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权48年被骂祸国殃民,但她死后留下的遗诏让史学家重新评价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老师,慈禧太后不就是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吗?"高二学生小李在课后这样问道。

"你凭什么这么说?"王建民放下手中的教案,认真地看着学生。

"历史书上不都这么写的吗?还有电视剧里也是这样演的啊。"

王建民苦笑了一下:"让史料说话,而不是让偏见说话。"

这句话让他自己都愣了一下。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许从来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这个被骂了一个多世纪的女人。

那天晚上,王建民打开了自己经营的"清史探秘"贴吧,发了一个帖子:"各位,我们真的了解慈禧吗?"



01

帖子发出后不到十分钟,就有十几个回复。

网友"历史真相"第一个跳出来:"慈禧有什么好研究的?卖国老太婆一个,签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害死了多少爱国志士!"

"就是就是,戊戌六君子的血债还在那里呢。"另一个网友附和道。

王建民看着这些回复,心里五味杂陈。这些说法他太熟悉了,因为他自己也曾经这样告诉过无数学生。

但今天学生的那个问题让他突然想起一个疑惑:如果慈禧真的如此昏庸,她怎么能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清朝宫廷中掌权将近半个世纪?

"各位稍安勿躁。"一个叫"史海钩沉"的网友发言了,"历史研究需要史料支撑,而不是情绪宣泄。王吧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王建民点开"史海钩沉"的个人资料,发现对方是个老用户,经常发一些很专业的史料分析帖子。

"史海钩沉"继续说:"我是研究清史的,坦白说,近二十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确实在发生变化。很多以前被忽视的史料重新得到关注。"

"什么史料?拿出来看看!"网友"历史真相"显然不服气。

王建民深吸一口气,敲下了几行字:"好,那我们就用史料说话。给我一个月时间,我把能找到的相关史料都整理出来,咱们一起分析。"

02

第二天是周末,王建民一早就泡在了市图书馆里。他要重新梳理慈禧的一生,特别是那些被传统史观忽视的细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慈禧新政的相关资料。王建民之前只知道慈禧晚年搞过一些改革,但具体内容从未深入了解过。这一看,他吃了一惊。

从1901年到1908年,慈禧主导的新政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现代学校系统、设立农工商部、颁布商律、准备立宪、改革军制、发展实业...

"这...这比戊戌变法的内容还要全面啊。"王建民自言自语道。

他记得历史教科书上说戊戌变法是进步的,慈禧镇压戊戌变法是反动的。可是现在看来,慈禧自己搞的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加系统和深入。

晚上回到家,王建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发现发到了贴吧里:

"各位,我今天查到一些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慈禧新政期间,1905年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诏书》,1907年设立资政院...这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似乎超过了戊戌变法。"



网友们立刻炸开了锅。

"不可能!慈禧怎么可能搞改革?"

"王老师,你是不是看错资料了?"

但"史海钩沉"很快跟帖:"王吧主说得对。实际上,戊戌变法103天,而慈禧新政持续了8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方面。从改革的实际成效来看,新政的影响更为深远。"

"那为什么教科书不讲这些呢?"有网友问。

王建民沉思了很久才回复:"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些固有的认知。"

03

周一上课,王建民心情复杂地走进教室。讲到近代史这一章时,他停顿了很久。

"同学们,关于慈禧太后,你们都听过哪些说法?"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佛爷很坏"、"镇压维新变法"、"签卖国条约"...

王建民点点头:"这些说法的来源是什么?"

"历史书啊,电视剧啊。"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们,慈禧太后曾经学过英语,关心女子教育,推动废除缠足,你们信吗?"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老师,这是真的吗?"班长小张问道。

王建民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这是德龄写的《清宫二年记》,德龄是慈禧身边的女官,在宫里生活了两年。她在书里记录了很多慈禧的日常生活。"

他翻开书页,念道:"'太后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经常让我教她英语单词。她还说,中国女子应该读书识字,不应该被缠足束缚。'"

学生们面面相觑。这个形象和他们印象中的慈禧完全不同。

"可是老师,"小李举手问道,"为什么其他历史书都说她很坏呢?"

