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950年1月,靖江县委暨各区委书记合影。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成果,进行线上推送。
2022年1月,在中共靖江市委决策指导下,由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牵头主办、江苏华靖资产经营公司提供保障,各镇各相关部门协力寻访,“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正式启动。采集地点包括靖江市各镇街,延展到江苏各市县,以及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福州、合肥等地,追踪有效线索近200条,成功采访对象达107位。口述实录视频时长近200个小时,口述文本整理近百万字。
2025年1月,近90篇口述历史以“党旗红遍弯腰沟”为题由广陵书社结集出版。在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支持下,该书一半以上文章末尾附有对应的访谈视频二维码,移动阅读,更为便捷。
结合到弯腰沟是贯穿靖江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红色基地这一主题,每一份夹带着靖江乡音的叙述,不仅浸透着独特的个体体验,而且沾满了相通的历史共情。戎马一生,蓦然回首,每一位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奉献的历史当事者,都怀抱一份谋求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八十年前,他们创造历史;八十年后,他们口述历史。并因众多的叙述,每一个奋斗者的足迹,不仅与广袤的土地、拔节的庄稼生死相依,而且与历史的光明、国家的前途血肉相连。
这是一组英雄的赞歌! 献给日益强盛的伟大祖国!
沈雪哉将军
【人物简介】
沈雪哉:靖江市季市镇文嘉村人,1939年1月生,研究员,少将军衔,正军级。先后在江苏省南菁中学、合肥工业大学读书。1961年到部队工作。1988年调总政治部任副秘书长、秘书长。1993年调军事科学院某部任部长。任职期间,曾负责或参与一些重大军事法规、文件的起草和修订。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口述内容】
我老家在弯腰沟文嘉村,在弯腰沟小学读过两年书,受过启蒙教育。弯腰沟作为这个红色基地,它不是一时不是一段,而是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们建党初期,南通、如皋、靖江、泰兴,还有泰县,这几个县不断地发生农民暴动,学生也开始反抗蒋介石政府。所以中央和江苏省委对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非常重视,决定成立通海特委,专门领导这几个县的农民武装斗争和农民革命活动,后来就成立了红十四军。
红十四军最兴旺的时候发展到两千多人,是一支隶属于中央红军序列的革命武装。红十四军当时很活跃,驰骋苏中八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游击区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通海、如泰红军游击区被列为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靖如泰(兴)界河两岸成为红十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所以说弯腰沟是红十四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中央派何坤到红十四军当军长,何坤指挥的第一仗就是打长安市。为什么打长安市呢? 就是考虑到长安市周围,特别是北面这一带,群众基础比较好,而且一下子把国民党打走了,可以让当地群众热情高涨,这个是红军时期。所以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里面,弯腰沟地区是重要的革命基地,当时在全国都有影响。周恩来和刘伯承在上海专门听取了红十四军活动的报告。过去我们靖江从来没有提过红十四军,我觉得红十四军跟红色根据地有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界河两岸,如皋、泰兴,叫如泰红军,后来叫红十四军,但是它的活动区域、活动人员,最早是在1927年,上级党组织从江阴派了一个班,到靖江来建立党组织,活动区域就在季家市、弯腰沟到西来这一带。
