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安排普京去北京看阅兵前,中俄蒙先开一场会,有件大事必须先办成

0
分享至

8月31日,普京的专机稳稳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下就开启了为期4天的访华行程!

巧了,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也在同一天抵达天津。

你琢磨琢磨,这时间安排得多巧妙,中俄蒙三国领导人先在天津碰个头,之后又一起去北京看阅兵,这就给三方创造了不少私下交流的机会,大家能在正式场合之前,好好聊聊合作的事儿!

俄罗斯这次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堪称豪华,几乎是把负责经济的家底都搬来了。三位副总理、十名政府部长,甚至连俄罗斯央行的行长都亲自出马,这阵仗远超一次常规的国事访问。



主管工业贸易的第一副总理曼图洛夫、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以及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他们皆是俄罗斯经贸领域的中流砥柱,堪称该领域的绝对核心人物。

他们聚在一起,目标只有一个:钱。



另一边,副总理诺瓦克和能源部长齐维列夫,是能源领域的掌舵人。交通部长尼基京的到来,则指向了另一个关键议题:跨境运输。中俄贸易额已经突破了2400亿美元的大关,但东西部之间低效的运输能力,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扎眼的瓶颈。

所有这些诉求,最终都汇集到了一个焦点项目上——“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对当下的俄罗斯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能源合作的范畴。



克里姆林宫正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上半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快要触及全年规划的上限。由于西方的制裁和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俄罗斯油气出口的路子越走越窄,国家的钱袋子正在快速缩水。

他们急切地希望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与中国敲定“照付不议”的原则。这背后真正的盘算,是希望从中方拿到一笔巨额的预付款。这笔钱,对陷入困境的俄罗斯财政而言,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一根名副其实的“救命稻草”。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这张能源牌同样至关重要。俄乌和谈陷入僵局,欧洲又在酝酿新一轮的制裁。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能和中国敲定如此大规模的合作,就等于向世界宣告,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战略后盾,任何孤立的企图都无法奏效。



同时,持续的经济放缓和外部制裁的威胁,也可能在国内引发负面情绪。推动一个能提振国民经济的世纪工程,是普京政府用来安抚民心、证明其依然能掌控局面的重要政治工具。因此,这个项目从一个长远的“战略选项”,异化成了眼下必须拿下的“生存必需品”。

在能源安全这张大网上,中国早已织就了多重保障。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管道稳定输送,海上的液化天然气(LNG)船队往来不息,能源进口的渠道已经相当多元化。这意味着,中国在谈判桌上并不处于被动地位,手里握有充足的选择权。

“西伯利亚力量2号”对中国而言,是完善能源布局的一枚重要棋子,但绝不是非下不可的“加急单”。因此,中方的核心关切始终落在商业逻辑上:价格机制是否合理,过境费用如何分摊,投资回报率怎么计算。

俄方希望的是一本“政治账”,尽快拿到预付款缓解财政危机。而中方坚持的是一本“经济账”,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能吃亏。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决定了谈判必然是一场艰难的磨合。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管道的走向本身就体现了中方的战略影响力。最初,俄罗斯的规划是从“中俄哈”三国过境,但中方基于对现有管网运输压力的判断,提出了新的建议。最终,俄罗斯采纳了中方的意见,将线路转向了“中蒙俄”三国。

这不仅仅是一条线路的改变,它表明中方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单一的能源交易。北京真正着眼的是一个更宏大的蓝图——打通中蒙俄经济走廊。这条走廊的核心就是“互联互通”,而天然气管道,正是这条经济大动脉上最具标志性的工程之一。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蒙古国从一个看似被动的地理角色,一跃成为了影响全局的“关键变量”。作为一个被中俄两大邻国包围的内陆国,乌兰巴托长期奉行“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试图在美国、日本等国之间找到平衡点。

现在,一条巨大的能源管道即将从其境内穿过,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机遇显而易见,利用过境发展“过境经济”,获得一笔稳定可观的过境费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大量就业,这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这也是蒙古国积极参与谈判的根本动力。就在普京访华前一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CEO米勒专程访问了蒙古,双方不仅签署了加强能源合作的备忘录,米勒还在与蒙古国总统的会晤中重点谈及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

地缘上的顾虑也如影随形。与中俄走得太近,会不会影响到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会不会因此得罪一直试图在该地区扩大影响力的西方国家?这些都是乌兰巴托必须仔细权衡的问题。

这种矛盾心态,让蒙古国在谈判中的立场时常显得“积极又谨慎”。它既想从项目中获得最大的实惠,又害怕承担随之而来的政治风险。这种摇摆,使其成为了谈判桌上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说,这场在北京阅兵前的三边峰会,远比外界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一条计划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管道,牵动着三个国家的国运和未来。

这条管道最终能否顺利开工,以怎样的条款落地,其意义将远远超过项目本身。



它不仅是将俄罗斯的资源、中国的资金技术和蒙古的地理优势进行深度捆绑,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是在向世界证明,“非西方阵营”同样可以通过务实合作实现共赢。

最终协议的达成与否,以及其中每一个细节的博弈结果,将比阅兵场上的威武阵容,更能揭示出后疫情时代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真实温度。它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区域合作范式,能否在西方的重重压力下成功破局。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踏青云看世界
踏青云看世界
感谢关注
98文章数 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