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阅兵开头四首歌一半出自冼星海,从《松花江上》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

0
分享至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前的暖场环节,千人联合军乐团演奏四首歌,合唱团也唱响这四首歌。它们就是《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联合军乐团(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报道称,这四首歌以音乐为笔,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每一段旋律都烙印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记忆与精神内核。值得一提的是,四首歌中有两首都由作曲家冼星海创作。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海报

《松花江上》诞生于1936年,由张寒晖创作。彼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五年,东北三省沦陷,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

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故土眷恋,又以“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悲泣,道尽山河破碎的痛楚与民众的流离之苦。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抗战初期民族的深重灾难,也成为唤醒国人抗日意识的“哀歌”,推动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在太行山上》


汤小铭的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描绘了太行军民集会誓师的激昂场景

《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当时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掀起游击战争的热潮。“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含泪为儿整理行装,妻子在村口目送丈夫奔赴前线,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筑起革命防线。

歌曲一改《松花江上》的悲戚,以激昂明快的节奏,描绘“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壮阔图景,又以“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豪迈,展现八路军与太行军民并肩作战、守卫敌后根据地的坚定斗志。它是敌后抗战的“战歌”,让民众看到“深入敌人心脏”的抗争力量,凝聚起军民共同抗日的信心。

《保卫黄河》


波涛汹涌的黄河

《保卫黄河》是1939年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核心篇章,光未然作词。彼时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黄河流域作为抗战重要战场,是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

歌曲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又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激昂,呐喊出“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

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壮歌”,打破地域与党派的界限,将黄河儿女的悲愤与抗争熔于一炉,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张京生、王元珍创作的油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则诞生于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历经十余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从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到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历史与实践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民族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

歌曲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的真切认知,从民间小调逐步传遍全国,成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也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埋下了思想伏笔。


联合军乐团(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据《农民日报》介绍,四首曲目,从东北沦陷的“哀歌”到敌后抗争的“战歌”,从全民族抗战的“壮歌”到信仰凝聚的“赞歌”,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

它们记录着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这一历史必然,至今仍以旋律为纽带,让后人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民族初心与精神力量。

极目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农民日报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极目新闻 incentive-icons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315001文章数 9383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