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1岁才醒悟:为啥大陆都用手机移动支付,但发达国家却嗤之以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小说,旨在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技术接受度的差异。文中观点仅代表角色个人思考,不构成对任何国家制度、政策或文化的评价。作品倡导理解和尊重各国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反对简单的优劣比较,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爸,您这是要干什么?”陈浩然看着父亲举着手机对着出租车司机比划,额头冒出细汗。

司机一脸困惑地摇摇头,指了指计价器上的数字。

陈志远放下手机,翻遍了所有口袋,最后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美元。

“在北京我一个手机走遍天下,怎么到了这里就不行了?”他嘀咕着,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别扭感。

这时司机催促道:“先生,现金还是刷卡?”



01

陈志远拖着那只陪伴了他二十年的黑色行李箱,缓缓走出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到达厅。

九月的加州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他身上,让这个61岁的退休电气工程师感到一阵眩晕。

他停在航站楼外的人行道上,从口袋里掏出那部已经用了三年的华为手机。

屏幕上显示着儿子陈浩然发来的信息:“爸,我临时有个会议,您先打车到家里,地址我发您了。”

陈志远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

页面跳转到支付方式选择,他习惯性地点击了扫码支付,却发现需要绑定当地的信用卡。

他皱起眉头,连续操作了几次,屏幕上始终显示着同样的提示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他自言自语,又试了试其他几个打车软件,结果都一样。

无奈之下,陈志远只好拖着行李箱走向出租车候车区。

队伍很长,至少有三十多人在排队。

他看着前面的乘客一个接一个地上车,心里开始计算等待的时间。

“先生,您要去哪里?”轮到陈志远时,司机是个中年黑人,态度友善。

“这个地址。”陈志远递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儿子家的位置。

司机点点头,启动了车子。

陈志远坐在后座,看着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心里有些紧张。

在北京,他已经习惯了出门不带现金,所有消费都用手机解决。

二十分钟后,出租车停在一栋两层的联排别墅前。

计价器显示35.8美元。

“可以扫码支付吗?”陈志远掏出手机,对着司机晃了晃。

司机摇摇头,指着前座的刷卡机:“现金或者刷卡。”

陈志远愣了一下,赶紧翻找钱包。

幸好出国前在银行换了一些美元,他数出40美元递给司机,找回4.2美元和一把硬币。

“谢谢。”司机收好钱,帮他把行李从后备箱里拿出来。

陈志远站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握着手里的硬币,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感。

在北京,他一部手机可以坐地铁、买菜、吃饭、购物,甚至连路边摊的煎饼果子都能扫码付款。

可是在这个被誉为科技之都的地方,他却寸步难行。

02

儿子陈浩然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八点。

陈志远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脸色有些疲惫。

“爸,不好意思啊,今天临时加班。您吃饭了吗?”陈浩然放下公文包,走过来坐在父亲身边。

“还没有,等你一起吃呢。”陈志远关掉电视,“浩然,我问你个事儿,这边的人都不用手机支付吗?”

陈浩然笑了笑:“用,但不像国内那么普及。这边主要还是信用卡比较多。明天我带您去银行开个户,办张信用卡,用起来就方便了。”

“信用卡我知道,可是手机支付不是更方便吗?扫一下就行了。”

“这边的情况和国内不太一样,慢慢您就习惯了。”陈浩然起身走向厨房,“我去热点菜,咱们边吃边聊。”

第二天上午,陈浩然开车带父亲去附近的超市采购日用品。

这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货架整齐,商品丰富。

陈志远推着购物车,跟在儿子后面,心情不错。

“爸,您看看还需要什么,一次买全了。”陈浩然把牛奶和面包放进购物车。

“够了,够了。”陈志远看着满满的购物车,“这得多少钱啊?”

