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小昱,小玮,过来一下。”
“爸,什么事?”
江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何建林教授是当之无愧的权威。
他严谨、内敛,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学术研究和一对龙凤胎儿女身上。
在外人眼中,他事业有成,儿女优秀,是人人羡慕的成功典范。
然而,在这份完美人生的背后,却隐藏着何建林对儿女近乎变态的偏执和控制。
01
何建林今年五十八岁,是江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荣誉教授。
他在植物学领域的造诣,如同高山仰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权威。
年轻时,何建林在国外顶尖学府深造,发表的几篇论文至今仍是业内引用的经典。
回国后,他拒绝了多家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选择回到家乡的江城大学,安安静静地做学问,教书育人。
何建林为人严谨、内敛,甚至可以说有些古板。
他不善交际,生活里除了学术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别的爱好。
学院里的同事和学生都对他敬畏有加。
敬他,是因为他的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一丝不苟。
畏他,是因为他那双能洞察一切的眼睛,和从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
在他的课堂上,没人敢交头接耳,也没人敢在论文里投机取巧。
何建林的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一位温婉贤淑的中学教师。
两人感情很好,是学术圈里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可惜,红颜薄命,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后,妻子因为产后大出血,没能抢救过来,撒手人寰。
那一年,何建林三十八岁。
妻子的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把所有的悲痛和思念,都化作了对一双儿女的加倍疼爱和期望。
他给儿子取名何昱,女儿取名何玮,昱和玮,都代表着美玉,寓意着他们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
从那天起,何建林既当爹又当妈,一个人将两个孩子拉扯大。
他没有再娶,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儿女和学术上。
他家的房子在大学的家属区,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带一个不大的院子。
院子里没有种花,而是被何建林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实验园,里面种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很多都是他从野外考察时带回来的。
何昱和何玮就在这个充满书卷气和植物气息的家庭里,渐渐长大。
他们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优良的基因,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
在外人看来,何建林无疑是成功的。
他事业有成,德高望重,又有一双如此出色的儿女,简直就是人生的赢家。
只有何建林自己知道,在这份看似完美的人生答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偏执和焦虑。
02
何昱和何玮,是那种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几乎完美地复刻了父亲的优秀。
从小学到高中,两人始终是年级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各种奖状和证书,拿了满满一抽屉。
二十岁这年,他们双双被保送进了国内最顶尖的学府,学的也是父亲为他们选择的生命科学专业。
何昱性格沉稳,继承了父亲的严谨,在学术上很有天赋,大二就已经跟着导师参与国家级的重点项目。
何玮则活泼开朗一些,她不仅成绩好,还擅长钢琴和小提琴,是学校文艺晚会上当之无愧的明星。
兄妹俩长相也十分出众,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江城大学的家属区,没人不羡慕何建林有这样一对争气的龙凤胎儿女。
每次提到自己的孩子,何建林那张严肃刻板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和自豪。
他对儿女的要求,也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从他们记事起,何建林就为他们制定了精确到分钟的学习计划。
每天几点起床,几点读书,几点练习乐器,几点睡觉,都必须严格遵守。
家里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去书房看书。
他们的童年,没有动画片,没有游乐场,只有做不完的习题和看不完的专业书籍。
何建林认为,只有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将他们打造成最完美的作品。
是的,作品。
在他的潜意识里,这对儿女,是他倾注了半生心血,要向亡妻证明自己的最完美的作品。
绝对不能有任何瑕疵。
随着年龄的增长,何昱和何玮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开始对父亲一手安排的人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何昱私下里喜欢写科幻小说,还偷偷用笔名在网上连载,拥有了不少粉丝。
他不止一次地跟父亲提过,说自己毕业后不想搞科研,想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每次听到这话,何建林的脸色都会立刻沉下来。
“不务正业,异想天开。”他冷冷地评价道,“你的天赋在科研上,作家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浪费你的才华。”
何玮则爱上了一个学习导演系的男孩,那个男孩很有才华,但家境普通。
何建林知道后,没有发火,只是平静地约那个男孩见了一面。
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只知道从那以后,那个男孩就从何玮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为此,何玮跟父亲大吵了一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
但最终,她还是妥协了。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反抗不了父亲。
父亲的爱,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金色牢笼,华丽,却也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他们是他最骄傲的作品,也只能是他最骄傲的作品。
任何偏离预设轨道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03
惨剧发生的前一天晚上,看起来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家三口坐在典雅的红木餐桌前,安静地吃着晚饭。
保姆张阿姨的手艺很好,四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小昱,下个月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何建林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开口问道。
他的语气,不像是在问儿子,更像是在检查一项工作的进度。
“初稿已经写好了,这两天正在修改数据模型。”何昱低着头回答,声音不大。
“嗯,写完后拿给我看看。”何建林点了点头,又转向女儿,“小玮,你申请的那个去德国做交换生的项目,批下来了吗?”
