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部分人名地名已做化名处理。
"老三又开始做梦了,32岁的人了还不安分。"二舅摇头叹气。
"外贸?他连英语都不会,瞎折腾什么。"三姨翻个白眼。
"上次开小店赔了钱,这次又要祸害家里。"表哥在一旁添油加醋。
老王从房间里走出来,听到这些话,拳头悄悄攥紧了。
他看了看手里刚打印出来的那份合同,没说话,径直走向门外。
01
2001年的春节刚过,北方小城的寒意还没完全散去。老王坐在自家那间十平米的小屋里,桌上摊着厚厚一摞外贸书籍,旁边是他用积蓄买的二手电脑。
32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已经不算年轻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屡次创业失败的人来说,家人的耐心早就消磨殆尽。
"王老三,你能不能消停点?"大舅妈推门而入,手里端着剩菜剩饭,"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外贸,你懂外语吗?你懂贸易吗?"
老王抬起头,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大嫂,中国马上要加入WTO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机会?"大舅妈冷笑一声,"你上次开小卖部的时候也说是机会,结果呢?赔了三万块,还得我们兄弟几个帮你还债。"
这话像针一样扎在老王心上。确实,前两年他开的那个小卖部,因为选址不当加上经营不善,最后血本无归。三万块钱在2001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资。
"这次不一样。"老王声音有些沙哑,"我研究过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明显,国外对我们的产品需求很大,只要找到合适的渠道..."
"渠道?你有什么渠道?"大舅妈越说越激动,"你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英语都不会说几句,还想做外贸?别人大学生都不一定能做好,你凭什么?"
老王默默地翻开桌上的英语词典,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每一个单词旁边都标注着中文释义和音标,有些页面已经被翻烂了。
"大嫂,你先回去吧,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大舅妈气得直跺脚:"你就是死鸭子嘴硬!等你再赔钱的时候,可别指望我们再帮你。"
门砰的一声关上,留下老王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他重新低下头,继续背诵那些拗口的英语单词。墙上贴着他手绘的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标记着各个国家的主要进口商品。
第二天是周末,按照惯例,老王家的几个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饭。老王刚一进门,就听到客厅里传来窃窃私语声。
"听说老三又开始瞎折腾了。"二舅的声音。
"这次是外贸,哈哈,他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三姨笑得很刻薄。
"我看他就是好吃懒做,不愿意出去打工,总想着一夜暴富。"表哥接话道。
老王在门外站了一会儿,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几个人脸上都挂着尴尬的笑容。
"老三来了,快坐。"二舅妈赶忙打圆场。
但是气氛明显很微妙。吃饭的时候,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老王埋头吃饭,很少说话。
"对了老三,"二舅突然开口,"我听说镇上的砖厂在招人,工资还不错,要不你去试试?"
"就是,踏踏实实干活多好。"三姨附和道,"别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老王放下筷子,平静地说:"我已经决定了。"
"决定什么?决定继续做白日梦?"表哥冷笑,"外贸哪有那么容易做,人家那些大公司都有专门的团队,你一个人能成什么事?"
"而且就算真有客户,人家凭什么信任你?"三姨越说越起劲,"你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就在家里摆个破电脑,谁会跟你做生意?"
这些话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样割在老王心上,但他强忍着没有发作。他知道,在没有拿出真正的成绩之前,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饭后,老王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夜风很冷,但他的内心却燃烧着一团火。那些冷嘲热讽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
回到家,老王打开电脑,继续研究各种外贸资料。他找到了几个外贸论坛,里面有很多同行在交流经验。虽然大部分内容对他来说还很陌生,但他一字一句地记录着每一个有用的信息。
那段时间,老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白天他会去市图书馆,把所有能找到的外贸书籍都借来看。从《国际贸易实务》到《外贸英语函电》,从《海关报关实务》到《国际货运代理》,每一本书他都认真研读,笔记记了厚厚几本。
晚上回家,他就在电脑前练习写英文邮件。刚开始的时候,一封简单的询价邮件要写几个小时,还要反复查字典确认语法是否正确。为了省钱,他只在深夜上网,那时候网费便宜一些。
邻居们经常看到他房间的灯亮到很晚,有好心的大妈过来劝他:"小王啊,身体要紧,别太拼了。"
但老王心里清楚,他已经没有退路了。32岁的年纪,如果这次再失败,他可能真的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去工厂做一辈子工人了。
更让他难受的是家人的态度。每次家庭聚会,他都能感受到那种异样的眼光。大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私下里的议论他都听得到。
"老三这次又要赔钱了。"
"就他那点文化,还想做外贸?"
