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医生,我小叔到底怎么了?"宋晓萍的声音在走廊里颤抖着。
夜深了,ICU的红灯还在亮着,像一只不眨眼的红色眼睛。
何桂香靠在墙上,手里还捏着那个装包子的布兜,已经凉透了。
"建军从小身体就不好,这次怎么会这么严重?"老太太喃喃自语。
陈医生拿着检验报告走过来,眉头紧皱。
"我们需要检测一下包子的成分,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他的话让两个女人同时愣住了。
宋晓萍想起中午时建军吃包子的情景,那么香甜的包子,那么温馨的午后。
谁能想到,一个平常的包子,会引出这样的风波。
何桂香脸色苍白,"不可能...我包了几十年包子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像风中的蜡烛。
01
腊月二十七,北风呼啸。宋晓萍拖着行李箱走进那个熟悉的小院子。院子里的柿子树已经光秃秃的,只有几片枯叶还顽强地挂在枝头,在风中摇摆着。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着,给小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毯。宋晓萍深深吸了一口气,那种久违的乡村气息瞬间涌入鼻腔。这里没有城市里汽车尾气的刺鼻味道,只有淡淡的炊烟香和柴火的温暖气息。她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墙角堆着整齐的柴垛,檐下挂着几串红辣椒,一切都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何桂香听到院门响,赶紧从厨房里出来。她围着那条花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晓萍回来了?快进屋,外面冷。"老太太的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
看到婆婆脸上的笑容,宋晓萍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何桂香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花白了不少,但精神头还很好。她快步走过来,想要帮宋晓萍拿行李,但被宋晓萍拦住了。
"妈,我自己来就行,您手上还有面粉呢。"宋晓萍一边说着,一边仔细打量着婆婆。好像又瘦了一些,脸上的皱纹也深了。
"妈,建华还没回来吗?"宋晓萍跺跺脚上的雪花,把行李箱拉进屋里。
屋子里很暖和,炉子烧得正旺,空气中弥漫着面粉和肉馅的香味。宋晓萍环顾四周,客厅里的摆设还是老样子,那张旧沙发,那台老式电视机,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里的一家四口都笑得很开心,那时候建军还在上大学,建华也还没去外地工作。
"工地上忙,说是要到除夕才能回来。"何桂香一边说着,一边帮儿媳妇拿行李。"我正在包包子呢,知道你们爱吃猪肉大葱的。"
何桂香的话里带着一丝无奈。儿子常年在外,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每次宋晓萍来,她都格外高兴,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一样。
宋晓萍换了拖鞋,走到厨房门口。案板上摆着一排排包好的包子,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小娃娃。何桂香的手艺确实好,包子的褶子打得整齐漂亮。
厨房里温暖如春,灶台上的大锅正冒着热气。案板旁边摆着各种调料,葱花切得整整齐齐,肉馅调得红润诱人。宋晓萍忍不住想起小时候在自己奶奶家看包子的情景,那种温馨的感觉是一样的。
"妈,您又累着了吧?"宋晓萍有些心疼。
看着婆婆忙碌的身影,宋晓萍心里有些愧疚。自己在城里工作,很少回来陪伴老人。每次回来,何桂香总是要忙前忙后地准备各种好吃的。
"不累不累,人老了,也就这点手艺能拿得出手。"何桂香一边说,一边继续包着包子。她的动作很熟练,擀皮、包馅、收口,一气呵成。
何桂香的手很巧,包出来的包子大小均匀,形状好看。她一边包一边跟宋晓萍说话,丝毫不影响手上的动作。这大概就是熟能生巧吧,包了几十年的包子,早就成了本能。
宋晓萍在一旁看着,心里暖暖的。虽然她和婆婆有时候会有些小摩擦,但每到这种时候,她总能感受到老人家的温情。
那些小摩擦大多是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宋晓萍在城里生活惯了,有些做法何桂香看不惯。比如早上不吃饭就去上班,比如经常点外卖,比如不会做家务。但何桂香从来不直接批评,只是会在话里话外地提醒。
"建华从小就爱吃我包的包子,一顿能吃十几个。"何桂香絮絮叨叨地说着,"你们城里人哪能吃到这个味道,都是添加剂做的。"
说到儿子,何桂香的眼里闪着光芒。建华确实很孝顺,虽然常年在外,但每个月都会按时寄钱回家。只是这两年工地上的活越来越不好干,挣钱也越来越难了。
