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500元盘下破旧电话亭,10年后地铁动工她愣住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8年,45岁下岗女工王秀芳用仅有的500元盘下一个破旧电话亭,丈夫骂她"疯了",邻居说她"没前途"。

8年风雨坚守,她把3平米的小空间经营得有声有色,却没想到一纸拆迁通知彻底改变了命运。

当拆迁办主任说出补偿金额的那一刻,王秀芳彻底愣住了,这个数字让她做梦都想不到...

01

08年春天,对于45岁的王秀芳来说,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秀芳,你被列入第三批下岗名单了。"车间主任老李的话如晴天霹雳,让在纺织厂干了25年的王秀芳瞬间懵了。

从18岁进厂到现在,她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里,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8000元补偿金,听起来不少,但王秀芳心里清楚得很,儿子小明正读大二,每年学费生活费要2万多;房贷还剩十几万没还;丈夫老刘开货车虽然能赚钱,但收入不稳定。

这点钱能撑多久?

王秀芳开始疯狂找工作。人才市场、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她什么都试过了。

但现实很残酷,45岁的下岗女工,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

"年龄太大了,我们要35岁以下的。"一个招聘经理的话让王秀芳彻底绝望了。

那天从人才市场回来,王秀芳走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就在这时,她看到了那个改变命运的电话亭。

破旧的玻璃,歪斜的门框,里面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最显眼的是门上贴着的"转让"字条。



"这能做什么?"王秀芳好奇地走近。

"大姐,想盘这个电话亭?"一个瘦瘦的中年男人走过来,"我之前就是这么干的,卖点小商品,香烟饮料什么的。但生意不好做,想转手。"

"要多少钱?"

"1000块,包括里面的设备。"

王秀芳心里盘算着。1000块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比租店面便宜多了。这个位置在十字路口,人流量还可以。

"500块,行不行?"王秀芳咬咬牙说。她知道这是孤注一掷,但已经没有退路了。

男人犹豫了一会儿:"成交,但你得马上给钱。"

回到家,老刘听说这事直接炸了:"电话亭?现在谁还用公用电话?人人都有手机了!"

"我不是做电话生意,是想卖点小商品。"王秀芳解释。

"地方那么小,能放多少货?你这不是瞎折腾吗?"老刘越说越激动。

王秀芳也急了:"那你说怎么办?我总不能在家等死吧!"

两人吵了半天,最后老刘妥协了。他看着妻子眼中的绝望和倔强,心软了:"那你自己决定吧。"

第二天,王秀芳拿着500块钱,颤抖着接过了电话亭的钥匙。这是她仅有的积蓄,也是她最后的希望。

站在这个破旧的电话亭前,王秀芳心情复杂。她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对是错,但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500块钱,希望没白花。"她自言自语道,然后推开了那扇歪斜的门。

02

接手电话亭后,王秀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清理。

里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玻璃脏得看不清外面。

她买了清洁用品,从早忙到晚,把这个3平米的小空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刘也来帮忙,换玻璃、修门框,两人忙得满头大汗。

"你打算卖什么?"老刘问。

"先卖些日用品试试,香烟、饮料、零食、报纸。"王秀芳用剩下的钱进了第一批货,不敢进太多,怕卖不掉。

开业第一天,王秀芳紧张得要命。早上6点就到了电话亭,把货物摆放整齐,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上午过去了,只卖了两包烟和一瓶水,赚了3块钱。王秀芳看着空荡荡的小店,眼泪差点掉下来。按这个速度,什么时候能回本?

但王秀芳没有放弃。她开始仔细观察过往的人群,琢磨他们的需求。

早上路过的多是上班族,匆匆忙忙,需要快速解决早餐问题;中午有附近学校的学生买零食;晚上下班的人会买烟和饮料。

"我得调整货品结构。"王秀芳想明白了。

她开始卖一些简单的早餐,面包、牛奶、豆浆。虽然利润微薄,但销量不错。慢慢地,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王大姐,来包烟。"一个经常路过的小伙子成了常客。

"小李,还是老牌子?"王秀芳笑着递过去。

"对,你这里方便,不用跑远路。"

就这样,王秀芳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虽然每天赚得不多,但至少能维持基本开销。

但好景不长。2009年,附近开了一家24小时便利店,王秀芳的生意立马受到冲击。人家店面大,货品全,还有空调,凭什么跟人家竞争?

王秀芳发愁了好几天,最后想明白了:既然拼不过规模,那就拼服务。

她开始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帮人充话费、代收快递、卖彩票、代缴水电费。这些服务虽然利润不高,但增加了客户黏性。



"王姐,帮我充50块话费。"

"好嘞,马上就好。"

渐渐地,王秀芳在这个路口有了口碑:"王大姐人好,服务周到。"

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到2010年,王秀芳的月收入稳定在2000多元。虽然每天早上6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风雨无阻很辛苦,但总算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

03

2010年到2014年,是王秀芳人生中最温暖的一段时光。

儿子小明大学毕业了,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的经济压力小了很多,但王秀芳依然坚持守着她的小店。

"妈,你还要守着这个破电话亭吗?"小明回家时不解地问,"我现在有工作了,能养活自己,你可以轻松点了。"

"我闲不住。"王秀芳笑着说,"而且这生意还不错,为什么要放弃?"