“上周就批下来了,爸。”何玮的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
“那就好,出去见见世面,对你以后有好处。”何建林说,“那边的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在全球都是顶尖的,我已经托了老朋友,帮你联系好了实习。”
何玮握着筷子的手紧了一下,没有说话。
她原本的计划,是利用交换生的机会,去欧洲学习电影艺术。
但现在看来,父亲早已为她铺好了另一条路。
一顿饭,在这样平静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了。
饭后,何建林像往常一样,去书房看书。
何昱和何玮则回到了他们的房间。
他们的房间在二楼,是一个大套间,中间用书架隔开,兄妹俩一人一半。
这是何建林特意这样设计的,他说这样便于他们随时交流学习。
过了一会儿,何建林端着一盆植物,走上了二楼。
那是一盆很常见的绿色植物,叶片肥厚,呈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翠绿色。
这样的植物,在江城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通常被用作装饰,净化空气。
“小昱,小玮,过来一下。”
兄妹俩从各自的区域走出来。
“爸,什么事?”
“这是我一个学生刚从南方带回来的新品种,你们看,它的叶片比普通品种要大一些,颜色也更鲜亮。”何建林像是在介绍一件艺术品,“我研究了一下,它在夜间释放氧气的能力,是普通品种的三到四倍,放在卧室里,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他将那盆植物放在了房间正中央,靠近兄妹俩床头的位置。
“挺好看的。”何玮敷衍地说了一句。
“好了,你们早点休息吧。”何建林满意地看了看那盆植物,转身离开了。
晚上十一点,兄妹俩像往常一样,准时熄灯睡觉。
整个房子陷入了一片沉寂。
只有何建林书房的灯,还亮着。
他坐在书桌前,没有看书,也没有工作,只是静静地坐着,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
04
第二天早上,保姆张阿姨像往常一样,七点钟就来到了何家。
她负责这家人的饮食起居,已经快十年了,跟一家人处得很好。
可今天,她觉得有些奇怪。
往常这个时候,何教授已经起床,在院子里打理他的那些宝贝植物了。
可今天,院子里空无一人,整栋小楼都安静得有些过分。
张阿姨心里犯着嘀咕,拿出钥匙打开了房门。
客厅里整整齐齐,没有任何异样。
“何教授?”她试探着喊了一声。
无人应答。
她走到书房门口,发现门虚掩着。
推开门,看到何建林穿着昨天的衣服,趴在书桌上,像是睡着了。
张阿姨松了口气,想着教授应该是工作太累了。
她没有打扰他,轻手轻脚地退了出来,准备去做早餐。
可等她把早餐都端上桌了,楼上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何昱和何玮这两个孩子,生活作息比闹钟还准,每天早上六点半就会起床晨读。
今天这是怎么了?
张阿姨觉得越来越不对劲。
她走上二楼,敲了敲兄妹俩的房门。
“小昱,小玮,该起床吃早饭了。”
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她又加大了力气,敲了几下。
“小昱?小玮?”