宋晓萍笑了笑,没有反驳。她知道婆婆对自己的手艺很自豪。
其实何桂香说得也没错,城里的包子店大多用的是速冻包子,味道确实不如手工包的。宋晓萍想起自己平时匆忙的早餐,要么是面包牛奶,要么就是路边摊的包子豆浆,哪有这样用心做出来的味道。
包子包完了,何桂香开始生火蒸包子。灶膛里的火苗跳跃着,橘红色的光映在她的脸上。"再过半小时就能吃了,你先去房间休息一下。"
何桂香熟练地调节着火候,时不时往灶膛里添些柴火。这些年来,她一直用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做饭。虽然现在有了燃气灶,但她还是觉得柴火做出来的饭菜更香。
宋晓萍回到卧室,坐在炕沿上给丈夫发微信。"到家了,妈包了好多包子,等你回来吃。"
卧室里很温暖,炕烧得热乎乎的。床上铺着何桂香亲手缝制的花被单,墙上贴着喜庆的窗花。宋晓萍躺在炕上,感受着这种久违的温暖。城里的公寓虽然设施齐全,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大概就是少了这种家的温度吧。
02
手机很快回了消息:"替我多吃几个,想死我妈包的包子了。工地这边的饭菜太难吃了。"
看着丈夫的回复,宋晓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结婚两年了,建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的,陪她的时间总是不够。
她有时候会想,如果建华能在本地找到工作就好了。虽然挣得少一些,但至少一家人能在一起。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本地的工作机会有限,工资也不高。建华在外面虽然辛苦,但收入确实比在家里高出不少。
"包子熟了,快来吃!"何桂香在厨房里喊。
宋晓萍收起手机,走到厨房。蒸笼里的包子冒着热气,香味扑鼻。何桂香用筷子夹起一个包子,小心地放在盘子里。"小心烫,慢点吃。"
看着婆婆细心的样子,宋晓萍心里很感动。何桂香对待儿媳妇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从来不分彼此。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唠叨,但那都是出于关心。
宋晓萍咬了一口,汁水四溢。确实很香,肉馅调得恰到好处,葱花的清香和猪肉的鲜美完美融合。"妈,真好吃。"
包子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嘴香甜。这种味道是任何餐厅都做不出来的,因为里面包含着家人的爱意。宋晓萍一边吃一边想,等自己老了,也要学会包这样的包子。
何桂香听了,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多吃几个,你太瘦了。城里的工作压力大吧?"
"还好,就是有时候要加班。"宋晓萍一边吃着包子,一边和婆婆聊天。
"女人家,还是要注意身体。钱挣不完的,身体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何桂香一边说着,一边往宋晓萍盘子里夹包子。
两个女人就这样一边吃一边聊,气氛难得的和谐。外面的风声呼呼响着,屋子里却温暖如春。
何桂香和宋晓萍聊着家长里短,从工作聊到生活,从身体聊到未来。老太太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的话里总是透着朴素的智慧。她劝宋晓萍不要太拼命工作,要注意休息;她说年轻人要趁早要孩子,等年纪大了就来不及了;她说家和万事兴,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
就在这时,院门响了。
"谁啊?"何桂香放下筷子,走向门口。
外面的风雪更大了,院门被风吹得咣当作响。何桂香透过窗户往外看,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推门。
"妈,是我。"外面传来年轻男人的声音。
"建军?"何桂香赶紧开门。
宋建军提着一个小包站在门口,脸被风吹得通红。"公司突然放假了,我就回来了。"
看到小儿子突然出现,何桂香激动得不得了。建军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这次能在春节前回来,真是意外之喜。
"你这孩子,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快进来快进来。"何桂香拉着小儿子进屋。
宋建军进屋后,冲宋晓萍点点头。"嫂子。"
建军比建华小六岁,长得清秀文静,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他从小成绩好,是家里的骄傲。大学毕业后在县城找了份体面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
"建军回来了?"宋晓萍站起身。
"嗯,公司说春节假期提前开始了。"宋建军脱下外套,搓搓手。
何桂香高兴得不得了。"太好了,一家人总算聚齐了。除了你哥还在外面。"
"我哥什么时候回来?"