"我看他就是想逃避现实,不愿意老老实实工作。"
这些话传到老王耳朵里,让他夜不能寐。但越是这样,他越不愿意放弃。他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不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废物。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老王正在家里整理刚收到的产品样册,大舅突然来访。
"老三,跟你商量个事。"大舅的语气很严肃,"妈托我来劝劝你,别再折腾了。"
老王抬起头,看到大舅脸上担忧的表情。
"你也不小了,该考虑成家立业的事情了。"大舅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说,"王家庄的小李今年28了,人挺不错的,就是希望对象有稳定工作。你要是能进厂上班..."
"大舅,我知道您是为我好。"老王打断了他的话,"但我真的觉得外贸有前途。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肯定会迎来大发展。"
大舅摇摇头:"可是你有什么基础啊?语言不通,人脉没有,资金也不足。就算机会再好,也得有能力抓住啊。"
"我一直在学习,语言问题正在解决,至于资金..."老王停顿了一下,"我准备先从小订单做起。"
"小订单?"大舅显得很疑惑,"能有多小?"
老王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打印的邮件:"我已经联系了几个海外客户,其中一个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
大舅接过邮件看了看,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让他头晕眼花:"这些我看不懂,但我知道做生意没那么简单。你别太天真了。"
送走大舅后,老王继续埋头工作。他知道,只有真正做成一单生意,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02
春天来了,老王的外贸学习已经进入了第四个月。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至少能够流畅地写出商务邮件了。更重要的是,他对各种外贸流程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但是,理论知识再丰富,没有实际的客户也是枉然。老王开始在各种B2B网站上发布产品信息,给潜在客户发送开发信。
最初的一个月,他发出的几百封邮件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每天打开邮箱看到空空如也的收件箱,老王的心情都很沮丧。
这种情况很快传到了家人耳朵里。
"我就说嘛,哪有那么容易。"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三姨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发了这么久邮件,连个回信都没有,还不死心。"
"老三啊,"二舅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人家小张,在电子厂上班,每月工资两千多,多稳定。你要是愿意放下面子,我可以帮你介绍。"
"就是,别总想着一夜暴富。"表哥在一旁附和,"踏踏实实工作才是正道。"
老王默默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他当然知道大家是为了他好,但这种关心中带着的轻视和不信任,让他更加渴望证明自己。
"我再试试。"老王轻声说道。
"试什么试?"大舅妈有些不耐烦了,"都几个月了,连个客户都没找到,你还要试到什么时候?"
"给我一年时间。"老王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果一年内没有起色,我就去找工作。"
大家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二舅开口:"那好吧,就一年。但你得答应我们,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
"我不会要的。"老王说得很坚决。
回到家,老王重新审视自己的开发策略。他意识到,盲目群发邮件效果很差,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客户。
他开始深入研究目标市场,分析不同国家的进口数据和消费习惯。通过网上的资料,他发现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小商品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日用品和装饰品。
老王决定专注于这个领域。他联系了本地的几家小商品生产厂家,了解了产品规格、价格和生产能力。然后,他重新制作了产品目录,这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了个性化设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的一个晚上,老王收到了第一封客户回复。
发件人是一家德国贸易公司的采购经理,名叫Hans Mueller。邮件很简短,表示对老王发送的产品目录有兴趣,希望了解更多详情。
老王兴奋得整夜难眠。这是他发出几百封邮件后收到的第一个正面回复,意义非同寻常。
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准备回复邮件。为了确保准确性,他把每句话都反复斟酌,甚至找了英语老师帮忙检查语法。
邮件发出后,老王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检查一次邮箱。三天后,Hans回复了,询问具体的产品规格、最小订货量和价格。
这次老王更加认真了。他跑遍了本地的所有相关工厂,详细了解了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成本构成。然后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报价单,包括产品图片、技术参数、包装方式和交货期。
Hans对老王的专业程度很满意,双方开始了更深入的沟通。从产品细节到付款方式,从物流安排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讨论得很仔细。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由于是第一次做外贸,老王在很多细节上都缺乏经验。比如信用证的条款理解,海运费用的计算,还有各种认证要求的处理。
每遇到不懂的问题,老王就到外贸论坛上请教,或者找相关的书籍资料。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专业术语的准确含义,他能查资料到半夜。
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得到了回报。Hans在后续的邮件中多次表扬老王的专业态度,称赞他是遇到过的最认真的中国供应商之一。
然而,就在谈判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家里又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老三,我听说你在跟外国人谈生意?"三姨带着怀疑的语气问道。
"对,德国的一家公司。"老王点点头。
"德国?"表哥冷笑一声,"你确定不是骗子?现在网上骗子可多了,专门骗你们这种没经验的人。"
这话让老王有些不安。确实,他对Hans的公司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万一真的是骗子怎么办?
