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小说,旨在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技术接受度的差异。文中观点仅代表角色个人思考,不构成对任何国家制度、政策或文化的评价。作品倡导理解和尊重各国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反对简单的优劣比较,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爸,您这是要干什么?”陈浩然看着父亲举着手机对着出租车司机比划,额头冒出细汗。
司机一脸困惑地摇摇头,指了指计价器上的数字。
陈志远放下手机,翻遍了所有口袋,最后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美元。
“在北京我一个手机走遍天下,怎么到了这里就不行了?”他嘀咕着,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
这时司机催促道:“先生,现金还是刷卡?”
01
陈志远拖着那只陪伴了他二十年的黑色行李箱,缓缓走出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到达厅。
九月的加州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他身上,让这个61岁的退休电气工程师感到一阵眩晕。
他停在航站楼外的人行道上,从口袋里掏出那部已经用了三年的华为手机。
屏幕上显示着儿子陈浩然发来的信息:“爸,我临时有个会议,您先打车到家里,地址我发您了。”
陈志远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
页面跳转到支付方式选择,他习惯性地点击了扫码支付,却发现需要绑定当地的信用卡。
他皱起眉头,连续操作了几次,屏幕上始终显示着同样的提示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他自言自语,又试了试其他几个打车软件,结果都一样。
无奈之下,陈志远只好拖着行李箱走向出租车候车区。
队伍很长,至少有三十多人在排队。
他看着前面的乘客一个接一个地上车,心里开始计算等待的时间。
“先生,您要去哪里?”轮到陈志远时,司机是个中年黑人,态度友善。
“这个地址。”陈志远递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儿子家的位置。
司机点点头,启动了车子。
陈志远坐在后座,看着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心里有些紧张。
在北京,他已经习惯了出门不带现金,所有消费都用手机解决。
二十分钟后,出租车停在一栋两层的联排别墅前。
计价器显示35.8美元。
“可以扫码支付吗?”陈志远掏出手机,对着司机晃了晃。
司机摇摇头,指着前座的刷卡机:“现金或者刷卡。”
陈志远愣了一下,赶紧翻找钱包。
幸好出国前在银行换了一些美元,他数出40美元递给司机,找回4.2美元和一把硬币。
“谢谢。”司机收好钱,帮他把行李从后备箱里拿出来。
陈志远站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握着手里的硬币,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感。
在北京,他一部手机可以坐地铁、买菜、吃饭、购物,甚至连路边摊的煎饼果子都能扫码付款。
可是在这个被誉为科技之都的地方,他却寸步难行。
02
儿子陈浩然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八点。
陈志远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脸色有些疲惫。
“爸,不好意思啊,今天临时加班。您吃饭了吗?”陈浩然放下公文包,走过来坐在父亲身边。
“还没有,等你一起吃呢。”陈志远关掉电视,“浩然,我问你个事儿,这边的人都不用手机支付吗?”
陈浩然笑了笑:“用,但不像国内那么普及。这边主要还是信用卡比较多。明天我带您去银行开个户,办张信用卡,用起来就方便了。”
“信用卡我知道,可是手机支付不是更方便吗?扫一下就行了。”
“这边的情况和国内不太一样,慢慢您就习惯了。”陈浩然起身走向厨房,“我去热点菜,咱们边吃边聊。”
第二天上午,陈浩然开车带父亲去附近的超市采购日用品。
这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货架整齐,商品丰富。
陈志远推着购物车,跟在儿子后面,心情不错。
“爸,您看看还需要什么,一次买全了。”陈浩然把牛奶和面包放进购物车。
“够了,够了。”陈志远看着满满的购物车,“这得多少钱啊?”
