”试射成功开始,59年来,“最牛快递”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当初的东风一号导弹,最大射程仅为600公里,可以携带1300公斤的高爆弹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的洲际导弹已经实现了全程覆盖能力。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的打击范围已经可以覆盖全球。
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射程上,更体现在导弹的智能化和机动性上。东风-41可以在高原、戈壁、雪地、沙漠等极端地域行驶,甚至在高速公路或普通篮球场上进行无依托的随机发射。
这种技术进步可能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洲际导弹的核心技术,不再依赖外部技术支援。
八十年前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的辛酸,到如今各类战略重器首次集中展示,中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这次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个国家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正如军事专家所言,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与发展。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这句话可能最好地诠释了中国展示战略威慑力量的真正含义。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也是如今中国战略威慑力量建设的基本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