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金小军|古鉴新澜:东鉴湖的时代解码

0
分享至



Keep Moving

保持·热爱


古鉴新澜:

东鉴湖的时代解码

文 | 金小军

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在会稽山余脉与萧绍平原的褶皱间,镶嵌着古鉴湖这颗闪亮的明珠。这片水域,曾映照着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胆剑锋芒,也漾动过无数文人墨客诗酒泛舟的风雅波光。如今,东鉴湖正以水为纸,以科技为墨,书写着跨越千年的文明新篇。


优越的“山—原—海”

自然基底

东鉴湖位于绍兴城区东部,核心区域涵盖今越城区东湖街道、皋埠街道、陶堰街道及东关山街道部分水域,北接萧绍平原,南依会稽山余脉,是古鉴湖(东汉马臻主持修建)“纳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后,向北分流、调节平原水系的关键节点。与西鉴湖(今柯桥区湖塘街道一带)相比,东鉴湖更靠近越国都城(今绍兴越城),是“城湖共生”的最早实践区。

东鉴湖所在的平原为古海湾淤积而成,地势低洼且多沼泽,会稽山雨季山洪易在此滞留。在公元前490年,山阴故水道勾连着水陆四通八达的越国平原都城,逐步形成从东小江口(今曹娥江)至固陵的古越人工水道,这里的故陆道和富中大塘阻隔了部分潮汐河流,促进了东部平原开发,并为鉴湖工程打下基础。

东鉴湖水域土壤肥沃且保水性强,孕育了以“绍兴黄酒原料”著称的糯稻种植传统;湖中盛产鲫鱼、河虾、菱角、莲藕,形成“水养人、人护水”的生态循环,也为越国“十年生聚”提供了物质保障。东汉筑鉴湖后,凭借“湖堤挡洪、斗门泄涝、堰坝灌溉”的水利体系,成为兼具“滞洪—灌溉—航运”功能的复合型水域:雨季承接上游来水,避免城区内涝;旱季通过“斗门、闸”等设施,为萧绍平原数千顷农田供水;同时,其连通曹娥江与浙东运河的航线,成为古代绍兴东部的“水上动脉”。

动态的“河—湖—田”

利用脉络

东鉴湖的发展并非静态的“水域存在”,而是随时代变迁不断被赋予新功能、新意义的动态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先秦至东汉:起源与水利范式(功能:军事防御+水利灌溉)

《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越王勾践筑城以守,东有大湖,可屯水师”。从史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这片区域是越国“水师基地”雏形,也是越国十年生聚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东汉永和期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鉴湖,将东部沼泽水域与南部会稽山水系贯通,成为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与此同时,这片区域也正式从“天然沼泽”转变为“人工调控的水利工程”,惠及当时山阴、会稽的水运交通与农业生产。

2.魏晋至唐宋:鼎盛与人文觉醒(功能:农业灌溉+文人雅集)

魏晋以来,嵇康在白塔洋边谱《广陵散》,东鉴湖因其“山环水绕”的景致,成为文人隐居、雅集的胜地。浩瀚明洁的鉴湖水在一个纵横百里的宽广空间上把会稽山中的“千岩万壑”组合成为一幅前所未有的山水画卷,其风光正如后来李白所咏:“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书圣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彼此俱清奇,输它得名早。”明人袁宏道的这首诗,真实地追溯了稽山鉴水在汉唐时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从宋代开始,这条诗路上山水风光发展的方向却因古鉴湖的堙废而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原来的一片浩渺湖水变成了与平原北部一样河湖棋布、阡陌纵横、村舍相望的良田沃野,山水风光逐渐被“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所取代。而南宋时期,是绍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曾作为实际首都,后又成为陪都。在政治和城市化建设上达到了高峰,使这片区域不仅成为商品流通、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更是宋韵文化的荟萃之地。

