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处长李世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有16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约4万平方公里海域、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发展向海经济,实现向海图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向海经济涉及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美丽海湾建设等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向海开放是广西更高效率开发海洋资源、更加便捷走向深蓝的重要路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处长李世泽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西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突出全域向海、陆海联动,突出内联外通、对接东盟,更大力度推动向海开放,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向海开放成为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中国经济时报: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具有向海开放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在您看来,广西向海图强、开放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效?
李世泽: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广西海岸线长达1628.6公里,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海岛643个,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向海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全方位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向海开放格局日趋完善,海洋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据《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2024年,开放合作指数从9.02增长到25.38,年均增速为15.93%,在经济规模、向海产业、向海通道、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环境6个一级指标中增速居于第一位。
广西充分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牵引性重大平台,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向海开放合作向纵深拓展,走向深蓝从梦想成为现实。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预警预报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汽车机械、矿产资源、农渔业等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太平洋地区海洋空间规划领域的合作,钦州市被认定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空间规划项目示范区。探索共建海洋产业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汇集100多家企业成立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成立广西(上海、深圳)产业合作中心,搭建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平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石化化工、风力发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项目,钦州石化产业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千亿元级专业化工园区,防城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区首个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推动广西向海开放取得新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广西向海开放带来的成效扎扎实实,大幅提升了向海发展的“含金量”。面向未来,广西应如何立足实际,进一步推动向海开放,进而带动广西高质量发展?
李世泽:当前,广西正处于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多重机遇叠加,蓄势突破在望。随着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的日益凸显和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深入推进,广西推动向海开放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广西可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向海开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要拓展向海经济国际合作空间。把港口作为海外产业布局的支点和海外市场的节点,加强与新加坡港、马来西亚关丹港、文莱摩拉港、越南海防港等东盟国家重点港口联动发展、联港结网,拓展合作港口向纵深腹地的服务能力,推进“厂—港—船”全流程服务。推动更多东盟港口加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共建海外揽货和分拨配送网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机遇,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汽车、机械、农渔业等领域强优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巴西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建立长期高效稳定的原材料产业基地。加强国际海洋渔业合作,重点在东盟地区打造集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开通东盟精品邮轮旅游航线,与越南共同打造环北部湾邮轮旅游圈。探索以“海外飞地”模式推动跨境合作,支持在桂企业“抱团出海”,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加强与在桂中小企业对接,形成以大带小、产业配套的格局。
二要深化区域向海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强化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合作,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把广西打造成为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的关键支点。积极开展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投资合作,扩大节点区域的物流布局,推动平陆运河与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综合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北部湾“铁海+江海”联运大格局,助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有色金属、农产品、先进装备等出口。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共建汽车、电子等产业园,共同拓展东盟市场。积极探索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单式”全供应链服务新模式,推动海铁联运班列提质扩容。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重点推进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特色海产品加工领域的深度合作,探索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广西的“飞海”模式,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三要提升向海开放合作平台能级。充分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把向海经济发展作为自贸试验区差异化建设探索的重点,创新海洋领域经贸、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推进“两国双园”在空间布局、产业合作、服务配套等方面升级发展,探索“两国双园多区”合作新模式,深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支持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加快建设,打造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推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与东盟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引导广西有实力的企业布局建设新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增设蓝色经济展区,搭建企业技术交流和贸易洽谈平台,邀请东盟国家涉海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助推海洋经贸合作,开创海洋领域合作交流新局面。
四要大力引育壮大涉海强优企业。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涉海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深入推进“海企入桂”招商引资,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定期举办向海经济招商推介会,完善涉海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重点高水平承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建设涉海企业总部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供应链管理中心等。充分发挥在桂涉海强优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商协会、企业联盟等平台,吸引更多同行业企业落户广西。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