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实现硬化道路进村入户,再到修复整治河塘沟渠,随着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广袤乡村大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推进乡村建设,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关键在于立足科学规划、以农民参与为中心,激发农民认同感,结合现代技术应用,最终构建既满足现代生活基本需求,又具有文化灵魂的乡村空间。
1
乡村建设要突出“农民主体”
培育农民参与的主动性
乡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农民主体”这一核心,农民不仅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应是决策者、建设者和监督者。培育农民主动性,关键在工作思路的改变,要变“替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变“要农民干”为“农民要干”,让农民需求成为乡村建设的“指南针”。具体实施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强大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激发农民在机制创新、组织带动等方面的决策、建设和监督作用。通过屋场会、微信群等方式,收集农民对道路怎么修、环境怎么改、产业怎么兴的需求,鼓励使用本地经验解决本地问题,让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全过程,精准对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
乡村建设要注重“铸魂塑形”
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基和灵魂,是农民精神归属的重要纽带。一些地方花了钱“造景”,却丢了乡村的“精气神”;保护了老房子,却不注重保留烟火气。如何让农民重新认识、珍视并主动传承乡土文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乡村建设中既要保护传统村落中文化遗产的“形”,更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在守护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在一些具有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红色文化等资源的乡村,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引导村民通过乡村建设逐步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丰富乡村新业态,提升农民在乡村建设中守护和传承文化的动力。
3
乡村建设要缩减“数字鸿沟”
与农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缩小城乡整体“数字鸿沟”,不是简单“送电脑、拉网线”,而是要让数字技术真正融入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成为增收致富、改善治理、提升生活品质的实用工具。当前,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高端设备成摆设”“老乡用不来”的痛点,主要原因是没有优先考虑农民用得上、用得好、得实惠等问题。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看病远”“办事跑腿”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补齐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帮助农民掌握数字本领。同时要支持返乡青年、本土人才带头用,让技术成为增收致富和办事服务的“好帮手”。 只有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成为农民离不开的“新农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决策者、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撑。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7期
总监制: 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