“不贵的,这边物价您别按国内的标准算,汇率不一样。”

他们来到收银台,前面排了几个人。

陈志远观察着其他顾客的支付方式,大部分人都用信用卡刷卡,也有人用现金。



轮到他们时,收银员是个年轻的拉丁裔女孩,动作麻利地扫描商品条码。

“一共87.63美元。”收银员报出了总价。

陈志远条件反射地掏出手机,在屏幕上找支付应用。

收银员看着他的动作,露出困惑的表情。

“爸,用我的卡吧。”陈浩然赶紧掏出信用卡,在POS机上插卡输密码。

走出超市后,陈志远忍不住问:“她为什么看我那个眼神?好像我拿错了什么东西。”

“没什么,她可能没见过用手机支付的。”陈浩然把购物袋放进后备箱,“这边手机支付确实不普及。”

“可是技术上应该没问题吧?你们公司不就是做这个的吗?”

陈浩然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平时负责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开发。

他思考了一下:“技术上当然没问题,但是推广起来阻力很大。银行、信用卡公司、商家,整个利益链条都要重新调整。”

下午,陈志远独自一人去附近的咖啡店。

这是一家小店,装修温馨,客人不多。

他点了一杯黑咖啡和一块蛋糕,总共12美元。

“我可以用手机支付吗?”他问收银员。

收银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愣了一下:“手机支付?您是说苹果支付吗?”

“不是,就是扫这个码。”陈志远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支付宝的界面。

年轻人看了看,摇摇头:“抱歉,我们不支持这种支付方式。现金或者刷卡可以吗?”

陈志远只好掏出钱包,数出15美元递过去,找回3美元零钱。

那些硬币在口袋里叮当作响,让他感到烦躁。

晚上回到家,陈浩然已经下班了。

父子俩坐在客厅里聊天。

“爸,今天怎么样?”

“别提了,买杯咖啡都麻烦。”陈志远把口袋里的硬币掏出来,放在茶几上,“这些东西又重又占地方,不知道怎么花出去。”

陈浩然看着那堆硬币,想起自己刚来美国时的情景:“我刚来的时候也不习惯,慢慢就好了。其实用信用卡挺方便的,比现金强多了。”

“可是在国内,我从来不用考虑这些。手机一扫,什么都解决了。”陈志远叹了口气,“真不明白,这么发达的国家,怎么在这方面反而落后了呢?”

03

一周后,陈志远已经办好了银行账户和信用卡。

陈浩然带他坐公交车熟悉周边环境。

公交站台上,陈志远看到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下一班车的到达时间。

他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想要扫码查看公交路线。

“爸,这边坐公交要准备零钱或者公交卡。”陈浩然递给他一张蓝色的卡片,“这是我给您办的月票,刷这个就行。”

公交车来了,车门打开。

陈志远跟着其他乘客上车,看到司机旁边有一个刷卡机。

前面的乘客有的刷卡,有的投币,动作都很熟练。

轮到陈志远时,他拿着公交卡在读卡器上轻触,机器发出“嘀”的一声,屏幕显示“已扣费”。



“还挺方便的嘛。”他找了个座位坐下。

“这种卡片技术其实很早就有了,比手机支付还早呢。”陈浩然在他旁边坐下,“您看,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接受电子支付,只是形式不一样。”

“那为什么不用更先进的手机支付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陈浩然想了想,“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益问题。现有的系统已经很成熟了,要改变需要很大的成本。”

下车后,他们走进一家银行。

陈志远想要了解一下美国的银行服务。

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中年女士,态度很专业。

“请问您需要什么服务?”女士问道。

“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的移动支付业务。”陈志远直接问道。

“移动支付?”女士顿了一下,“您是指手机银行应用吗?我们有相关的服务,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账户余额、转账等等。”

“不是,我是说用手机直接付款,像扫二维码那样。”

女士露出礼貌的笑容:“我们目前主要支持信用卡和借记卡支付。关于手机支付,您可以考虑使用苹果支付或者谷歌支付,不过接受这些支付方式的商家还不是很多。”

从银行出来后,陈志远若有所思。

“浩然,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走在街上,“这边的人好像对新技术不太热衷?”

