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十瓶茅台换六袋米,这买卖做得...”孙德富看着厨房里那几个普通的米袋,心里五味杂陈。
儿子结婚,他咬牙花了两万多买了顶级茅台当见面礼,满心期待着亲家的回礼。
没想到对方只是从车里搬出几袋自家种的大米,客气地说:“我们农村人没什么好东西。”
“德富,你别想太多,人家也是一片心意。”妻子王秀珍劝道。
可孙德富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两万块的酒换几十块的米,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他开始怀疑这门亲事,开始后悔自己的慷慨。
直到半年后那个平常的午后,王秀珍准备用完最后一袋米时,却无意中从米袋里发现了别的东西...
![]()
01
孙德富在县城开了十几年的小餐馆,生意虽然不算红火,但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这些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成家立业,现在终于要实现了。
王秀珍心里既高兴又紧张,毕竟这是儿子人生中的大事,作为父母自然不能马虎。
她早就开始为儿子的婚事存钱,这两年更是省吃俭用,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孙德富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比妻子还要激动。
他这个人向来好面子,总觉得自己在县城开餐馆,比农村人要体面一些。
现在儿子要结婚了,他更不能在亲家面前丢面子。
“秀珍,你说我们准备什么见面礼合适?”孙德富一边擦着手一边问妻子。
王秀珍想了想说:“要不就买些营养品,或者给点钱?”
孙德富摇摇头:“这些太普通了,得来点有分量的。”
他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但还没有告诉妻子。
这几天,孙德富一直在琢磨见面礼的事情。
他想起自己有个老顾客是做酒水生意的,经常在店里提到茅台酒的价值。
“好酒配好事,茅台酒最有面子。”那个顾客经常这样说。
孙德富觉得这话有道理,茅台酒不仅价值高,而且有纪念意义。
于是,他决定去找那个老顾客,看能不能买到正宗的茅台酒。
“老张,我想买几瓶好茅台,你那有货吗?”孙德富给那个老顾客打了电话。
老张听说是为了儿子结婚买酒,特别上心:“有有有,我这有几瓶珍藏版的,品质绝对没问题。”
“多少钱一瓶?”孙德富有些紧张地问。
“2200一瓶,这还是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外面要2500呢。”老张报了价格。
孙德富心里一算,一瓶就要2200,十瓶就是22000,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想到儿子的终身大事,他还是咬咬牙决定买下来。
“行,我要10瓶。”孙德富的声音有些颤抖。
老张有些惊讶:“10瓶?老孙,你这是要干嘛?”
“我儿子结婚,要给亲家送见面礼。”孙德富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些。
老张在电话里笑了:“哎呀,老孙你这可真舍得,10瓶茅台,这礼可不轻啊。”
孙德富心里也在打鼓,但话都说出去了,也不能反悔。
当天下午,老张就把10瓶茅台送到了餐馆。
孙德富看着那些包装精美的酒盒,心里既兴奋又心疼。
这相当于他半年多的纯收入,但为了儿子的面子,他觉得值得。
王秀珍看到这些酒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德富,你买这么多茅台干什么?这得花多少钱啊?”她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担忧。
孙德富装作轻松的样子说:“没多少钱,咱儿子就这么一次结婚,不能让亲家小看了。”
“可是这也太贵了,人家会不会觉得咱们...”王秀珍话没说完就被丈夫打断了。
“会觉得咱们有诚意,有面子。”孙德富的语气很坚定。
“秀珍,咱儿子在市里工作,找了个好姑娘,咱们做父母的不能给他丢脸。”
王秀珍虽然心疼钱,但也理解丈夫的想法。
她知道孙德富这个人爱面子,在这种事情上是不会听劝的。
“那好吧,但是你得答应我,以后不能再这样乱花钱了。”王秀珍妥协了。
孙德富点点头:“放心吧,就这一次。”