“不贵的,这边物价您别按国内的标准算,汇率不一样。”
他们来到收银台,前面排了几个人。
陈志远观察着其他顾客的支付方式,大部分人都用信用卡刷卡,也有人用现金。
轮到他们时,收银员是个年轻的拉丁裔女孩,动作麻利地扫描商品条码。
“一共87.63美元。”收银员报出了总价。
陈志远条件反射地掏出手机,在屏幕上找支付应用。
收银员看着他的动作,露出困惑的表情。
“爸,用我的卡吧。”陈浩然赶紧掏出信用卡,在POS机上插卡输密码。
走出超市后,陈志远忍不住问:“她为什么看我那个眼神?好像我拿错了什么东西。”
“没什么,她可能没见过用手机支付的。”陈浩然把购物袋放进后备箱,“这边手机支付确实不普及。”
“可是技术上应该没问题吧?你们公司不就是做这个的吗?”
陈浩然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平时负责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开发。
他思考了一下:“技术上当然没问题,但是推广起来阻力很大。银行、信用卡公司、商家,整个利益链条都要重新调整。”
下午,陈志远独自一人去附近的咖啡店。
这是一家小店,装修温馨,客人不多。
他点了一杯黑咖啡和一块蛋糕,总共12美元。
“我可以用手机支付吗?”他问收银员。
收银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愣了一下:“手机支付?您是说苹果支付吗?”
“不是,就是扫这个码。”陈志远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支付宝的界面。
年轻人看了看,摇摇头:“抱歉,我们不支持这种支付方式。现金或者刷卡可以吗?”
陈志远只好掏出钱包,数出15美元递过去,找回3美元零钱。
那些硬币在口袋里叮当作响,让他感到烦躁。
晚上回到家,陈浩然已经下班了。
父子俩坐在客厅里聊天。
“爸,今天怎么样?”
“别提了,买杯咖啡都麻烦。”陈志远把口袋里的硬币掏出来,放在茶几上,“这些东西又重又占地方,不知道怎么花出去。”
陈浩然看着那堆硬币,想起自己刚来美国时的情景:“我刚来的时候也不习惯,慢慢就好了。其实用信用卡挺方便的,比现金强多了。”
“可是在国内,我从来不用考虑这些。手机一扫,什么都解决了。”陈志远叹了口气,“真不明白,这么发达的国家,怎么在这方面反而落后了呢?”
03
一周后,陈志远已经办好了银行账户和信用卡。
陈浩然带他坐公交车熟悉周边环境。
公交站台上,陈志远看到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下一班车的到达时间。
他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想要扫码查看公交路线。
“爸,这边坐公交要准备零钱或者公交卡。”陈浩然递给他一张蓝色的卡片,“这是我给您办的月票,刷这个就行。”
公交车来了,车门打开。
陈志远跟着其他乘客上车,看到司机旁边有一个刷卡机。
前面的乘客有的刷卡,有的投币,动作都很熟练。
轮到陈志远时,他拿着公交卡在读卡器上轻触,机器发出“嘀”的一声,屏幕显示“已扣费”。
“还挺方便的嘛。”他找了个座位坐下。
“这种卡片技术其实很早就有了,比手机支付还早呢。”陈浩然在他旁边坐下,“您看,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接受电子支付,只是形式不一样。”
“那为什么不用更先进的手机支付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陈浩然想了想,“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益问题。现有的系统已经很成熟了,要改变需要很大的成本。”
下车后,他们走进一家银行。
陈志远想要了解一下美国的银行服务。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中年女士,态度很专业。
“请问您需要什么服务?”女士问道。
“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移动支付业务。”陈志远直接问道。
“移动支付?”女士顿了一下,“您是指手机银行应用吗?我们有相关的服务,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账户余额、转账等等。”
“不是,我是说用手机直接付款,像扫二维码那样。”
女士露出礼貌的笑容:“我们目前主要支持信用卡和借记卡支付。关于手机支付,您可以考虑使用苹果支付或者谷歌支付,不过接受这些支付方式的商家还不是很多。”
从银行出来后,陈志远若有所思。
“浩然,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走在街上,“这边的人好像对新技术不太热衷?”