房间里依旧死一般地寂静。
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张阿姨的心。
她慌忙跑下楼,用力摇醒了趴在书桌上的何建林。
“何教授,何教授,快醒醒!小昱和小玮他们……他们……”张阿姨急得语无伦次。
何建林缓缓地抬起头,眼神有些迷茫,似乎还没完全清醒。
“怎么了?”
“孩子们没动静啊!我敲了半天门,里面一点声音都没有!”
何建林皱了皱眉,站起身,跟着张阿姨快步走上二楼。
房门是反锁的。
何建林拿出备用钥匙,打开了房门。
房间里,窗帘拉着,光线有些昏暗。
兄妹俩各自躺在自己的床上,盖着被子,姿势安详,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何建林走过去,推了推儿子。
“小昱,起床了。”
何昱没有任何反应。
何建林的心里咯噔一下,他颤抖着伸出手,探向儿子的鼻息。
冰冷的,没有一丝气息。
他又疯了一样地扑到女儿的床边,手刚碰到女儿的脸颊,就如同触电般缩了回来。
那是一种属于死亡的冰冷。
“啊——!”
张阿姨的尖叫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警察很快就赶到了。
带队的是市刑警队的队长,张远。
张远勘查了现场,眉头紧锁。
现场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门窗完好无损,没有外人闯入的迹象。
两个年轻人躺在床上,面容平静,身上没有任何伤痕,也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
房间里,摆放着一杯喝了一半的水,经过检验,没有任何问题。
初步的尸检结果也出来了,法医无法确定死因,只能判断死亡时间大概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
也就是说,这对龙凤胎兄妹,是在睡梦中,毫无痛苦地,几乎同时死去的。
这简直匪夷所思。
05
整个案子,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这看起来就像是一起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灵异事件。
张远从业二十多年,从未遇到过如此离奇的案子。
他把何建林带回警局问话。
这位刚刚失去一双儿女的父亲,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镇定。
他条理清晰地回答了警方所有的问题,回忆了昨天晚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疏漏。
他的悲伤,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程序化的表演,克制而疏离。
这种反常的冷静,让张远对他产生了怀疑。
但何建林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他昨晚一直在书房工作,保姆张阿姨可以证明,她早上看到他时,他还趴在书桌上。
而且,现场也找不到任何他作案的证据。
警方对整栋房子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角角落落都没有放过。
他们检查了所有的食物、药品,甚至连何建林院子里的那些植物都取了样本回去化验。
但结果都显示,一切正常。
没有毒药,没有煤气泄漏,没有任何可以导致死亡的因素。
案子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队里的年轻警员们都有些泄气了,私下里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外星人干的。
只有张远,依然坚持着。
他总觉得,自己一定是忽略了什么重要的细节。
凶手不可能像幽灵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现场的照片,试图从那些静止的画面里,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这天下午,张远再次来到了案发现场,那栋充满了悲伤气息的小楼。
他想再亲自看一看。
他推开二楼那个大套间的门,一股混杂着多种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
那是年轻人青春的气息,书籍的油墨味,还有……一丝淡淡的、奇异的植物清香。
张远在房间里慢慢地踱着步,用他那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扫视着每一个角落。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和奖杯,桌上是没写完的论文,一切都仿佛定格在了那个夜晚。
一个年轻的警员小李跟在他身后,正在做最后的现场排查。
突然,小李停住了脚步,他的目光被房间中央的那盆绿色植物吸引了。
那盆植物长势很好,翠绿的叶片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有生气。
它就摆放在两张床的中间,距离两个死者的头部,都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
小李蹲下身,仔细地观察着那盆植物。
他也不是植物专家,看不出什么门道。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这盆看似普通的植物,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他用戴着手套的手,轻轻地拨开了一片叶子。
就在叶片的背面,他似乎看到了什么。
他凑得更近了,瞳孔猛地一缩。
他立刻站起身,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变调。
“队长,快来看!这......这盆植物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