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上合组织强调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并重,通过“结伴不结盟”实现互信,以对话而非武力化解冲突,为中亚地区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反映了“全球南方”内源性安全观。上合组织24年的成功经历,代表了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催生了契合新时代国际关系要求的地缘政治新范式,有力否定了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说。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张云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盛会。
100多年前的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爵士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会刊上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的起源,而中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大国争霸的竞技场,和大国地缘政治理论的经典试验田。30多年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出现了5个独立国家,这里是否会按照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逻辑,再次沦为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成为欧亚地区安全的重要课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本地区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上合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从最初的6个扩大到10个,此外还有14个对话伙伴,总人口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球1/4,成为世界上最幅员辽阔,覆盖人口最多的地区合作组织。换言之,上合组织的成功是对西方经典地缘政治学的有力否定。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先,上合组织代表了“全球南方”安全理念的核心,即内源性安全观。对于“全球南方”国家来说,要实现安全,必须要依靠国家内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内韧性。政治不稳定将会让国家投入经济发展的资源减少,而经济衰败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动摇政治稳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矛盾争端,进而增强地区韧性。国内韧性和地区韧性的良性互动是“全球南方”实现安全的两个根本支柱。
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1996年,在中俄先行达成协定基础上,中俄哈吉塔五国在上海签订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次年,“上海五国”签订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逐步解决了各国之间的边境问题。2001年6月,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4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过严重冲突,经济一体化也不断推进。
其次,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以“结伴不结盟”方式建立互信的具体体现。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在很多的问题上立场一致,但中俄不是结盟关系。中亚国家在与中俄两国保持平衡关系的同时,也对世界其他主要大国开放。2025年4月,欧盟和中亚国家首脑会谈召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定期召开峰会。上合组织的成功代表了国际关系多极化的趋势,证明中小国家同一个大国发展关系,并不需要以牺牲同其他大国关系为条件。这是中小国家在多极化世界里可以获得更大的战略自主和外交空间的真实写照,是无法用“大国争霸”或“势力范围”等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说的核心概念来解释的。
对比上合组织体现的“全球南方”内源性安全观,西方通过建立军事同盟和阵营政治来解决安全问题的模式不但丧失了吸引力,反而会引发不必要的地区安全困境。上合成员国内部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相互尊重主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实现,而要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跨国安全威胁,也需要加强地区合作和协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再次,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安全理念中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化解地区安全问题,而不是以军事威慑为前提解决冲突的重要践行者。2001年美国和北约军队撤出阿富汗后不久,上合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外长会议于当年7月14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旨在协调地区国家对阿富汗局势的立场与行动。中国外长王毅在会上提出推动阿富汗国内和解、加强多边协调机制等重要建议。会议还提出通过经贸合作支持阿富汗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2023年,中国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建议建立一个以合作求安全,尊重各国主权和国际法,通过外交调解来解决冲突的安全治理愿景,这和以军事威慑求安全的西方安全观完全不同。在这个理念基础上,2023年3月,中国促成了沙特和伊朗这两个宿敌实现了在北京的历史性关系正常化。2023年初,中国在香港成立了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2025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正式签署。
上合组织24年的成功历程,否定了旧版地缘政治学说,催生了契合新时代国际关系要求的地缘政治新范式。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8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的那样,上合组织“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必将在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留下历史性的脚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Bigger, broader, better"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