"你有没有实地考察过?"二舅也有些担心,"做生意可不能只看邮件,得见面谈才靠谱。"
老王摇摇头:"他们在德国,我去不了。"
"那就更不靠谱了。"大舅妈断言道,"真正的大客户都会派人过来考察的,光发邮件算什么生意?"
这些质疑让老王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那天晚上,他仔细研究了Hans公司的网站和相关资料,发现这确实是一家注册多年的正规公司,在德国当地有不错的声誉。
老王松了一口气,决定继续推进谈判。但家人的态度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不支持他的事业,还时时刻刻在质疑他的能力和判断力。
"算了,你们不信就算了。"老王第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发了脾气,"等我做成了,你们自然就明白了。"
"做成?"三姨嗤笑道,"就你那点本事,还想做成外贸?我看你还是早点醒悟吧。"
老王愤然离席,独自回到家中。他看着电脑屏幕上Hans发来的最新邮件,心情五味杂陈。这个德国人对合作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甚至愿意预付30%的货款作为定金。
但是,家人的冷嘲热讽让老王感到孤独和无助。他渴望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得到的却是无尽的质疑和嘲笑。
"不管怎样,我都要坚持下去。"老王在心里暗暗发誓。
接下来的几周,谈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Hans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上的修改,老王需要和工厂反复沟通确认。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甚至亲自跑到工厂车间,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改进方案。
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工厂方面也刮目相看。原本他们对这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并不看好,但老王的专业精神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小王,你这样做外贸,肯定能成功。"工厂老板拍着老王的肩膀说道。
这是老王听到的第一句鼓励话,让他备受感动。
03
五月的天气已经转暖,老王与Hans的谈判也进入了最后阶段。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沟通,双方在产品规格、价格和交货期方面都达成了一致。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付款方式。
Hans提出使用信用证付款,这对老王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他对信用证的操作流程只有理论知识,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
为了搞清楚信用证的每个细节,老王跑遍了本市所有的银行,咨询国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他还买了专门的书籍,把信用证条款逐条研究透彻。
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连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很感动。
"小王,你这么认真学习,将来一定能做好外贸。"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部的李经理这样评价他。
但是,家里人对他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
"听说你还在跟那个德国人谈生意?"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表哥带着嘲讽的语气问道。
"快谈成了。"老王平静地回答。
"谈成了又怎样?"表哥不屑一顾,"就算真有订单,你能做得来吗?生产、质检、报关、运输,哪个环节出问题都麻烦。"
"我会想办法的。"
"想办法?"表哥哈哈大笑,"你以为做外贸是过家家啊?人家那些大公司都有专门的团队,你一个人能顶什么用?"
