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9月1日上合天津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临时决定乘坐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车一同前往双边会谈会场。继拥抱、拉手后,两人在车内热聊近一小时,引发外界关注。
更巧的是,几乎同一时间点,特朗普在自家的社交平台上重锤印度,抱怨美印贸易关系“单方面”,称印度对美国“倾销海量商品”、美对印出口“微乎其微”,还抛出一句让新德里心头一沉的狠话——印度愿意对美零关税?太晚了,早几年就该这么做。而前不久,美媒还透露出消息,特朗普决定不去印度了!
俄印双边会谈前上演“后座外交”,普京称莫迪“亲爱的朋友”,莫迪回以“俄印肩并肩、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还主动预热普京12月访印;而美国这头,特朗普先前已对印度加征25%关税,并签署行政令以“进口俄油”为由再加25%,叠加到50%的“惩罚性税率”,9月1日再发帖给足压力;路透口径提到“印度提出零关税”的说法,但新德里驻美使馆尚未回应,具体磋商节奏与细则,暂无相关信息。把这些点串起来,画面就清楚了:印度在中国的“亲近”,在俄罗斯的“深化”,叠加美国的“高压+试探”,三角中的每一脚都在重新定价。
莫迪在中国的表现,分寸拿得很讲究。公开场合,一口气把“伙伴”“互信”“互利互惠”“不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关系”这些关键词摆在台上,既回应国内对稳定边界与复航的期待,也给国际舆论一个“理性克制”的叙事框架。更关键的是,莫迪把“印中都坚持战略自主、独立外交、不受第三方影响”这句话说得很直白,等于把未来一段时间“平衡术”的底牌亮了半张。
对中国,这是一剂稳定剂;对美国,这是一次提醒;对俄罗斯,这是加分项。换到军事安全的语境里,这种表述相当于说:印度会继续买俄油、用俄装,和中国把“控边—降温”的机制维持住,同时在印太架构里尽量压低被卷入的风险。
镜头转到“后座外交”。上回普京坐进特朗普的装甲豪车还在热搜,这回莫迪坐进普京专车,照片发到X上配文“对话总是富有启发性”。这类仪式化的小动作,在外交里很稀缺,因为它是把“互信”具象化。对美方,信号一点不含糊:印度有路可走,不必被单一路线绑死;对莫斯科,这是一针强心剂:在被制裁制造的孤立叙事里,俄印“特殊关系”依旧有温度。
特朗普的“怒气”并非毫无来由。美国7月末宣布对自印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8月初又以俄油为由叠加25%,关税总额到50%,这不是象征动作,而是实打实的贸易杠杆。对华府来说,这是一石三鸟:压印度的经贸纵深,敲打其与俄能源—军贸的黏合度,同时给国内“强硬派”一个交代。可“关税大棒”配上“零关税太晚了”的话术,看似强势,实际暴露出一种焦虑——在印太战略中需要印度这块拼图,但印度在俄乌战事与能源安全上有自己的算术,不会轻易转向“去俄化”。
值得玩味的是,莫迪对特朗普的愤怒几乎毫不在意。美方一边扬言零关税已晚,一边又不敢让印度彻底倒向中俄。美财长贝森特的拉拢姿态,反衬出美方的战略被动。而印度借助中俄平台,正在寻找新的贸易、投资和安全合作机会,为自己争取最大战略回旋空间。
特朗普这次“怒不可遏”,本质上是对自身战略失误的无力咆哮。莫迪的“双边外交”让美国的亚太剧本彻底失灵。关税、贸易、战略、地缘,每一项都成了美印矛盾的新爆点。即便印度现在愿意零关税,特朗普也摆出一副“为时已晚”的高姿态,实则是对莫迪“亲中亲俄”外交的被动回应。
这场大国外交的精彩对决,背后是全球格局的深刻转型。印度不再是美国的“理所当然盟友”,而是在中美俄三角博弈中主动“跳舞”的棋手。特朗普的愤怒、普京的拥抱、莫迪的自信,每个细节都在预示着未来亚洲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去中心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