他心里其实也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样的见面礼是不是合适。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了。
![]()
02
接下来的几天,孙德富一直在想象两家见面的场景。
他觉得当自己拿出10瓶茅台时,亲家一定会刮目相看。
这不仅显示了他们家的经济实力,也表达了对这门亲事的重视。
王秀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一直在担心。
她觉得这样做有些过了头,担心会给亲家造成压力。
“德富,你说万一人家觉得咱们太张扬怎么办?”她忍不住又提起这个话题。
孙德富正在厨房忙活,听到妻子的话停下手中的活:“张扬什么?咱们是真心实意的。”
“我知道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王秀珍还想说什么,被孙德富打断了。
“没有但是,就这么定了。”孙德富的态度很坚决。
王秀珍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一旦他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时间过得很快,两家见面的日子终于到了。
孙德富一大早就起床,把那10瓶茅台仔细擦了一遍,然后装进礼品袋里。
王秀珍也早早起床,精心打扮了一番。
她穿上了最好的衣服,化了淡妆,希望给亲家留个好印象。
“德富,你紧张吗?”王秀珍一边整理头发一边问丈夫。
孙德富正在照镜子:“有点,但是主要是兴奋。”
他今天也穿得很正式,平时在餐馆里总是穿着工作服,今天特意穿了一套西装。
虽然这套西装有些旧了,但洗得很干净,熨得很平整。
“走吧,别让人家等急了。”孙德富提起装茅台的袋子,和妻子一起出门了。
他们约在县城最好的饭店见面,这也是孙德富精心安排的。
他觉得在好一点的饭店见面,更能体现他们的诚意和重视程度。
到了饭店门口,孙德富看到一对朴素的中年夫妇正在等候。
男的穿着一件有些旧的夹克,女的穿着普通的毛衣,看起来就是典型的农村人装扮。
这就是亲家陈国庆和赵美兰。
孙德富心里有一种微妙的优越感,觉得自己的装扮和气质都要比对方好一些。
这种想法让他更加自信,也更加坚定了送茅台的决定。
“亲家,让你们久等了。”孙德富主动走上前打招呼。
陈国庆看到孙德富夫妇,赶紧迎上来:“没有没有,我们也刚到。”
四个人互相介绍了一下,然后一起走进饭店。
饭店的服务员很热情,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包间里。
包间装修得很豪华,这让陈国庆夫妇显得有些拘谨。
他们坐下后,陈国庆有些不安地看看四周,然后小声对妻子说:“这地方得花不少钱吧?”
孙德富听到了,笑着说:“没事,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能省。”
他的话里透着一种不经意的炫耀,想要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点菜的时候,孙德富很大方,点了不少贵菜。
陈国庆想要阻止,但孙德富坚持说:“咱们两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别客气。”
![]()
03
菜上得差不多的时候,孙德富觉得是时候拿出见面礼了。
他从座位旁边提起那个装茅台的袋子,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
“亲家,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孙德富一边说着,一边从袋子里取出茅台酒。
当第一瓶茅台出现在桌子上时,陈国庆夫妇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等到孙德富把10瓶茅台全部摆在桌子上时,两个人更是目瞪口呆。
“亲家,这...这太贵重了,我们不能收。”陈国庆连连摆手。
赵美兰也跟着说:“是啊,这太贵重了,我们心意领了,但是酒不能要。”
孙德富看到他们的反应,心里很满意。
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让亲家看到他们的诚意和实力。
“亲家,别客气,这是我们的心意。”孙德富的语气很坚决。
“孩子们要结婚了,这是大喜事,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要表示表示。”
陈国庆还在推辞:“可是这太贵重了,我们...”
