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彭德怀打仗那么厉害,为啥带出来的名将却不多?陈毅评价一语中的

0
分享至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主席这句诗,不只是豪言壮语,也是真情实感。

放眼整个中国军史,那种能“一把拖住整个战场”的男人,真不多,彭老总算是为数不多能配得上“定海神针”的人。

打仗,他可真不是吹的。



八路军时期打得日军头疼、国民党针锋相对时期搞得胡宗南胆战心惊;再到那场令人肾上腺飙升的朝鲜战场,彭老总甚至敢搭“破烂炮筒子”冲击美军空降作战部队。这不是凡人的胆量,而是将军应有的担当。

但事就奇怪在这儿了。
其他战区,都出了批一批名将,高官、上将、大将走马灯似的冒头。

而彭德怀呢?手底下,西北野战军干得也不赖,战场上一把抓敌人喉咙,但开国将帅名单里,这人怎么就老“带不出人”?

怎么回事?众将勤王时尽显风姿,但在彭老总门下,却没几个封得上“大将”的猛人?



陈毅一句话,把这事瞬间说透了。

而我们现在再回过头去看看,不仅能读懂那句话有多真实,还能更懂什么是延迟满足、什么是做人不光看眼前,还得对得起自己一生走的路。

你可以这样理解,他带出来的胜利,比带出来的人还多

西北野战军,也称一野。一开始组建的时候,处境极惨,人员少、地形烂、资源缺,战斗环境别提多刁钻。

在整个解放战争里,华东、华中、东北这些战场,那是什么位置?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补给基础好。

相比之下,彭德怀就在大西北那种既缺粮又断枪子的环境里硬怼强敌,重要的是——他还打赢了。



对手是谁?胡宗南,精锐中之精,据说光部队建制就有20万左右。而彭德怀初期就掌握万把人,这要没两把子,那真是去送命。

然而奇迹就这样被硬生生炸出来了。

像沙家店战役,吃透山地战精髓,一战歼敌近万扭转西北整体战略格局,直接逼得国民党左右为难,他们的“长安计划”压根跑不下去!

再之后,抗美援朝大家都躲着走,对手能不是打着机关枪、直升机,全天候炸你不黑夜雷达?

彭德怀直接抬步上前,率第13兵团北跨鸭绿江,三次战役把麦克阿瑟脸打肿。

这场仗打赢了,不止是让美军收敛,还为中国硬扛下一个战略缓冲带。



实力,有了,形象立住了。但——就这么点人拿了将军衔?10位大将,西野出的,居然就一个:许光达

比起别的野战部队,这差距不得不说是有点大。

陈毅的话,其实一针见血

那到底出了啥问题?枪都打响了,怎么没人上饭桌?

这时候,陈毅这么一句就像命中要害:“一野出身根底薄,再一个,彭老总做人太规矩。”

这听起来是讲一些环境因素,但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你就会发现,他们玩的是一套不吃糖的饼干派思维。



当年陈毅去了一次西野战区,实地转悠了一圈,回来可是吓一跳。

那火力差的都快成“文艺兵接硬仗”了。像迫击炮,有些小队整连合起来也不过一门炮,炮弹居然还是一打五发、七发配起来的。

咋打?上甘岭那种碾压火力,一野压根不具备。

连武力碾压都没有扇手,带出来的战果显然看起来“欠分量”。

再对比下华东华中这些队伍,火力有波长、人手比例合适,战术配备系统,一打仗就跟流程图安排好了似的。

最高精确度、高效包围计划一上手——瑞金这边完胜兰州。

所以光战绩,很多人确实干了活,却不一定能那么光鲜地被人记住。



打胜了,那是大家淌着血硬爆出来的,不靠花哨、高大上的剧本,仅靠倔。不摆过场,一直真干。

将军封衔现场,彭老总一句话够铿锵:我一个人不能出两个标准

1955年评衔,全军上下风声紧张,就怕争功抢配。大家扒拉着祖坟里的事也要翻个三四起。

可当时坐车去开大会的彭德怀,居然开始到处婉拒替他人加衔请求。

陆续地,在分配到自己老部队时,他做了一个最多人“悄悄骂他”的事——西北系统的评衔,统统偏低。真没“平均主义”。可是也没得便宜。

不是偏向,是自己吃紧,让人站得稳。



他那亲侄子彭启超,当时上上下下都说能拿个“上尉”,结果分到一看:中尉?!

侄子当场翻脸,说话都震声了,而彭老总给出俩字——“服众。”

就这一点,你读懂他,就是明白这人打仗拼命、做事较真、发脾气不会留余地、做人三分留一线也那是极少数见的。

许光达问他,是不是也可以主动降军衔,而彭直接回了一个建议——可以提。

但周总理横插一手,说许不能降,你降了其他人怎么办?明着是清正,背后反而动荡。



老实话,也许彭看得也舍不得让兄弟吃亏。

可他心里也明白,吃些当初的亏,对整个伍长期的稳定,是赚到了的。

许光达从步军校长干起,不说功高盖主,至少五级工资他志愿降成了四星中的唯一一个。

他和彭之间这种共享理念,不以外功炫耀,内功越练越强。他听谆言,不听浮言。

外人只看名册人数,彭其实早已把“人品高下”“决策智谋”写进了一纸养兵之道中。

老队伍越硬气,越懂什么叫胜不骄败不馁

你要论实打实带出人头,再比较三野四野,好家伙,什么粟裕、陈赓、谭政、杨得志等一箩筐。

出去当负责人带队分一线轮晋升,轮到彭德怀,能打仗的人多,对调职培育高层的,比不得华野那种书香气。

人总要扎在哪种炼炉?头上要不要随时来颗馒头大小的弹?那些都塑造了“种在哪片土,操什么样的人”。



西野这群战士,其实就像风餐露宿的黑土地长出来的庄稼,高产不了,但极韧。

他们个月薪不是多勋章,而是多剧情。你也许没瞧见他们在大红绶带上名字金绣字耀眼收光,但多看一眼你能懂,这些人,干的不是标配军功,是托底子命根支撑的根斗。

结语:

当年评衔,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块牌子。

但对彭德怀来说,他更看重的,是不好看,但撑得住的不服输精神。

人这一辈子榨到底,是谁信自己,有底气让全世界赔个没下来。



所以西野没那么多赫赫名将?非也。那是有人刻意不铺阵仗,不占排面。

他更在意的,是那帮人,冷风夜里不攀比、不放弃、只咬牙三年五载彻底打服对手那股骨气。

互联网时代喜欢“一页干炮轰力”,但历史它长期有效,静默,则体现。

这节信,不写在大字表里。但,懂事的人,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94文章数 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