"除夕那天。"何桂香一边说着,一边往厨房走。"你饿了吧?妈给你热包子。"
"我正好饿了。"宋建军在餐桌旁坐下。
宋晓萍看着这一家人,心里有种复杂的感觉。她知道何桂香最疼这个小儿子,从小到大都捧在手心里。建军大学毕业后在县城工作,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花,经常要老太太贴补。
何桂香正在厨房里热包子,突然邻居王大娘在院子里喊:"桂香!桂香!"
"来了来了。"何桂香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跑出去。
"我家老头子突然肚子疼得厉害,你能不能陪我去趟医院?"王大娘的声音很急。
"这就去,你等等我。"何桂香回到厨房,对宋晓萍说:"晓萍,邻居家有急事,我得去一趟。锅里的包子快熟了,你看着点火。给建军多热几个,这孩子太瘦了。"
说着,何桂香匆忙穿上外套,跟着王大娘走了。
屋子里只剩下宋晓萍和建军两个人。气氛有些尴尬,两人平时交流不多。
"嫂子,我妈人就是这样,看见邻居有事,自己的事都放一边。"建军打破沉默。
"是啊,你妈心肠好。"宋晓萍走向厨房查看包子的情况。
蒸汽从锅盖缝隙里冒出来,香味更浓了。宋晓萍小心地掀开锅盖,包子已经熟透了,白白胖胖的,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03
"包子好了。"宋晓萍用筷子夹起几个包子放在盘子里,端到建军面前。
"谢谢嫂子。"建军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还是我妈包的包子香。"
宋晓萍看建军吃得那么香,心里也高兴。她又去厨房端了一盘包子出来。"多吃点,你妈说你太瘦了。"
"我就是吃不胖,从小就这样。"建军一边吃一边说。
宋晓萍看着建军狼吞虎咽的样子,确实很瘦。在县城工作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吃饭也不按点。"慢点吃,别噎着。"
建军点点头,但还是吃得很快。一个接一个,很快就吃了七八个包子。
"够了吧?别吃撑了。"宋晓萍提醒道。
"没事,我能吃。"建军又拿了一个包子。"在县城很少能吃到这么香的包子。"
宋晓萍自己也吃了两个包子就饱了。她开始收拾桌子,准备等何桂香回来。
"嫂子,我下午还要回县城,晚上有个同学聚会。"建军吃饱了,拍拍肚子说。
"这么快就走?你妈刚才还说一家人聚齐了呢。"宋晓萍有些意外。
"聚会定了好久了,不好推。改天再回来。"建军站起身,"我去收拾一下东西。"
宋晓萍看着建军上楼的背影,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感觉。这个小叔子从小被宠坏了,做事总是想到哪儿是哪儿。
过了一会儿,建军下楼来,背着包准备走。
"这么急啊?你妈还没回来呢。"宋晓萍说。
"我给她留个纸条。"建军在纸上写了几行字,压在桌子上。"嫂子,我走了。"
"等等。"宋晓萍突然想起什么,跑到厨房里用保鲜袋装了几个包子。"路上饿了可以吃。"
"谢谢嫂子。"建军接过包子,匆匆走了。
宋晓萍站在院子里,看着建军的身影消失在胡同口。冬日的阳光洒在雪地上,显得格外刺眼。
何桂香直到傍晚才回来。王大娘的老伴在医院折腾了一下午,最后查出是急性肠胃炎,吃了药好了很多。
"建军呢?"何桂香进屋后四处张望。
"下午就走了,说晚上有同学聚会。"宋晓萍把纸条递给何桂香。
何桂香戴上老花镜看了看纸条,叹了口气。"这孩子,来去匆匆的。"
"他吃了不少包子,夸您手艺好呢。"宋晓萍安慰道。
"真的?"何桂香脸上又露出笑容。"他从小就爱吃我包的包子。"
晚饭后,两个女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外面的风更大了,窗户玻璃被吹得哗哗响。
"明天去买点年货吧。"何桂香说。
"好啊,正好我也想买点东西。"宋晓萍点头。
就在这时,宋晓萍的手机突然响了。她看了看屏幕,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
"请问您是宋建军的家属吗?"电话里传来女人的声音。
宋晓萍心里咯噔一下。"我是他嫂子,怎么了?"
