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见面会,邀请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介绍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认识等方面情况。
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见面会,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回答记者提问。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回顾他的父亲在抗战期间为了支持中国军民抗战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把位于北京西山的“贝家花园”改建为一个临时救助所,在这里参与组织救治、运送重症伤员,后来还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提供支持。
“我的父亲1913年就来到中国,当时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也就是40多年的时间都会在中国度过。”贝石涛说,他来到中国的首要职责就是投身中国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他的父亲担任过法国在北京设立的圣米歇尔医院院长,其间贝熙叶要求扩建医院,以便能够救治更多的中国病人。而在当时,北京的很多外国医院都拒收中国病人,贝熙叶认为这很不公平,所以要求扩建,也收治过很多穷苦百姓。
贝熙叶在北京西山修建了一所私人宅邸,也就是“贝家花园”。后来他把“贝家花园”改建成一个诊所,免费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早在1931年日军入侵满洲时,贝熙叶曾目睹日军的暴行。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深感震惊。卢沟桥事变后,他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救治伤员。他在写给生活在北京的法国友人信件中提到,他救治过逃亡到北京的一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日本人的暴行深感愤怒,认为这不可接受,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理所当然。
贝石涛说,他的父亲把“贝家花园”改建为一个临时救助所,在这里参与组织救治、运送重症伤员。后来还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提供支持,一开始还能够驾驶挂着外交牌照的汽车穿越日军封锁线,利用自己在法国公使馆医官的身份打掩护。但后来随着战争形势日益趋紧,汽油成了管控物资,贝熙叶又义无反顾改用自行车运送药品。
“我的父亲当时已是71岁高龄,往返于城里住所和西山之间,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了一大批药品,甚至包括无线电电池等。”贝石涛表示,可以说在中国抗战期间,他的父亲始终坚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帮助中国人民击退日本侵略者。
贝石涛表示,在2014年,也就是法中建交5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并在法中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到了贝熙叶,说他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在北京有很多接受过我父亲医治的中国老百姓,他们的后人也向我讲述过我父亲当年的事迹。现在,贝家花园也成为法中人文交流基地,展现了法中之间的特殊关系。”贝石涛说。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