“也不是不热衷,而是更谨慎。”陈浩然指着路边的一家老式书店,“您看,很多店铺都开了几十年了,老板和顾客之间有固定的关系。他们不太愿意改变现有的经营方式。”
“可是效率不是更高吗?”
“效率高不一定就会被采用。还有安全性、隐私保护、法律监管等等因素。”陈浩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父亲,“爸,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接受度?”
这个问题让陈志远陷入了沉思。
04
第三周过去了,陈志远已经基本适应了用信用卡支付的生活。
但是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大。
他开始主动和周围的人聊这个话题。
小区里有个遛狗的老太太,叫琳达,是陈浩然的房东,人很健谈。
“琳达,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一个傍晚,陈志远在小区花园里遇到她。
“什么问题?陈先生。”琳达停下脚步,她的金毛犬在草地上嗅来嗅去。
“您为什么不用手机支付呢?就是用手机直接付款,不用刷卡。”
琳达想了想:“我听说过这种技术,但是说实话,我不太放心。把银行卡信息都放在手机里,万一手机丢了怎么办?而且我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可是很安全的,有密码保护。”
“也许吧,但是我用信用卡已经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琳达耸耸肩,“而且我不太相信那些科技公司,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谁知道会用来做什么?”
这番话让陈志远很意外。
在他的印象中,美国人应该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才对。
几天后,他在超市里遇到一个华裔收银员。
趁着人少的时候,陈志远和他聊了起来。
“您在这里工作多久了?”
“三年了。”小伙子回答,“您是刚来美国吗?”
“对,来看儿子。我想问您,为什么这边不用扫码支付呢?”
小伙子苦笑了一下:“其实我们也想推广,但是老板说设备改造成本太高,而且客人也不习惯。大部分人都有信用卡,用起来也挺快的。”
“那您觉得哪种更好?”
“说实话,我更喜欢扫码支付。我回国的时候体验过,确实很方便。但是在这边,整个环境就是这样,单独一家店改变也没用。”
这次对话让陈志远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也许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环境。
晚上,陈浩然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陈志远等他吃完夜宵,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
“浩然,我这几天和一些人聊了聊,发现大家对手机支付的态度很复杂。”
“您都聊了什么?”陈浩然放下筷子,看着父亲。
“琳达担心隐私泄露,超市的收银员说成本太高,还有人说习惯了信用卡。”陈志远总结道,“我越来越不明白了,明明更先进的技术,为什么推广不开呢?”
陈浩然思考了一会儿:“爸,我觉得您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技术先进不代表一定会被采用,社会接受度同样重要。”
“什么意思?”
“比如说,美国的信用卡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非常成熟。银行、商家、消费者都习惯了这套系统。要改变的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用户习惯等等。”
“那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国内的信用卡普及率本来就不高,所以手机支付可以直接跨越这个阶段。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大,用户接受度也高。”
这个解释让陈志远有所领悟,但他觉得还不够全面。
第四周的一个周末,陈浩然提出要带父亲去德国看看。
他在那里有个朋友,可以顺便拜访。
“德国?那不是更远了吗?”陈志远有些犹豫。
“就是周末两天,很快的。而且德国也是发达国家,您可以看看那边的情况是不是一样。”
陈志远想了想,同意了。
他确实想看看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
在法兰克福机场的候机厅里,陈志远独自坐在咖啡厅里等候转机。
这时,一个老人在他旁边的座位坐了下来。
老人大约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着整齐,气质儒雅。
他点了一杯咖啡,用现金支付。
“您也是中国人吗?”老人主动搭话,用的是流利的中文。
“是的,您呢?”陈志远有些惊讶。
“我是德国人,不过在中国工作过几年,学会了中文。”老人自我介绍,“我叫约翰逊,退休前是银行家。”
“您好,我叫陈志远。”陈志远和他握手,“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也许您能帮我解答。”
“什么问题?”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不喜欢用手机支付呢?中国现在基本上都是扫码付款,非常方便。”
约翰逊听了这个问题,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年轻人,你知道1923年德国发生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