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罢免案落幕后,蓝营算是迎来了一场大胜,31名“立委”全部顺利保住席位,没有一个出局,这一下,不光稳住了阵脚,也让蓝营的士气重新提了上来。
紧接着,党内的“改选”话题迅速升温,不少人都期待能趁着这股气势,换出一个真正能带领蓝营走出困境的新当家人,把反罢免时凝聚出来的团结继续保持下去。
至于接下来到底是谁能接棒,带领蓝营往前走,就成了最受关注的问题。
蓝营主席的“苦差事”
表面上看,蓝营党主席这个位置风光无限,是全党瞩目的中心舞台,但真坐上去的人才明白,这其实是个烫手的差事。
它不是那种“赢者通吃”的权力宝座,而是一个风险远远大于好处的位置,只有那些心里有特别动机,或者根本不怕树敌的人,才敢咬牙硬撑,因为只要接下这个职务,立刻就要面对“三座大山”。
第一是钱,蓝营长期财务紧张,每一任主席都要想办法到处筹款,要找企业家捐钱,要跑人情、办活动、维持党务开支,这种压力一天都停不下来,要是筹不到钱,选举经费就没着落,党机器也转不动。
第二是人,马上要面对地方选举,候选人提名就是个大雷区,你要是提名了一个人,另一个派系就可能跳出来抗议,候选人之间的矛盾,派系之间的算计,随时可能让你焦头烂额。
第三是外部关系,最麻烦的是如何处理和白营之间那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有时候要联手对付绿营,有时候又要正面交锋,尺度稍微把握不好,就可能两头不是人。
更要命的是,这个职位里还暗藏一个陷阱——它根本不是为自己加分的岗位,而是替别人铺路的,党内基本形成共识,未来的接班核心是卢秀燕。
可以说,不管谁现在去当主席,都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哪怕你拼命带领全党打赢选战,政治资本大部分也会自动流向未来的核心人物,而不是落到你头上,赢了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却要自己背锅,还可能直接把政治前途赔进去。
正是因为这种风险和收益极度不对称,大家才都不愿意出头,朱立伦干脆直接宣布不再连任,卢秀燕也明确表态不参选,至于其他实力派,更是纷纷避而远之,生怕一脚踏进泥潭再也拔不出来。
郑丽文的“破局呐喊”
就在蓝营各路大咖犹犹豫豫、没人愿意接锅的时候,郑丽文第一个站了出来,她打出的口号很巧妙——“没有私心,只为大局”,这句话听上去很简单,却正好抓住了很多基层党员的心。
因为不少人早就对蓝营那种“温吞、谨慎、怕得罪人”的老派作风失望透顶,他们想要的是敢讲、敢做的人。
郑丽文的态度很直接:面对绿营必须强硬,不再退缩,面对党内矛盾,也要清理那些长期拖后腿的人,彻底来一次“大扫除”,她还反复强调蓝营不能只想着选票,而是要承担起“历史责任”。
这些话让很多人想起当年洪秀柱力推改革时的场景,所以很快,舆论就把她和洪秀柱联系在一起,把她视为“第二个洪秀柱”,认为她可能是能打破僵局的“破局者”。
短时间内,她的销量快速拉升,外界感觉她像是要把一台“卡壳的机器”重新修好,给党来一次大手术。
但是这股热度没能持续多久,因为没过多久,罗智强也宣布参选,他的打法几乎就是照搬郑丽文的路线,无论是对绿营的强硬表态,还是对党内改革的高调宣示,几乎和郑丽文如出一辙。
这样一来,郑丽文的“独特性”一下子被稀释,她原本想靠“改革者”的身份突围,但这个卖点立刻被人分享掉,更糟的是,一份争议巨大的网络民调成了压垮她的稻草。
那份样本超过1.2万人的调查显示,罗智强以30.7%的支持率领先,而她只有24.8%,虽然数字差距不算大,但民调结果公布后,郑丽文的参选立刻被贴上“陪跑”的标签。
可是这份民调本身还伴随着很多质疑,有人怀疑是绿营暗中操作,故意把罗智强的热度抬高,来挤压郑丽文,因为在他们看来,郑丽文的战斗力更强,对绿营更难对付,而罗智强的攻防套路更容易应付。
真相到底如何没人能完全确认,但数字摆在那里,效果已经形成,郑丽文原本寄望靠“改革牌”突围,结果不仅被复制,还被对手反超,瞬间掉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郝龙斌的“和稀泥路线”
蓝营党主席之争,其实背后牵扯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整个政党未来的方向,郑丽文高调喊出“硬起来、扫障碍”,让建制派感到不安,他们最怕的就是再冒出一个像洪秀柱那样的激进人物,把局面搅得不可收拾。
所以党内很多大佬心里很清楚,这次主席人选必须找一个能维持稳定、避免风险的“安全牌”,就在这种氛围下,郝龙斌的名字被频繁提起,他的出身、人脉、协调能力,让他看起来像是最合适的“稳住局面”的人选。
一开始,郝龙斌和卢秀燕一样,没有明确表态,大家都在观望,看谁先出手,朱立伦的动作给了外界提示——原本的领表截止日期,从9月1日硬是拖到15日。
这个调整,被普遍认为就是在等郝龙斌,果然,9月1日郝龙斌精心设计了一场“亮相秀”,他特意去拜会前主席吴伯雄,并且高调晒出合影,话没明说,但意思很明显:他要扮演无私的辅佐者,把自己定位成“吴伯雄2.0”。
这种姿态对建制派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意味着不会搞大动作,而是以协调和维持为主,更巧的是,他刚这么做,卢秀燕马上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自己和吴伯雄的旧照。
外界立刻解读成一种呼应,甚至算是间接的背书,可以说郝龙斌的出现,确实让建制派找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定盘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李四川早就提醒过,蓝营的顽疾是“老人不退”,不是指年龄,而是那些僵化的思维,郝龙斌的风格就是典型的左右逢源、和稀泥。
短期来看,他能让党内避免剧烈冲突,让派系继续维持表面平衡,但长期来看,这种稳妥路线可能让蓝营继续停留在原地,缺乏翻新的勇气和动力。
不少基层的声音更直白:“现在蓝营要的是敢拼的人,而不是老好人”,这反映了现实的矛盾:一边是党内大佬渴望稳定,一边是基层和社会期待改革。
如果党主席最终由郝龙斌这样的“稳牌”接手,蓝营或许能暂时维持内部安定,却很难重塑形象、开创新局。
反之,如果押注像郑丽文、罗智强这样的改革派,就要冒更大的风险,可能引发内部震荡,但也有机会真正翻篇,这道选择题,没有完美答案,却注定会决定这个百年政党的未来走向。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