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莱西,有个叫马铁民的农民干了件大事。
![]()
他靠一棵棵生菜,做出了年入10亿的大产业。1980年,马铁民出生在农业教师家庭,从小泡在试验田。
别的孩子玩闹时,他在测产掰玉米、看幼苗染病。
10岁时,他从照片里看到中外农业差距,农业梦就此扎根。大学他选了青岛农大蔬菜专业,毕业后却进了外资贸易公司。
![]()
在外企,他见识了严苛的国际农产品标准。可农户觉得“差不多就行”,双方冲突不断。
2003年秋,60吨生菜订单因合格率低被拒收,菜农心疼抹泪。
这一刻,马铁民明白:没有自主基地就没有话语权。2005年,他卖房借债凑了40万,流转260亩地创业。起步就遇“非典”,蔬菜滞销,他四处求人卖菜。
![]()
转机来自百胜中国的严苛订单,他把地分12个播期,7天一种。自建检测室、改冷藏箱做预冷库,终于拿下200吨订单。
他发现北方冬季生菜断档,开始“流浪中国”找种植地。海南背风坡、云南大理、河北坝上,建南北四大基地。跨纬度20°的布局,实现了365天不间断供应。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成了他的市场。同行称他“亚洲生菜大王”,他说先把菜种好才是根本。后来,餐饮业要安全好看的菜,他建智能温室,扫码看种菜人。
![]()
“一颗大”生菜贵4倍,回头客却有42%,靠的是极致标准。他带着农户干,地租1200,月薪4500,8万亩地10万人增收。
他说农民不是不愿种好菜,是缺技术、标准和市场。
从2022年起,他把生菜搬上电商,3分钟抢空1万单成常事。直播间实时看温室,复购率飙到48%,双11稳坐叶菜第一。
![]()
线下进8000家店,地铁口冷柜3分钟拎走,平价菜日销15吨。他定规矩“差评不过夜”,店铺评分4.9,靠的是用心。
联名喜茶、Keep,生菜成流量密码,还卖到迪拜、荷兰。20年,他只干一件事:把生菜从地头卖到全球餐桌。
有人抄基地模式,他不怕,就怕没人安心种菜。
![]()
如今1万多位农业人跟他干,重新定义“农民”二字。种地靠天吃饭,可马铁民让科技给农业撑起了一片天。
他的故事告诉咱:老把式跟上新法子,土地就能生金蛋。
您说,这样的新农人,是不是咱农业的希望?未来,咱种地也要多琢磨:怎么让老经验接上新技术?
怎么让地里的菜,既不怕天旱雨淋,又能卖上好价钱?这或许,就是马铁民给所有农民的启示。
种地人,就得像他这样:弯腰干活时盯着市场,抬头看天时想着长远。
您觉得,咱身边要是多些这样的人,农业会变成啥样?不妨在评论区说说您的想法,一起聊聊咱的土地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