3.明清至近代:演变与功能转型(功能:名士水乡+亭园林立)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围湖造田”现象加剧,水域萎缩碎片化,残留部分“白塔洋”“百家湖”“洋湖泊”等较大水域的湖泊。但水上交通依然繁忙,皋埠、陶堰等湖边集镇因“水上集市、水上码头”兴起,成为绍兴东部的“商埠集散地”;更甚有受区域润泽的会稽东陲陶堰,文风炽盛、科第相望,被誉为“江南人才名镇”。据不完全统计,出自陶堰的历史名人有270多人,明、清两代出自陶堰的举人有113人、进士43人、翰林10人。近代更是俊彦迭出,革命志士陶成章、“和平老人”邵力子、教育家陶行知、书法家陶浚宣、美术大师陶元庆等名贤踵继,他们为国家建设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地亭园林立,可谓会稽佳山水。东湖、吼山,为越中著名石景园林,残山剩水利用的典范。明代徐渭有诗赞吼山石宕“小桥一洞莲花巘,大蜃残虹撑水面。江妃水面不禁寒,却来人世开宫殿。”清末乡贤陶浚宣打造东湖的桃花源,孙中山曾亲临绍兴东湖陶社祭陶,并题“气壮河山”匾额。《越中园亭记》中还记录着数不胜数的私宅园林,有陶鸣野的“鉴湖一曲”、陶允嘉的“镜漪园”、陶履中的“剩圃”等。东鉴湖竟有一个如此不同凡响的人才水乡,是什么基因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4.现代至今:保护与文化重构(功能:生态修复+文化旅游)

20世纪以来,东鉴湖虽不再承担主要灌溉功能,但留存的运河遗存等设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实物证据。2014 年,浙东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东鉴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保护体系。随着《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规划》的实施,各地纷纷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千年古道的东鉴湖区域蕴含中华文明基因,遗存承载着“航运蓄泄”的人工文化,流淌伴生着“诗意栖居”的活态生活,历史凝练着“越风宋韵”的胆剑意志。

近年来,东鉴湖湿地修复工程启动,通过“退田还湖、清淤疏浚”,恢复水域生态,同时打造“鉴湖文化长廊”,将水利史、文人史、民俗史融入旅游体验。努力打造集湿地生态保护保育、科教观光、合理利用示范于一体的鉴湖国家湿地公园。

创新的“数—智—云”

产业引擎

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今之视昔东鉴湖的历史辉煌成就,融合了水利智慧、文人精神、民俗传统的生态复合型体系,能否借鉴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在数字智慧时代,东鉴湖的产业发展需跳出传统文旅框架,以“生态基底+文化赋能+产业协同”为核心逻辑,构建具有时代贡献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下初浅观点,有待深入探讨:

1.生态科技产业:从保护到价值转化

依托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基底打造“零碳田园”示范基地。东鉴湖的水质与周边的糯稻种植,为黄酒酿造提供了天然条件,早已形成“水—米—酒”的产业链文化,“鉴湖水酿黄酒”是“生态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典范。以此可引入鉴湖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开发面向智慧田园的土壤健康诊断、水质优化、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从种植到酿造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形成“技术研发—数据服务—产业应用”闭环。


2.数字文旅产业:从流量到留量质变

以“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打造“鉴湖云镜城”,构建一个可移动、可生长的未来量子城市范本,成为绍兴水城创新地标。这里将会形成特色的水空双轨交通体系,城市空间通过虚拟与现实叠加,数字文旅将以沉浸式文化体验,集聚一大批优秀文化内容创客。流动的办公方式、漂浮的生活场景、超阶的零碳城市空间,处处都是“数字鉴湖”元宇宙平台,这里是“数字文化墨客”的天堂。


3.新质生产力产业:构建未来产业集群

依托集成电路小镇的芯片产业集群,开发“鉴湖云”系统。锚定“鉴湖文化芯”与“鉴湖康养芯”两大产业,构建产业研究院。“文化芯”将历史故事、非遗技艺等内容固化为智能硬件,如可穿戴设备 “鉴湖AI眼镜”,通过数字文旅技术触发景点互动剧情,打造“科技+文化”的爆款产业链;“康养芯”利用东鉴湖湿地负氧离子浓度高、水质优良的优势,引入智能健康套餐,开发“湿地冥想”VR课程,研究文与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文修处方、中医理疗等服务。研究相对应的“政策-技术-资本-人才”四维协同,东鉴湖有望成为长三角“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数字文旅创新策源地”,实现从“文化高地”到“产业高地”的跃迁。


在这里,《越绝书》“水养万物”的哲学转化为可计量的生态资本,古纤道的青石板与6G传感器共筑脉络,越风宋韵的虚影与城市孪生体在《水经注》的文字涟漪中相向而行。当全息陶公在东湖悬崖泼墨,鉴湖云通过算法解开人类长寿的基因密码;当水空交通成为游客的习惯,既是“唐诗之路”也可以再重走。来体验一下“零碳工坊”的东鉴湖吧,或许你的每个幻想将筑成下一阶段的文明!

注:以上参考图片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李想

审核:戴秀丽

总期:881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incentive-icons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推广绍兴水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454文章数 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