“也不是不热衷,而是更谨慎。”陈浩然指着路边的一家老式书店,“您看,很多店铺都开了几十年了,老板和顾客之间有固定的关系。他们不太愿意改变现有的经营方式。”

“可是效率不是更高吗?”

“效率高不一定就会被采用。还有安全性、隐私保护、法律监管等等因素。”陈浩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父亲,“爸,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接受度?”

这个问题让陈志远陷入了沉思。

04

第三周过去了,陈志远已经基本适应了用信用卡支付的生活。

但是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大。

他开始主动和周围的人聊这个话题。

小区里有个遛狗的老太太,叫琳达,是陈浩然的房东,人很健谈。

“琳达,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一个傍晚,陈志远在小区花园里遇到她。

“什么问题?陈先生。”琳达停下脚步,她的金毛犬在草地上嗅来嗅去。

“您为什么不用手机支付呢?就是用手机直接付款,不用刷卡。”

琳达想了想:“我听说过这种技术,但是说实话,我不太放心。把银行卡信息都放在手机里,万一手机丢了怎么办?而且我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可是很安全的,有密码保护。”

“也许吧,但是我用信用卡已经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琳达耸耸肩,“而且我不太相信那些科技公司,他们收集用户数据,谁知道会用来做什么?”

这番话让陈志远很意外。

在他的印象中,美国人应该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才对。

几天后,他在超市里遇到一个华裔收银员。

趁着人少的时候,陈志远和他聊了起来。

“您在这里工作多久了?”

“三年了。”小伙子回答,“您是刚来美国吗?”

“对,来看儿子。我想问您,为什么这边不用扫码支付呢?”

小伙子苦笑了一下:“其实我们也想推广,但是老板说设备改造成本太高,而且客人也不习惯。大部分人都有信用卡,用起来也挺快的。”

“那您觉得哪种更好?”

“说实话,我更喜欢扫码支付。我回国的时候体验过,确实很方便。但是在这边,整个环境就是这样,单独一家店改变也没用。”

这次对话让陈志远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也许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环境。

晚上,陈浩然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陈志远等他吃完夜宵,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

“浩然,我这几天和一些人聊了聊,发现大家对手机支付的态度很复杂。”

“您都聊了什么?”陈浩然放下筷子,看着父亲。

“琳达担心隐私泄露,超市的收银员说成本太高,还有人说习惯了信用卡。”陈志远总结道,“我越来越不明白了,明明更先进的技术,为什么推广不开呢?”

陈浩然思考了一会儿:“爸,我觉得您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技术先进不代表一定会被采用,社会接受度同样重要。”

“什么意思?”

“比如说,美国的信用卡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非常成熟。银行、商家、消费者都习惯了这套系统。要改变的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用户习惯等等。”

“那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国内的信用卡普及率本来就不高,所以手机支付可以直接跨越这个阶段。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大,用户接受度也高。”



这个解释让陈志远有所领悟,但他觉得还不够全面。

第四周的一个周末,陈浩然提出要带父亲去德国看看。

他在那里有个朋友,可以顺便拜访。

“德国?那不是更远了吗?”陈志远有些犹豫。

“就是周末两天,很快的。而且德国也是发达国家,您可以看看那边的情况是不是一样。”

陈志远想了想,同意了。

他确实想看看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

在法兰克福机场的候机厅里,陈志远独自坐在咖啡厅里等候转机。

这时,一个老人在他旁边的座位坐了下来。

老人大约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着整齐,气质儒雅。

他点了一杯咖啡,用现金支付。

“您也是中国人吗?”老人主动搭话,用的是流利的中文。

“是的,您呢?”陈志远有些惊讶。

“我是德国人,不过在中国工作过几年,学会了中文。”老人自我介绍,“我叫约翰逊,退休前是银行家。”

“您好,我叫陈志远。”陈志远和他握手,“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也许您能帮我解答。”

“什么问题?”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不喜欢用手机支付呢?中国现在基本上都是扫码付款,非常方便。”

约翰逊听了这个问题,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年轻人,你知道1923年德国发生了什么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