确实,经过几年的经营,王秀芳的小店已经成了这个路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不仅仅是个商贩,更像是这里的"守护者"。

"王姐,我出差回来了,给你带了点家乡特产。"

"王大姐,我女儿考上大学了,请你吃糖。"

"王姐,我要结婚了,这是喜糖。"

这些温暖的互动让王秀芳觉得很值得。她记得每个常客的喜好,知道谁家有什么事,像个邻居大姐一样关心着大家。

2012年开始,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先是道路拓宽,原来的柏油路改成了更宽的水泥路。接着,一些新的商铺开业,写字楼也建起来了。

"这里要发展了。"王秀芳敏锐地感觉到了变化。

果然,人流量明显增加了,生意也越来越好。王秀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里很高兴。

2014年,有客户告诉她一个更大的好消息:"王姐,听说这里要建地铁站。"

"真的假的?"王秀芳眼睛一亮。

"我在规划局工作,消息应该是真的。你这个位置正好在路口,以后肯定是地铁站出口附近。"

王秀芳激动得不行。如果真的建地铁,这里的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对生意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她开始留意相关消息,发现确实有测量人员经常在附近活动。各种迹象表明,地铁建设是真的。

"太好了!"王秀芳开始计划扩大经营规模,"到时候客流量大了,我得准备更多货物。"

她甚至考虑过是不是要租个更大的店面,但想想还是算了。这个电话亭虽然小,但位置绝佳,而且成本低,何必折腾呢?

王秀芳满怀憧憬地等待着地铁开工的那一天,完全没想到,等来的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04

2016年春天,王秀芳正在整理新到的货物,突然看到几个穿制服的人朝她走来。

"请问您是王秀芳女士吗?"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客气地问。

"是的,有什么事吗?"王秀芳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我们是拆迁办的,来了解一下您这个店面的情况。"年轻人出示了工作证,"因为地铁建设需要,这一片都要拆迁改造。"

王秀芳感觉脑子嗡的一声:"要拆迁?"

"是的,具体的补偿方案我们会尽快制定出来。"工作人员说着,拿出了登记表,"我们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他们详细询问了王秀芳的经营情况——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经营年限、月收入等等,每一项都记录得很仔细。



"您这个电话亭经营多长时间了?"

"8年了。"王秀芳如实回答,心里五味杂陈。

"手续都齐全吗?"

"都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什么的都有。"

工作人员仔细查看了相关证件,拍了照,做了详细记录。

"大概什么时候拆?"王秀芳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动工。具体的补偿标准会按照相关政策执行,您放心,不会让您吃亏的。"

工作人员走后,王秀芳一个人坐在电话亭里发呆。8年了,这个只有3平米的小空间,承载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从最初的生意惨淡到后来的稳定经营,从一个绝望的下岗女工到现在小有成就的个体户,这里见证了她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怎么办?"她给老刘打电话。

"别着急,先看看补偿多少再说。"老刘在电话里安慰她,"说不定是好事呢。"

但王秀芳心里很复杂。一方面,她舍不得这个倾注了8年心血的地方;另一方面,她也期待着补偿金额,毕竟这些年攒的钱不多。

消息很快传开了,常客们纷纷来关心她。

"王姐,听说你们这里要拆迁?"

"是啊,下半年就要拆了。"王秀芳叹了口气。

"那你以后去哪里?"

"还不知道,先看看补偿多少再说。"

有人建议她去别的地方重新开店,有人说可以帮忙介绍工作。大家的关心让王秀芳很感动,但也更加舍不得离开这里。

接下来的几个月,王秀芳一边正常经营,一边等待着拆迁的正式通知。每天看着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顾客,她的心情越来越复杂。

2016年9月,正式的拆迁通知终于下来了。

王秀芳接到电话,让她第二天上午去拆迁办谈补偿事宜。

"紧张吗?"老刘问。

"当然紧张。"王秀芳说,"不知道能赔多少钱。"

她心里估算过,按照一般的标准,可能就几万块钱吧。毕竟只是个小电话亭,又不是什么大店面。

第二天上午,王秀芳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拆迁办。接待她的是一个50多岁的主任,看起来很和蔼。

"王女士,您的补偿方案已经出来了。"主任拿出厚厚的文件夹,脸色有些复杂。

"多少钱?"王秀芳直接问道,手心全是汗。

"您最好先坐下,这个数字..."主任停顿了一下,看着王秀芳紧张的表情,缓缓说道:"可能会让您非常意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