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李治接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高阳公主竟遭人非礼。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格外宠爱的女儿,当朝皇帝的姐姐。早在贞观年间,她便下嫁给了名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堂堂金枝玉叶,怎会无端遭遇如此之事?
据高阳公主的侍女供称,涉嫌非礼公主的不是别人,正是房遗爱的兄长——房遗直。更有人向唐高宗密报,房遗直自接任房家家长以来,不仅常与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往来,还屡在私下发表藐视皇帝的言论,可谓大逆不道。
房遗直突然被弟媳指控,立刻意识到事态严重。为自证清白、取信于皇帝,他紧急入宫,反告高阳公主窥测天象、意图谋反。
更揭发出一桩惊天秘闻:房遗爱曾与名将薛万彻密谋:“若国家有变,当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薛万彻勇冠三军,是丹阳长公主的驸马,亦即唐高宗的姑父。此事若属实,性质远比公主受辱或口出狂言严重得多。唐高宗当即命长孙无忌全权查办。
于是,一桩看似香艳的家门风波,陡然升级为高阳公主与房遗爱图谋造反的重案。此后,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事件更演变为对唐初宗室一场残酷的政治清洗。
对于高阳公主被房遗直非礼的控告,唐高宗显然是不信的。
毕竟,早在贞观年间,高阳公主与玄奘徒弟、高僧辩机偷情之事,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还是唐太宗及时赐死了辩机,这桩皇家风流韵事才总算没造成更坏的影响。可见,高阳公主的风骚早已声名在外。
▲高阳公主与辩机。图源:影视剧照
不过,作为唐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又是不幸的。她生下来就注定要和她的姐妹们一样,成为父亲联络革命友谊、笼络世家大族的联姻工具。高阳公主一成年,唐太宗便迫不及待地将其许配给宰相房玄龄的二公子房遗爱。
房玄龄智谋双绝,与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但房遗爱除了姓房,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点遗传其父的足智多谋。史载,他“诞率无学,有武力”。就是说,智商不高,除了力气大点,别无优点。这样的人,自然难入高阳公主的法眼。
如此,高阳公主初嫁房家,就出现了事事不顺心的局面。为了给自己找补一些尊严与乐趣,她不仅大胆地跟和尚们谈恋爱,更是经常在家给房玄龄夫妇“摆谱”。
偏不凑巧的是,房玄龄的夫人范阳卢氏是贞观年间有名的“河东狮”,并不好惹。据传,唐太宗当年为犒劳房玄龄的辛勤付出,曾赐给他几个美女。结果,房玄龄却吓得瑟瑟发抖,声称把她们带回家,自己的妻子一定会生吞活剥了他。唐太宗不信,遂召卢夫人进宫,同时赏给她一杯“毒酒”,要她在死亡和许夫纳妾这两条路上选其一,卢夫人端起“毒酒”一饮而尽。
高阳公主在宅斗方面不是卢夫人的对手,找和尚谈恋爱又不被世俗所允许,思来想去,只能将目标放到房遗爱身上,极力撺掇他去争家产、充老大。
于是,房遗爱的大哥房遗直就成了高阳公主必须除掉的眼中钉、肉中刺。
唐太宗曾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待遇等同郡王。按规定,房玄龄去世后,爵位应由嫡长子房遗直继承。但,这样的约定俗成,不被高阳公主认可。房玄龄刚去世,她就在房家摆开战场,拿出皇家公主的声威,怂恿房遗爱勇夺原本属于长兄房遗直的爵位。房遗直不得已,主动上书告知唐太宗公主在房家胡搅蛮缠的前因后果。
▲唐朝名相房玄龄。图源:网络
唐太宗得知后龙颜大怒,把高阳公主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禁止她插手房氏爵位传承大事。
但唐太宗驾崩后,高阳公主又开始折腾了。她找到了即位的唐高宗,请求将房遗直踢出房家。唐高宗为人虽不如唐太宗果断,但其本人也以宅心仁厚著称。为了顾及高阳公主及房家人的面子,唐高宗一纸调令将房遗直、房遗爱分别发配到山西隰州(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湖北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做刺史。
高阳公主却仍不死心,在消停了一段时间后,径直控告房遗直非礼自己。这才有了开篇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互咬的事。
艾公子新书《地理中的中国史》上市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今日五折包邮
唐高宗把案件交给长孙无忌处理,多少有点大材小用,但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舅舅,自家人处理家务事,也算顺理成章。高阳公主的个性,长孙无忌显然是很清楚的。这起家庭纠纷案,审理起来并不困难。
不过从一个层面来看,既然唐高宗把这种小事委托给一位托孤大臣跟进处理,显然他想要看到的,也不是一般的审理结果。
长孙无忌应该怎么审呢?