“收下吧,收下吧。”孙德富不容拒绝地说道。
经过一番推让,陈国庆夫妇最终还是收下了茅台酒。
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感到很不安。
这种不安让孙德富有些意外,他本来以为亲家会很高兴的。
吃饭的过程中,陈国庆夫妇显得更加拘谨了。
他们小心翼翼地夹菜,说话也变得更加小声。
孙德富试图活跃气氛,但效果并不好。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过头了,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陈国庆突然站起来:“亲家,我去车里拿点东西。”
他走出包间,过了几分钟回来,手里提着几个编织袋。
“亲家,我们农村人没什么好东西,这是家里种的大米,你们拿回去尝尝。”陈国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孙德富看着那几袋大米,心里五味杂陈。
10瓶价值两万多的茅台,换来几袋大米,这差距也太大了。
他努力保持着脸上的笑容:“亲家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陈国庆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绝对绿色无污染,比市面上卖的好。”
赵美兰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我们家的地都是用农家肥,从来不打农药。”
王秀珍看出了丈夫的不自在,赶紧说:“太感谢了,我们正好家里大米不多了。”
孙德富只能硬着头皮表示感谢,但心里的落差很大。
他本来期待的是亲家也能拿出相应价值的回礼,至少也要是一些贵重的土特产。
可是现在看来,几袋大米就是全部了。
这让他开始怀疑这门亲事是不是合适,亲家家里是不是真的很穷。
吃完饭后,两家人又聊了一会儿关于婚礼的事情。
陈国庆表示会尽力配合,但也希望能简办,不要太铺张。
这话让孙德富更加不舒服,他觉得亲家是在暗示自己不要花太多钱。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家没问题。”孙德富有些勉强地说道。
告别的时候,陈国庆夫妇对那10瓶茅台还是显得很不安。
“亲家,这酒真的太贵重了。”陈国庆又提起这个话题。
孙德富只能说:“都是一家人,别说这些了。”
![]()
04
回到家里,孙德富把那几袋大米放在厨房里,心情很复杂。
王秀珍试图安慰他:“德富,人家心意到了就行,咱们别想太多。”
孙德富坐在沙发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送出去两万多,换回来几袋大米。”
“你说我是不是太傻了?”他的声音里带着后悔。
王秀珍坐在他身边:“你的心意是好的,这个没错。”
“但是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可能真的没有能力准备贵重的回礼。”
孙德富点点头,但心里的不平衡还是很明显:“我知道,但是心里就是不舒服。”
接下来的几天,孙德富一直在为这件事情烦恼。
他开始在朋友面前抱怨,希望得到一些安慰或者建议。
“老孙,你这是何必呢?”老顾客老张听了他的抱怨后说道。
“农村人能有什么好东西?你期待太高了。”
另一个朋友老李也附和道:“就是,人家种地的,一年到头能赚几个钱?”
“你那10瓶茅台,人家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
这些话让孙德富更加不平衡,他觉得自己确实是做了冤大头。
“我这不是为了孩子吗?”孙德富为自己辩解道。
老张摇摇头:“为了孩子也不用这样啊,意思意思就行了。”
“现在好了,人家收了你的礼,以后肯定会感到压力的。”
孙德富听了这话,心里更加不安。
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两家人的关系,会不会让亲家产生心理负担。
但是事情已经做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王秀珍看出丈夫的烦恼,尽量不在他面前提起这件事。
她开始用那些大米做饭,发现味道确实很好,比市面上买的大米香甜很多。
“德富,这大米真的不错,很香。”她试图转移丈夫的注意力。
孙德富尝了一口,确实比平时吃的好,但这并不能缓解他心里的不平衡。
“再好的大米能值几个钱?”他还是耿耿于怀。
婚期越来越近,两家人还需要商量很多细节。
每次通话或者见面,孙德富都能感觉到亲家的拘谨和不自在。
这种氛围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见面礼确实给对方造成了压力。
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不能把茅台要回来。
“德富,你就别想那么多了,事情都过去了。”王秀珍劝他。
“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婚礼办好,让孩子们高兴。”
孙德富知道妻子说得对,但就是放不下心里的疙瘩。
他开始担心这样的亲家会不会在其他方面也很“小气”,会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儿子。
这种担心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婚礼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反而多了一些忧虑。
