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三阅兵展示的武器,哪所大学的贡献最大?哈工大必须是第一

0
分享至

哈工大校训:规格嚴格,功夫到家!



每次阅兵,除了震撼人心的武器装备,背后还有一个 “隐形功臣” 常被忽略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十年前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哈工大学子参与研发的东风 26 导弹发射车惊艳亮相。

今年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九三阅兵,该校研发的某型战略导弹及热防护材料,再次让世界看到中国国防的硬实力。

提起国防领域的高校贡献,哈工大从不含糊:论武器研发、国防人才培养,它敢说第二,连清华、北大、国防科大也得往后排。

这所被称为 “国防七子” 之首的大学,用百年校史和无数 “中国第一” 证明:它才是真正撑起中国国防半边天的硬核高校。



一、九三阅兵的 “武器彩蛋”:从东风导弹到战略火箭,哈工大的 “国防成绩单” 太亮眼

每次阅兵,哈工大的 “身影” 都藏在最关键的武器装备里。

十年前那次阅兵,东风 26 导弹发射车首次公开,这款被称为 “航母杀手” 的武器,其核心技术研发团队里,就有不少哈工大师生的参与。

今年的阅兵更甚,某型由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转化而来的战略导弹,以及让导弹能耐受极端高温的热防护材料,都是哈工大近年的科研突破。

这些不是 “小打小闹” 的技术辅助,而是直接决定武器性能的核心环节 —— 没有过硬的材料技术,导弹再入大气层时会被烧毁;没有精准的运载火箭技术,战略打击就无从谈起。

很多人不知道,哈工大对国防的贡献远不止阅兵里的 “亮相装备”。

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台点焊机器人,是哈工大造的,现在军工生产线上的自动化焊接,大多用的是它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也是哈工大研发的,现在边防、海防的雷达预警系统,不少源自它的技术迭代;甚至连太空探索里的 “硬核装备”,比如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 KM6,还有能在太空做维修试验的人机协同技术,全是哈工大的手笔。

可以说,从地面武器到太空装备,从常规兵器到战略威慑武器,哈工大的科研早已渗透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九三阅兵只是它 “国防实力” 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从抗日堡垒到国防摇篮:哈工大的 “报国基因”,是用鲜血和坚守刻出来的

哈工大的 “国防情怀” 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校史里就带有的 “报国基因”。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学校被日伪接管,却成了地下党的秘密斗争阵地 ——1932 到 1945 年间,师生借 “学生剧团” 传情报、搞抗日募捐,20 多次组织抗日宣传,11 名师生因此牺牲,“哈工大七君子” 的名字至今被铭记。

1945 年 8 月 15 日,哈工大地下党更是率先在哈尔滨升起五星红旗,成为最早迎接解放的高校之一。

从战火里走出来的哈工大,早就把 “为国抗争” 刻进了骨子里。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更是直接扛起 “国防人才培养” 的大旗。

1954 年,它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 6 所高校之一,当时资源极度匮乏,教学楼不够用,被称为 “马路大学”,交通工具只有马拉板车。

师资也缺,140 多位教师里,中国教师仅 20 人,其余都是苏联专家。

就在这样的困境下,“哈工大八百壮士” 出现了 ——1953 年,800 多名平均年龄仅 27.5 岁的青年师生,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技术,晚上熬夜翻译教材、备课,硬是在苏联专家撤走后,撑起了全部教学和科研任务。正是这群人的坚守,让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有了 “工程师摇篮” 的美名,也为后来的国防科研打下了根基。



三、124 位院士 + 40% 航天人才:哈工大的 “国防人才库”,无人能及

评价一所高校的国防贡献,不光看科研,更看培养了多少 “国之栋梁”。

哈工大在这方面的成绩单,堪称 “天花板级别”:建校至今,它培养了 124 位两院院士,450 多位在航天国防总部任职的骨干。

航天员杨利伟曾公开说:“我工作的周围,近 40% 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这些人才不是 “散兵游勇”,而是国防领域的 “顶梁柱”。



比如 “两弹一星” 元勋孙家栋院士,作为哈工大校友,他亲历了 “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一辈子都在为中国航天 “开疆拓土”,一句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成了哈工大学子的精神标杆;还有 “中国核潜艇之父” 彭士禄院士,从核潜艇到核电站,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核动力事业;刘永坦院士更是用数十年时间,研发出中国新体制雷达,筑起了 “海防长城”,80 多岁还在科研一线奔波。



这些校友的成就,不是偶然 —— 哈工大的培养模式,从来都是 “瞄准国防需求”,教的是能直接用在武器研发、装备制造上的真技术,练的是能扛住科研难题的硬本领。

比起一些高校 “重理论轻应用”,哈工大培养的是 “能动手、能攻关、能报国” 的实干型人才,这正是国防领域最需要的。



四、“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里的狠劲,才是国防科研的底气

哈工大的国防实力,离不开它刻在骨子里的 “狠劲”,而这种狠劲,就藏在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里。

对哈工大学子来说,这句校训不是空话 —— 大一军训就要看校长的 “过程淘汰” 演讲,校长直言 “有的学生坚持不到毕业,几门不及格留级,留级再不及格就退学,能留下的都是精品”;部分学科的重修率甚至高达 60%,老师绝不会 “海底捞”,想混毕业根本不可能。

这种 “严格” 不是 “故意刁难”,而是国防科研的 “刚需”—— 武器研发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据算错,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一个零件不达标,可能影响武器的实战性能。



哈工大的严格,本质上是在培养学生 “对国家负责” 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让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颗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世界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甚至连太空里都有以它命名的 “哈工大星”(小行星 55838 号)。这些成就背后,都是 “规格严格” 的较真,和 “功夫到家” 的坚持 —— 没有日复一日的打磨,没有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根本不可能在国防科研里啃下 “硬骨头”。



哈工大对学生严格,但宠学生方面也是很有名。

哈工大对学生的管理人性化,就荣获了2025大学生满意度第一名。



再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哈工大是东北高校里,为数不多的,宿舍装空调的大学,东北另外一个985吉林大学都没空调。



哈工大的 “国防担当”,才是中国高校的脊梁

提起中国顶尖高校,很多人先想到清华、北大,但在国防领域,哈工大的地位无可替代。

它没有 “网红高校” 的热度,却有 “为国铸剑” 的定力;它不追求 “综合排名” 的光鲜,却把 “国防需求” 当成最高目标。

从阅兵里的导弹,到太空里的卫星;从 “两弹一星” 的元勋,到如今的航天骨干,哈工大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顶尖高校,不只是培养学霸,更是培养能撑起国家未来的 “脊梁”。



5月29日12时12分,哈工大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

对年轻人来说,哈工大的故事也在传递一个道理:读书不只是为了找好工作,更是为了有能力为国家做贡献;专业不只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扛起责任。

在这个强调 “个人价值” 的时代,哈工大的 “报国精神”,更值得被看见、被传承。

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像哈工大这样 “默默耕耘、为国铸盾” 的高校,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 “以学报国、以技强国” 的年轻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incentive-icons
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高中选科组合 高考填报志愿 升学规划指导 欢迎交流学习
1231文章数 328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