打破常规。
什么是常规?像这种案子,高阳公主口口声声说自己被非礼,那就让公主提供事实证据和事件证人即可。同样,房遗直告公主谋反,只要拿出相关证据,他自己就能洗脱嫌疑,回家继续做他的梁国公。但这些方法,长孙无忌都没有用。
据《新唐书》记载,长孙无忌接到唐高宗的命令后,立即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鞫问”。所谓鞠问,就是抓起来严苛审讯,必要时再上点手段,敲打一下。按照史书的表述,这场拷问是不分原告和被告的。也就是说,凡涉案人员,见长孙无忌前,或许都被上过了刑。
▲一代国舅长孙无忌。图源:影视剧照
一番鞫问过后,案件的进展瞬间明朗了许多。长孙无忌很快就发现,所谓高阳公主被非礼一事,实际上还是高阳公主对房遗直的有意诬陷,目的依旧是为了拿到房玄龄遗留下来的爵位和财产。至于房遗直所说的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之事,当下也并无实证。
然而,公主夫妇谋反的证据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就在案件审讯阶段,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传来了唐高宗的哥哥、濮王李泰病重的消息。
李泰在贞观年间属于高度危险人物。当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后,李泰曾向唐太宗“表忠心”,称自己若当上太子,日后必会亲手杀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将皇位传予弟弟李治,以保大唐江山万年太平。而在狱中的李承乾事后也曾供述,自己被逼谋反,除了手下人的教唆,最大的诱因还是李泰的咄咄相逼。李泰不满哥哥李承乾仅仅因为比自己年长,就忝居太子之位,因而一直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为此,李泰遭到了唐太宗的有意打压。在处理完李承乾造反的事情后,李泰也被唐太宗贬作东莱郡王,迁往均州安置。
或许是念及仅存的亲情,唐太宗在打压李泰的同时,并没有株连旁人。这样,曾为李泰心腹的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名皇亲国戚,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可这一切到了唐高宗即位后,就大不相同了。
虽然李泰夺嫡未能成功,但谁也不敢保证,像房遗爱、柴令武这些曾经的夺嫡推手们不会再酝酿出新的阴谋。
此时,李泰病重的消息传来,更像是在提醒长孙无忌,环绕在唐高宗身边的潜在威胁仍未消散。就这样,原本奉命调停家庭矛盾的长孙无忌,不自觉地变成了另一起大案的“地狱判官”。
长孙无忌要把家庭纠纷案做成意图谋反案,容易吗?
不容易。
说高阳公主夫妇谋反,只是房遗直的一家之言。认真追究起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动机”。不管是夺嫡还是谋反,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行动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不过,房遗直当初告发高阳公主谋反时,列出的证言里提到:“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大意就是,高阳公主经常找掖庭局的首领太监陈玄运观星星、看月亮,占卜天象。
唐代的掖庭局,是专职管理宫女的宦官机构。高阳公主找宦官头子看星星、观月亮,这事放在今天,顶多说明她存在婚内出轨,对驸马不忠。但在唐代,特别是在宫廷内,有资格窥探天象的,除了皇帝,就只有钦天监的天文学家。如果其他人敢在宫中占卜天象,一定会被认为是阴谋家。因为,只有心怀不轨之人,才会私窥天象。
高阳公主夜里跟太监厮混观天象,驸马又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