应该说靖江是兴起抗日活动比较早的县。大概就是日本人来了以后,红十四军有一部分人就转移到上海,其中有一位叫陈玉生,回来建立了一个抗日游击队,而后变成了靖泰抗日游击队,也很活跃,打鬼子、打伪军,最多发展到两千多人。那么中央决定派陈毅和粟裕同志渡江,北上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把这个指挥部设在今泰州(时为泰县县治),就是考虑到泰兴、靖江、如皋,还有泰县这一带的革命抗日斗争运动比较活跃,群众基础也比较好。所以新四军来的第一仗就是在泰州西面打的,陈玉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陈毅他们站稳了泰州。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以后,就到多县发展武装,靖江县委恢复了,而后就成立了警卫团(独立团前身),万海峰就是警卫团负责人之一。当时他带领部队袭击过靖江城的日伪军,袭击过八圩港。那个时候靖江县委在弯腰沟一带的抗日活动,搞得比较活跃,除了军事斗争,再一个就是民主政权的建设,还有这个统一战线的建设,还有减租减息,成了三分区的典型。叶飞同志曾经三次到过靖江,在靖江开过宣传会,开过表彰会,特别表彰弯腰沟用豆子选乡长。所以说弯腰沟从1942年到1945年,是全靖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抗日中心。弯腰沟当时办了一个师范,办了一个军校。在抗日战争当中把弯腰沟称为“小延安”,主要是指它是抗日活动的一个先进典型。
刘少卿。
弯腰沟一带当时叫安武乡,我当时很小,但是我有印象,安武乡的领导班子中,一个叫刘少卿,眼睛大大的。再一个叫叶荣庆,还有一个就是我父亲沈卿。他们三个人经常在一块活动,我也不知道他们讲什么,我估计应该是党支部的重要成员在开会。有一次开群众大会,有几百上千人,我父亲站在凳子上讲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弯腰沟也是一个重点进攻区,县委撤走了,还乡团打进来了,我父亲他们到处躲避。有一次我听我父亲说,他们向毗卢市那边转移,在半路上碰到国民党军队了,当时马上就跳到河里,躲在那个芦苇荡里,用那个芦苇叶子盖在头上,就逃脱了。而后又回来了。回来后的一天晚上,刘少卿、叶荣庆和我父亲,还有一个人,四个人就商量怎么办,要在靖江躲避很难的,斗争很残酷,形势也很紧张。他们研究怎么走,最后决定了,叶荣庆、刘少卿两个人跟着独立团向盐城方向北撤。我父亲和另外一个人通过地下交通,从如皋那边跑到上海去,这个大概是1946年底。
叶荣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弯腰沟地区又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因为靖江是渡江战役中的“东线第一帆”。靖江最先被解放的就是弯腰沟一带,我记得,1947年底,弯腰沟一带就解放了。原来我们村东头有一个大庙,道家庙,大概有两层房子高。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的时候,占领了我们村,就把那个庙烧了,哎呀,太可惜了。当时每年到这个四五月份都有一个庙会,附近几个县的老百姓都来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各种小卖小吃都有。我祖母每次都领着我去看,人山人海,都挤不开。国民党占领了以后把它烧了,在夏仕港等地建立了两个炮楼,大概是一个排还是一个连。然后待了一年后也就是1947年底,靖江的独立团等地方武装都打过来了,国民党反动军队把炮楼烧了,逃到靖江城去了。所以弯腰沟这一带1947年就解放了。当时解放以后就实行土改,分田分地。群众热情高涨,乡里组织秧歌队表演,还有摇那个红船,人山人海。有的群众就参与进去了,也跟着扭起秧歌,一边扭一边唱,唱的好像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我父亲在我们村解放的第四天就从上海回来了,参加了土改活动。分田地,分房子,斗争热情高涨。我那个时候大概9岁,还记得我们家分了八亩地,分到了三间房子。
沈雪哉在口述历史现场。
土改以后就是解放军渡江战斗,弯腰沟也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当时我们村东头有个桥,解放军的炮兵要从那个桥上过来。那个桥因为是个木桥,晃动得很厉害。解放军就和老百姓们研究,一块把那个炮车拆开了,炮管归炮管,炮弹归炮弹,分批把炮车拉过了桥。解放军来了以后就住在老百姓家里,我们家住一个班的战士,住在这个堂屋里。当时凡是有一点能够住的房子,老百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稻草,军队来了以后马上就能睡。老百姓非常热情。军队在那居住可能有个把月,每天去吃饭都要站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白天部队到河里训练,有的时候夹着机枪,有的时候夹着步枪。有好多干部经常在那儿讨论战术,怎么过江。再一个就是组织民兵支援部队,整个靖江组织了十万人的支前民兵。大概一个区是一万人,我父亲是长安区支前民兵的负责人。解放军是晚上过江的,支前民兵早上就过去了。然后第二梯队是民工,飞机在长江上面轰炸,我父亲说第一个船就被炸掉了。但是这个时候也没有任何人害怕。
所以说弯腰沟的革命斗争不限于一个时期,这里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红色革命基地。
【采集时间】2022年9月2日下午
【采集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路51号
【采集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