"您的家属现在在县医院急诊科,情况比较严重,麻烦您尽快赶过来。"
宋晓萍手里的手机差点掉在地上。"什么?建军怎么了?"
"急性腹痛,已经送进ICU了。具体情况医生会跟您详细说明。"
何桂香看见宋晓萍脸色发白,赶紧凑过来。"怎么了?"
"建军出事了,在医院。"宋晓萍颤抖着说。
何桂香听了这话,身子一软,差点倒在沙发上。"怎么...怎么会..."
宋晓萍赶紧扶住婆婆,一边安慰一边说:"妈,别急,我们赶紧去医院。"
两个女人匆忙穿上厚外套,打车赶往县医院。路上,何桂香一个劲地念叨:"好好的怎么会肚子疼?建军从小身体就不好,可从来没这么严重过。"
宋晓萍紧紧握着婆婆的手,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想起中午建军吃包子时的情景,那时候他还好好的,怎么晚上就出事了呢?
县医院的急诊科灯火通明。宋晓萍和何桂香赶到时,建军已经被推进了ICU。
值班护士看见她们,走过来说:"你们是宋建军的家属?"
"我是他妈妈。"何桂香急切地说。
"病人现在在ICU抢救,主治医生正在里面。你们先在这里等着。"护士说完就忙别的去了。
何桂香靠在走廊的墙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建军啊,你可别有事啊..."
宋晓萍看着ICU门上的红灯,心里也很不安。她拿出手机给丈夫打电话,但工地上信号不好,一直打不通。
过了大概一个小时,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从ICU里出来。
"宋建军的家属?"医生问。
"我是,我是他妈妈。"何桂香赶紧站起来。
"我是陈医生,消化科的。"医生的表情很严肃。"病人的情况比较复杂,现在还在抢救。初步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并发症,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什么意思?严重吗?"何桂香的声音都在发抖。
"我们正在查找病因。你们知道病人今天吃了什么东西吗?"陈医生问。
04
宋晓萍和何桂香对视一眼。"就是一些家常菜,还有包子。"
"包子?"陈医生皱了皱眉。"什么时候吃的?"
"中午,我包的猪肉大葱包子。"何桂香说。
陈医生在本子上记了几笔。"还有别的吗?"
"应该没有别的了。"宋晓萍回答。
"好的,我们会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有什么情况,我们会及时通知你们。"陈医生说完就回ICU了。
走廊里只剩下宋晓萍和何桂香两个人。何桂香坐在椅子上,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不知道在祈祷什么。
宋晓萍看着婆婆憔悴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中午建军吃包子时的情景,那些包子是她亲手给他盛的,还打包了几个让他带走。
难道真的是包子有问题?可是她自己也吃了,怎么一点事都没有呢?
夜深了,医院里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脚步声和设备的嘀嘀声。宋晓萍和何桂香就这样在走廊里等着,谁也不敢睡觉。
凌晨三点的时候,陈医生又出来了一次。
"情况怎么样?"宋晓萍赶紧站起来。
"病人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了,但还需要观察。"陈医生说。"我们抽了血样进行检测,看看能不能找到病因。"
"那什么时候能出结果?"何桂香问。
"明天上午吧。你们先回去休息,有什么情况医院会联系你们的。"
"不,我不走,我要在这里守着我儿子。"何桂香摇头。
宋晓萍劝了半天,何桂香还是不肯走。最后只好在医院的椅子上凑合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陈医生拿着一份检验报告走过来。他的表情比昨天晚上更严肃了。
"检验结果出来了。"陈医生坐下来,看着报告说说了一句话。
何桂香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