这些话虽然刺耳,但老王不得不承认,表哥说得有道理。他确实没有团队,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一旦真的接到订单,挑战会非常巨大。
但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这个德国订单是他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必须要抓住。
老王开始为可能到来的订单做各种准备。他联系了货运代理公司,了解了报关和运输的流程。他还和工厂签订了详细的生产协议,确保产品质量和交货期。
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家专业的外贸服务公司,可以代理处理各种复杂的手续。虽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但对于初次做外贸的老王来说,这是最稳妥的选择。
六月初的一个上午,老王收到了Hans发来的正式采购订单。看到邮件的瞬间,老王的手都在颤抖。
这是一个价值15万美元的订单,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120多万人民币。对于一个32岁的农村青年来说,这个数字简直是天文数字。
老王仔细阅读了订单的每个条款,确保没有任何遗漏。然后,他开始联系工厂安排生产。
这个过程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由于是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工厂需要频繁调整生产线,这增加了成本也延长了工期。
更麻烦的是质量控制。Hans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细节都有明确的标准。老王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工厂和实验室之间,确保每批产品都符合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老王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白天在工厂监督生产,晚上回家处理各种文件和邮件。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他直接在工厂过夜。
家人看到他这么拼命,态度稍微有了一些转变。
"老三最近挺辛苦的。"二舅妈对丈夫说道。
"辛苦是辛苦,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成。"二舅摇摇头,"万一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那就更惨了。"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外贸毕竟不同于国内贸易,涉及到汇率风险、政策变化、国际形势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订单的失败。
但老王已经顾不上这些担忧了。他全身心投入到订单的执行中,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七月中旬,第一批货物终于完成了生产。老王请来了第三方检验公司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完全符合Hans的要求。
接下来是报关和运输。这是老王最担心的环节,因为他完全没有经验。幸好之前联系的货代公司很专业,帮他处理了所有复杂的手续。
八月初,货物装船出海。看着集装箱缓缓驶离码头,老王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外贸订单,成败在此一举。
两周后,货物顺利抵达德国汉堡港。Hans派人提货并进行了详细检验,结果非常满意。
"王先生,这是我见过的质量最好的中国产品。"Hans在邮件中写道,"我对我们的合作很有信心。"
收到这封邮件时,老王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个月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第一个外贸订单宣告成功。
更重要的是,Hans在邮件中提到,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暗示可能会有更大的订单。
老王立即给工厂打电话报告好消息,工厂老板也很兴奋:"小王,你真是了不起!我们合作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么认真负责的外贸商。"
但是,老王还没有高兴得太早。虽然货物已经交付,但货款还没有到账。按照信用证的条款,他需要提交齐全的单据才能收到款项。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信用证对单据的要求极其严格,任何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拒付。老王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把每份单据都检查了无数遍,确保完全符合要求。
终于,在九月的第一个工作日,老王收到了银行的通知:货款已经到账。
看到银行账户上那串数字,老王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代表着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现在,该是向家人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了。
04
九月的天气依然炎热,但老王的心情却格外轻松。银行账户里躺着的那笔巨款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按照惯例,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老王家的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饭。这次,老王决定在聚会上宣布自己的成功。
但他并没有急于表露,而是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听着大家闲聊。
"最近听说镇上要建新工厂,招工待遇还不错。"二舅说道。
"是啊,月薪能到三千呢。"三姨接话,然后转向老王,"老三,要不你也去试试?做外贸这么久了,也该死心了吧。"
老王淡淡地笑了笑:"再等等吧。"
"等什么等?"表哥有些不耐烦了,"都快一年了,连个像样的订单都没接到,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就是啊,"大舅妈也劝道,"你也不小了,该考虑实际一点。那些外国客户哪有那么容易找,就算找到了,人家也不一定信得过你。"
老王依然保持着微笑,没有反驳。他知道,再过一会儿,这些人的态度就会完全改变。
"我看老三就是放不下面子,"三姨越说越起劲,"总觉得做外贸比打工高级。其实有什么区别?还不是靠力气吃饭。"
"说得对,"表哥附和道,"而且风险还大。万一被骗了,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这时,二舅的儿子小明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爸,你看这个新闻,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出口增长很快,好多人都发财了。"
二舅接过报纸看了看,摇摇头:"那都是大公司的事,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就是,"三姨冷笑道,"报纸上说得好听,真正能做成的有几个?像老三这样的,十个有九个要赔钱。"
"老三,你那外贸做得怎么样了?还在玩过家家吗?"
众人哄堂大笑,三姨接话:"估计连个客户都找不到吧。"
老王慢慢从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东西,轻轻放在茶几上。
"这是什么?"表哥好奇地凑近看。
"银行进账单。"老王淡淡地说。
众人围过来一看,上面的数字让所有人瞬间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