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金融系统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伴随LPR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成为行业常态,银行业普遍面临盈利模式重塑与风险管控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区域银行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成为检验其战略成色的试金石。
近日,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农商行”)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答卷。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21.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16亿元;吸收存款余额为3343.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15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4亿元,增幅5.22%。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青岛农商行的发展路径折射出中国区域性银行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探索与创新。其背后,是国家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明确要求,也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必然选择。
数据背后的管理智慧: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
从数据上看,该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保持了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多项核心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展现出较强的战略定力和执行效率。那么,青岛农商行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就是,青岛农商行选择了坚守定位、优化结构、拓展渠道的发展路径,深入践行以“金融报国、金融为民”为核心的新时代农商银行价值观,致力于让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享受到公平优质的金融服务。
在资产端,该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该行公司贷款余额1748.22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增长额超过10亿元。
负债端则更见功力。面对行业存款竞争白热化,该行通过深耕客群经营、优化存款产品机制,推动个人存款量增质优。上半年,该行个人存款余额领先全市同业,率先突破2300亿元,显示出强大的资金吸纳能力和客户黏性。
在资产管理方面,该行建立“战略-风险-资本”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系统构建覆盖全机构、全流程、全风险种类的管控体系,强化风险限额的动态调整与约束机制,增强在经济波动中的韧性。
据半年报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青岛农商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沿海地区重要地方法人银行,青岛农商行依托口岸经济和外贸产业背景,持续强化在国际业务领域的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
近年来,青岛农商行依托其国际业务领域的深厚积淀,接连推出“银信融”“中巴清算直通车”“证保车融”“跨境支汇通”四项创新产品,并配套打造“护航企业高质量出海”系列金融服务方案,多维度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外汇交易量354亿美元,同比增长9%,跨境金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类创新不仅是产品层面的突破,更是银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际行动。
零售金融转型:数字化赋能客群深耕,多维构建生态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零售业务已成为银行穿越周期、稳定盈利的重要支柱。
青岛农商银行深刻把握这一趋势,将零售转型作为核心战略方向,以“塑成标杆”为年度工作主题,通过完善产品体系、拓宽业务渠道、深化客户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准化营销等系列举措,推动零售金融业务全面升级。
客群经营是立足本土、深耕普惠金融的关键根基。该行重新定义客群分层,全面推进分户管户,多维开展客群精耕;上线数智网格系统等数字化工具;通过开展“千村万户”走访行动,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深度融合。
据悉,该行上半年累计走访客户达14.53万人次,走访覆盖面居全青岛市第一。这种下沉式、网格化的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覆盖率和服务效率。
产品创新是该行应对市场竞争、打造差异化优势的核心引擎。
该行围绕消费提振政策,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构建“场景挖掘-客群深耕-数据赋能”闭环体系;聚焦科技、外贸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出“高新贷2.0”“外贸提振贷”等金融产品,并制定“个体益贷”场景化融资服务方案,进一步下沉服务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渠道建设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触达效率的核心支撑。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场景生态打造,构建教育、交通、民生等差异化、特色化场景金融支付生态圈。
具体来看,青岛农商行打造教育双子星平台——校园e站通为全市530家学校提供学校收费服务,一脸通平台推动C端年轻新客持续增长;持续推动农产品收购场景“丰收宝”的应用,2025年上半年为涉农区域种植草莓、蒜薹、葡萄、圣女果、胡萝卜等农户结算资金2.09万笔,交易总金额1.2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农商行正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管理,累计完成1400余台新型小微云智能终端焕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可以看到,重塑差异化战略,加快转型步伐,再造核心竞争力,零售业务正成为青岛农商行稳定盈利的“压舱石”。
服务“五篇大文章”:差异化竞争构筑护城河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作为主要着力点之一。
面对这一国家号召,青岛农商行充分发挥深耕本土的优势,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群体和领域。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青岛农商行深刻认识到,服务国家战略不仅是责任所在,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截至2025年6月末,战略性新兴贷款余额84.15亿元,同比新增18.39亿元。
在普惠金融领域,青岛农商行持续提质扩面。持续优化“金穗”系列普惠产品体系,创新推出“政采贷”“个体益贷”等多款普惠产品,扎实做好普惠金融。上半年,青岛农商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516.17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数5.5万户。
科技金融表现亮眼。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156.84亿元,较年初新增16.32亿元,人民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获评“优秀”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青岛农商行成功发行全国农商银行首单、山东省地方法人银行首笔科创债券,成功完成全国首单上清所托管科创债券质押再贷款交易,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
在绿色金融领域系统推进。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154.86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60亿元。创新推出绿色金融管理平台,实现“智能识绿、精准测绿、一键报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万得ESG评级跃升至A级,位列山东省上市法人银行首位。
养老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制定《青岛农商银行养老金融行动方案》,明确养老金融发展目标,青岛农商行持续推进“七彩康年”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构建覆盖财富管理、文旅活动、公益关怀、健康保障、适老服务、产业协同及科技赋能的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据悉,“七彩康年”养老金融特色服务体系成功入选“2025山东好品金融”“‘五篇大文章’创新产品——养老金融”品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金融业务流程,带来效率革命与审慎考量并存的复杂局面。AI技术在贷款审批、账户开户、文件审核等环节表现突出,这些传统流程往往涉及大量的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数字金融纵深推进。该行持续推动《青岛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2023—2025年)》落地收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叠加效应:
一方面,数字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推动企业级风控决策引擎等16个创新项目落地和见效,构建包含13个维度300个风险信号的预警体系,推动风险管理从“事后被动”向“事前主动”模式跃变;打造集“数智普惠金融平台+4M对公客群经营平台+5C零售客群经营平台+数智网格平台”为一体的产品渠道营销管理闭环体系……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潜能充分释放。建立健全企业级“1+N”数据治理制度体系,数据管理能力荣获国家数据管理领域DCMM三级认证,标志数据管理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数字金融领域相关奖项超20个、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2项,加速打造全国农商银行数智赋能标杆。
青岛农商银行的半年报不仅是一份业绩总结,更体现出地方银行在国家金融政策指引下的积极作为与战略定力。
在“五篇大文章”的系统布局下,该行通过科技赋能、客群深耕与生态扩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未来,随着一系列战略措施的持续落地,青岛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城乡居民的根扎得更深,立足当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走得更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