婚礼如期举行,地点选在陈家村里的一个小饭店。
孙德富夫妇提前一天就到了,看到婚礼的布置和安排,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虽然场地不大,但是布置得很用心,看得出陈家确实很重视这场婚礼。
陈国庆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安排座位,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赵美兰和几个亲戚在厨房里忙碌,准备婚宴的菜品。
孙德富看到这些,心里的不满稍微减轻了一些。
至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亲家确实是真心实意地对待这场婚礼。
![]()
05
婚礼开始后,陈国庆特意找到孙德富敬酒。
“亲家,之前的事情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们农村人不懂规矩。”他的态度很诚恳。
“以后雅琴就交给你们了,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多包涵。”
孙德富听了这话,心里有些触动。
他看得出陈国庆是个实在人,虽然条件不好,但人品没问题。
“亲家言重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了。”孙德富的语气也缓和了不少。
婚礼进行得很顺利,气氛也很热烈。
村里的乡亲们都来祝贺,大家都很朴实友善。
孙德富和王秀珍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心情逐渐好转。
晚上,两家人继续在一起喝酒聊天。
陈国庆可能是喝了点酒,话变多了。
他开始讲自己种田的经历,讲今年的收成情况。
“今年收成还不错,那些给你们的大米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他有些自豪地说。
“我们家的地质好,用的都是农家肥,种出来的米特别香。”
赵美兰也在一旁补充:“是啊,我们每年都会留一些最好的米自己吃,剩下的才卖掉。”
“给亲家的那几袋,都是我们家最好的。”
孙德富听了这话,心里有些复杂。
他知道对方是在解释那几袋大米的价值,但这种解释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尴尬。
王秀珍看出了丈夫的心思,赶紧说道:“我们已经吃了一些,确实很好,比外面买的香多了。”
陈国庆听了很高兴:“那就好,那就好。”
“城里买的大米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我们这个绝对放心。”
这场婚礼总的来说还算圆满,至少孩子们很开心。
孙浩天和陈雅琴看起来很幸福,这让两家人都感到欣慰。
回到家后,孙德富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虽然还是对那个见面礼的事情有些耿耿于怀,但他也承认陈家人确实不错。
“德富,婚礼办得还挺好的。”王秀珍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
孙德富点点头:“是的,看得出来他们确实用心了。”
“雅琴这孩子也不错,应该能照顾好浩天。”
王秀珍继续说道:“人家虽然条件不好,但是人品好,这就够了。”
孙德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知道,就是心里还有些不舒服。”
“两万多的茅台,换几袋大米,怎么想都觉得不值。”
王秀珍劝他:“钱都已经花了,就别再想了。”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幸福,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接下来的日子,孙德富继续用那些大米做饭。
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会想起那个见面礼的事情。
这种感觉就像是心里有根刺一样,时不时地刺痛一下。
王秀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丈夫。
![]()
06
时间慢慢过去,孙浩天和陈雅琴的婚后生活很幸福,他们经常回来看望双方父母。
每次看到儿子和儿媳的笑容,孙德富心里的不快就会减轻一些。
但是那个心结依然存在,始终没有完全消除。
婚后半年,王秀珍在厨房准备做饭,最后一袋米快用完了。
她习惯性地把米袋底部倒干净,突然发现袋子底部有些异样的重量。
她好奇地撕开米袋的内衬,竟然发现里面缝着几个小布包!
王秀珍心跳加快,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打开第一个布包。
看到里面的东西后,她“啊”地一声惊叫,手中的东西差点掉在地上!
她赶紧叫来丈夫:“德富!德富!你快过来看看这是什么!”
孙德富听到妻子惊慌失措的声音,急忙跑到厨房。
看到王秀珍手里的东西和她震惊的表情,整个人都愣住了,嘴巴张得老大,半天说不出话来。
夫妻俩对视了好久,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孙德富的手都在发抖,他们赶紧检查其他米袋,每撕开一个内衬,两人就惊叫一声。
六袋米全部检查完毕后,夫妻俩瘫坐在椅子上,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