王建民深吸一口气:"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下课后,王建民回到办公室,打开贴吧,发现"史海钩沉"给他发了一条私信:

"王老师,我是北师大退休的李教授。看了你这几天的帖子,觉得你的思路很对。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研究慈禧,我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04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王建民开始接触更多第一手史料。其中最让他震撼的,是一些外国使节和传教士的回忆录。

美国画家卡尔在《慈禧写照记》中这样描述慈禧:"她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对国际形势了解得相当透彻。"

英国公使朱尔典在回忆录中写道:"慈禧太后是我见过的最有政治头脑的女性之一,她对中国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德国公使巴兰德也记录:"太后并非外界传说的那样守旧,她对西方的科技和制度都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些记录让王建民越来越困惑。如果慈禧真的如此昏庸,为什么当时接触过她的外国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更让他意外的是,在查阅洋务运动的资料时,他发现慈禧从一开始就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1861年慈禧刚刚掌权,就支持奕訢等人办洋务;1872年支持派遣幼童留美;1885年支持张之洞办汉阳铁厂...

"如果她真的顽固守旧,怎么可能支持这些洋务事业?"王建民在贴吧里问道。

网友"档案君"这时冒了出来:"王老师说得对。我在故宫工作,接触过很多清宫档案。慈禧的批文中,经常能看到她对发展实业、兴办教育的支持。"

"档案君"还上传了几张照片,是慈禧亲笔批示的奏折影印件:

"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此事关系国家根本,务必认真办理。"

"洋务虽新,但于国有利,不可因循守旧。"

看着这些史料,贴吧里的网友们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开始质疑传统观点,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这些不足以改变慈禧的整体评价。

"历史真相"仍然不服气:"就算她支持洋务又怎样?戊戌政变的账怎么算?康有为、梁启超那些爱国志士被她迫害,这总是事实吧?"

王建民看着这条回复,心里也在纠结。是啊,戊戌政变确实是慈禧政治生涯中最受争议的事件。无论她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功绩,这件事似乎都无法洗白。

但李教授的一条私信让他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王老师,关于戊戌政变,你有没有看过光绪皇帝在政变前后的起居注?那里面记录的情况,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05

那个周末,王建民专程去了国家图书馆,查阅光绪皇帝的起居注。李教授提到的线索让他心里忐忑不安,他有一种预感,自己可能要发现什么惊人的事实。

下午两点,当他翻开1898年9月的起居注时,手都在微微颤抖。

起居注的记录很详细,9月18日:"上(光绪)召见袁世凯,密议除去西太后。"

9月19日:"上与康有为商议,言西太后阻挠新政,非除之不可。"

9月20日:"袁世凯入宫复命,告知西太后已悉此事。"

王建民看着这些记录,脑袋里一片空白。这和他二十年来了解的历史完全不同!

按照传统史观,是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但这些记录显示,光绪皇帝竟然先密谋要杀死慈禧!



他继续往下看,更多细节让他震撼:

康有为曾建议光绪学习日本明治天皇,将慈禧"礼送"到颐和园"养老",实际上就是软禁。如果慈禧不同意,就用武力解决。

袁世凯在回忆录中也承认,光绪确实要求他带兵进宫,但他不敢答应,反而向慈禧告了密。

王建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在崩塌。如果这些记录是真的,那么戊戌政变就不是慈禧的专制镇压,而是她的自卫反击!

他颤抖着手拍下了这些史料的照片,然后冲出图书馆,直奔回家。

晚上九点,王建民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停留了很久。他知道,一旦把这些内容发到贴吧里,整个讨论的性质就要改变了。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敲字:

他把史料的照片一张张上传,详细解释了每一条记录的含义。

帖子发出后,整个贴吧都炸了。

更多的网友开始思考:

"如果光绪真的要先害慈禧,那慈禧的反击就是正当防卫了..."

"这样看来,康有为他们也不是什么纯粹的受害者啊。"

李教授也及时跟帖:"王老师发现的这些史料,在史学界其实早有讨论,只是没有进入主流教科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戊戌政变的真相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网友"档案君"也证实:"故宫档案中确实有相关记录,证明当时的情况并非传统史书描述的那样简单。"

看着贴吧里的激烈讨论,王建民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但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他觉得有责任把真相告诉大家。

然而,当他继续深入研究时,发现的真相比他想象的更加震撼。在一份德国外交官的秘密报告中,他看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细节...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